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行業成功創業的例項

  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看看那些在,學習他們的方法,通過研究分析,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

  一:

  50平的小飯館年賺120萬的餐飲創業成功祕籍

  一、少即是多——“我的小飯店只賣25種菜”

  在他那個農貿市場,類似的小餐館有十幾家,每一家的小炒也即菜品都在50樣以上,多的甚至達到百八十種,而他家,只有25樣。

  為什麼只做25個菜?其中的緣由是:

  1.這25個菜基本覆蓋了周邊消費者平常80%的點菜種類,把菜品縮小不僅方便採購,而且還能因為量大獲得額外的優惠。

  2.對於廚師來說,炒菜也更輕鬆,總是炒這25個菜,時間長了自然熟能生巧,不僅炒出來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

  3.這25個菜都是些西紅柿雞蛋、醋溜土豆絲、小炒肉、木須肉等同一個階層的菜,檔次劃一讓每一位進店的人沒有任何壓力。

  原材料的“規模採購”讓他的店每一樣菜都能比周邊的店便宜一兩塊錢,因此翻檯次數也遠遠高出周邊的小店。

  二、免費——“免費只是誘餌,要有舍才有得”

  在菜品比其它小店更便宜的同時,店內還有其它店沒有的免費食品——一小碟醃蘿蔔、一小碟炸花生米、以及可以免費盛用的小米粥、雞蛋湯。

  這些免費的食品每天下來只要30多塊錢,但是給顧客帶來的感覺卻異常的好:一份錢還沒花,桌上就已經擺上兩小碟、兩大碗,好像佔了天大的便宜似的,而實際上,這30多塊錢,只要多來三四個用餐者,就足夠撈回本了。

  三、兜售體驗——“面子比天大,一定要給足”

  雖然經營的只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店,但是走進飯店的每一個顧客都是上帝。“我不僅要給他們便宜可口的飯菜、免費的食品,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足夠的面子。”

  是怎麼給面子的呢?除了熱情嘴甜、眼疾手快之外,還有兩大法寶:

  一種情況是,在過了飯點、進店人員稀稀拉拉的時候給他們發煙。他的大口袋裡通常會裝3種煙——5塊錢左右的白沙、10塊錢左右的紅雙喜、以及15塊錢左右的利群。他已經練成了只要瞄一眼,就能夠判斷該給眼前的人哪個檔次的煙,而且動作極為自然。

  另外一種情況是,每當有熟人請客吃飯時,都會要麼送上兩瓶啤酒,要麼送一碟冷盤或者一份炒菜,花的錢不多,但是卻給了做東的顧客足夠的面子,這些請客者以後每每請客,店都成為了重要的選擇。

  四、快速響應——數字化管理客戶

  1.為了增加營業收入,店從一開始就有外賣送餐服務,只要點夠30元,在方圓2公里都可以免費送餐。

  2.小地方訂餐的人雖然不算多,但是頻率卻比較高,為了提升送餐的速度,按照顧客消費的頻次和金額,把顧客按照1——N的方式進行了編號,每一個編號對應著這個顧客的姓名、電話和常用的送餐地址。與此同時,菜品也進行了1~25的編號,米飯則預設一個菜一碗飯。

  3.“把一切編號化、數字化,不僅可以減少溝通中的差錯,而且還能夠提升送餐的效率。”他解釋說。

  4.微信取代了電話成為了店裡叫餐的主要工具。顧客只要在群裡說,“16號,訂餐3、9。”店裡的員工就知道是要送給誰,送到哪裡去,以及要的是3號菜西紅柿雞蛋和9號菜木須肉。

  5.一定要把這些陌生的人加在一個組裡,因為吃飯會跟風,一個人點了,就會好多人都跟著點。這就是“激發需求”,和開發商僱傭民工排隊買房的場景一樣。

  五、增值服務——“既是做生意,更是做人情”

  餐館旁邊有兩個不小的小區和一個幼兒園,幼兒園一般下午4點就放學了,但是小縣城的人一般要5點才下班,這中間一個多小時的斷檔,成為不少家長的煩惱。

  為此,特意在飯店二層客廳開闢出一塊地方來,佈置得像“翻鬥樂”似的,可以讓那些小朋友在裡面玩鬧,但是又不會摔傷,只要時不時去樓上看一眼就行。

  店長的熱情,受到了許多家長的歡迎,如今不少周邊的居民,有事時經常會把小孩擱在店裡一小時兩小時的。

  “這些小孩都白看麼,收不收費?”

  “不收費,都是舉手之勞,而且很多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就順便把晚飯也吃了,或者直接打包,有的即使不想在外吃飯,但是時間久了,都會多多少少消費一點。”

  一直以來暢談網際網路思維的大有人在,可是真正能運用到實踐當中幫企業創造出收益的簡直是“鳳毛麟角”,像他那種小地方,像他那樣的小店,經營好的一般一年能賺四五十萬,少數的能達到七八十萬,不過像他那樣子能超過100萬的,還是寥寥無幾。

  或許這個實踐案例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但是,為什麼小餐廳反而能把這些創新思維運用到實踐當中,反而是越大得傳統餐飲企業望而止步?這其中的緣由,不禁讓人深思……

  二:

  外婆家吳國平創業經驗分享,讓顧客甘心排隊的經營理念

  第一,環境創造人。一個人的行為其實就是你周圍的五個人影響的。首先老婆最重要,老婆給你影響最大,然後就是朋友。

  上次西貝莜麵村的賈總問我:你怎麼好像都是在跟設計師玩。我說是的,為什麼跟設計師玩?設計師行業早就建立了合夥制,他幾乎沒有成本,一臺電腦就可以幹活了。杭州已經有好幾家擁有600多個設計師的公司,營業額都做到了七八億元。它是怎麼凝聚設計師的?這個行業的難度怎麼跟我們餐飲比?所以我要跟他們玩,看他們怎麼管理設計師。

  我還跟做美髮美容的學,跟杭州著名美髮店裡的人都非常熟。為什麼跟他們玩?還是為了企業的管理。他們說廚師特別好管,店裡走一個廚師,你的客人不會被帶走,可是美髮店裡走一個理髮師,客人也帶走了。所以我可以向他們學到如何管理理髮師。

  我也跟做服裝的玩,服裝的創新能力是菜品無法企及的,一年四季服裝的款式都在更新。周邊的人脈決定你的方向,所以你要走什麼路,首先要改變周邊的環境,把你周圍的人脈梳理一下。

  第二,活水會比死水好。我們都是改革開放走過來的,三十六年的發展源於制度,制度產生競爭。但是我們餐飲人是怎麼做的?我剛剛做餐飲的時候,廚師長想方設法把前廳搞定,他不要競爭,最好自己第一,其他人都不要競爭。然後前廳經理想著把老闆搞定,他也不想競爭。一個企業在市場上,不可能避免競爭,所以人都要競爭。那麼如何淨化企業內部的生態?答案是競爭。

  我去年退休,退休是為了更多的業務線能夠獨立。我們的五年計劃裡,每條線必須完全獨立操作,就是分成N個外婆家和N個吳國平,通過內部競爭才能提高企業的社會競爭力。

  第三,市場比關係更重要。我這個人不願意打交道,這也幫了我。我記得在杭州起步的時候,外婆家與旁邊一家店是同一個業主。業主租給我的價格大概是其他人的兩倍,因為其他店主與業主的關係好。我說這不是壞事,是好事。因為他讓我先到市場中游泳。

  我們杭州做商務餐飲的幾家企業也非常優秀,但它們的發展局限於杭州,都是圍繞自己的人脈去做。我覺得關係如果沒有理清,就會阻礙企業的正常發展,沒有真正地進入市場。市場是最公平的、最合理的,是按照人性基本要求發展的,市場一定尊重人性,所以我覺得與其找關係,不如把這個工夫花在自己的事業上面。

  第四,創新創造未來。當年美國摩根的創始人與杭州企業家胡雪巖同時開辦金融機構,為什麼摩根現在還在,胡雪巖的企業卻沒有了?雖然這離不開社會背景,但最重要的就是人一定要更換。比如我們從做餐飲這天開始就擔心企業會死掉,餐飲企業是有周期的,原來說五年,後來說十年。西貝到今天27歲了,上海的小南國28歲了,外婆家17歲,都還沒有死掉。為什麼沒有死?這取決於人,如果人不更新,思想一定會老化,這是企業最大的危機。我現在最擔心的是企業的領頭羊,我們的班子成員全是60後。那我一定要改,讓年輕人擔任重要職位。

  前段時間,外婆家做了十幾年來的第一次改版,把麻婆豆腐改成了西施豆腐,這是在尋根,但是根必須要有創新的能力。我最反對因循守舊,創新一定是創造未來。這裡有兩個國家——日本和美國可以進行對比。日本今天為什麼沒有世界級的餐飲企業?它是師傅帶徒弟,師傅說了徒弟就得聽,沒人挑戰權威,面臨的就是死亡。而美國的麥當勞、必勝客,都在不斷地創新,是真正的世界級的規模化企業。

  第五,傻蛋創造客人。我經常跟同事說,你根本沒有我們的顧客瞭解我們。我們的同事在外婆家吃飯,在外面學習都是我買單的,他能有什麼體會!所以現在我要求他們自己買單,這樣就會有對比。如果不把客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們就沒有信心。只有讓顧客幸福、讓同事幸福,我們投資人才幸福。

  第六,留客比拉客更重要。前段時間我在公司裡發脾氣了。這些年來,如果企業的營業額有波動,我從來沒有怪過營運,而是自己把這件事情承擔下來。但是他們理解嗎?如果生意有波動,他們總是去找大眾點評做團購。我說你們引客,最多能達到百分之二十幾、百分之三十幾,引客進來,又沒有很好地留客,那我們是不是白做了?這就像吃毒藥一樣。企業要做長線,做品牌,留客的意義遠遠超過引客。

  第七,客人比老闆更重要。我有時候到店裡面去,我們的同事搞不清誰是老闆,他們以為我是老闆,我說我不是老闆,出錢的客人才是老闆。我到每個店,他們服務很好,如果他們以服務我的態度去服務真正的老闆,意義就不一樣了。

  第八,選材比培訓更重要。我原先跟我們的質量部門是有爭議的,他們認為一切靠培訓,我卻認為選材比培訓更重要。很多人認為培訓是可以改變人的,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一樣,把人才選對了比培訓更重要,還能少花一點錢。

  第九,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更重要。如果老闆天天打高爾夫,他的員工不會太上進。如果老闆天天在一線做,員工也會跟著做。老闆若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很重,那麼員工跟隨你也是很困難的。員工到我們企業來,不光是為了賺點工資,很多情況下他是來學習的。老闆必須要有好的思想給他,就像王品牛排一樣,老闆是在幫助大家創業,這種無私的精神使企業在臺灣受到尊重,我覺得非常非常了不起。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餐飲創業經營理念。在企業裡面,犯錯是正常的,只要你的思想是對的;你的思想錯了,行動沒有用,遲早會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