常見的落榜心理

  又是一年高考時,有金榜題名的,也有名落孫山的,今天主要是介紹如何調適高考落榜生的心理。高考對於家長和考生來說看的都是無比重要的,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很多考生患上了心理疾病,嚴重影響了心理健康。

  一、失落感

  感到前途渺茫,不知路在何方,心理上陷入沉重的陰影而不能自拔。

  二、悔恨感

  悔恨平時不用功,浪費了美好的時光;悔恨考試時粗心失分,特別是看到一些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考上了,其懊悔情緒更大。

  三、負罪感

  覺得對不起父母、老師等,辜負他們的期望,甚至有負罪的心理。

  四、自卑感

  把高考失利看得很重,嚴重損害了自尊心,從而產生妄自菲薄的心理。

  要消除這些不良情緒,建議:

  1.家長、老師和親朋好友要積極對落榜生進行心理疏導。要關心、體貼和安慰考生,切不可譏諷責罵、埋怨批評、另眼相看、傷其自尊等,以免加重其精神負擔。

  2.考生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要正視落榜現實,從悔恨中走出來,進行自我安慰,如“我已盡力了,問心無愧”、“高考失利不代表永久失利,人生的考場還多著呢”;要學會轉移注意力,如約上知己或親人到大自然風景區盡情遊玩,或去爬山、打球、運動等;考生要學會找家人、好友傾訴,減壓釋負;考生還要用辯證思維看待落榜,正確評價自己。

  3.當自身及周圍人的幫助調節無效,且考生出現較明顯的失眠、焦慮、抑鬱情緒時,建議家人及時將其帶到專科醫院看精神、心理科門診。

  在這裡要特別提醒家長,高考固然重要,可是孩子的心理健康更為重要,高考落榜生的內心本身就會變得敏感脆弱,他們需要的不是責備,而是關愛。積極樂觀的面對尤為重要。

  孩子學習成功的祕訣

  01 掌握時機

  老人的頭腦在早晨比較清醒。加拿大貝克萊斯特健康科學院的羅特曼研究所曾對一組60至82歲的老人開展測試,發現他們在上午8:30至10:30之間較易集中精神、排除干擾,而到了下午1點至5點,他們的表現就會下降。核磁共振也顯示,到了下午時分,這些老人的腦袋就“閒置”起來、轉到了所謂的“預設模式”,這時的他們往往耽於遐想。而相比之下,年輕成人腦中和維持注意有關的區域在午後仍舊十分活躍。

  不過,為了使自己的努力得到最大回報,年輕人也不妨對自己的學習時間規劃一番。另一項研究指出,年齡在十六七歲的女孩,如果下午3點學習,她們對材料的記憶就比較牢固,而如果在晚上9點學習,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差。不過,如果學的是包含動作的技術,那就是在晚上效果更佳了。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克里斯多夫·尼森Christoph Nissen解釋說:“這個結果表明,下午比較適合學習語言,晚上適合學習鋼琴和其他樂器。”

  學習的時機為什麼重要?我們知道,在學習新知和技能之後,可以用睡眠來鞏固記憶。尼森認為,在學習和睡眠之間可能有一個“關鍵時期”critical window,且動作學習的關鍵時期或許比其他型別的記憶要短。至於成年人是否能像青少年一般從這個關鍵時期中受益,這一點還不清楚。“事實證明青少年的學習能力較成年人強、睡得也更好。”尼森說。

  02 考考自己

  普渡大學的傑弗裡·卡爾皮克Jeffrey Karpicke曾用一項重大研究證明了自我測試的重要作用。他讓學生學習40個斯瓦希里語單詞,一部分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反覆回憶這些單詞的意義,他們在一週後的測驗中平均記起了80%的單詞;另一部分學生只是細讀單詞、並未主動測驗自己,他們平均只記起了36%。這以後的其他研究也指出了同樣的觀點:自我測試的效果要超過一些常見的學習策略,比如畫泡泡圖來歸納一段文字的大意之類。

  如果你覺得這聽起來太過辛苦,不要灰心。威廉姆斯學院的奈特·康奈爾Nate Kornell和同事發現,要提高學習成果,重要的是努力回想學過的內容,至於是不是想得起來倒在其次。與我們想當然的觀點不同,檢視正確答案大大有助於日後的回憶,作用和你憑自己努力回憶不相上下。

  “這個發現相當使人意外。”康奈爾說,“研究記憶的人向來認為,在問題和答案之間隱藏著一條條‘通路’。他們還錯誤地以為,學習者只有自己走通這些道路,才能學到最多,如果中途放棄或者走了岔路、接著直接去翻看答案,學習的效果就會打折。但事實並非如此。”他的發現指出,我們必須對記憶的工作機理重新思考。同時,這個發現也給那些偷懶的學習者送去了希望。

  有的時候,一些人會強迫自己學習,這種學習方法肯定是錯誤的。我們要為不學而學,要懂得學習不是一件很難得事情,只要自己稍微的努力一下,不經意間就可以把知識的精髓掌握住。如果總是強迫自己學習,那麼肯定學不到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