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動對方的口才訓練技巧

  你還在為自己的口才不好而發愁嗎?你還在為參加交際聚會場合而擔憂嗎?今天小編為你帶來,希望能夠幫到你。

  1.既佔便宜,又落入情

  元末農民起義中,群雄割據,其中以朱元津、陳友諒和張士誠較為強大,他們都想吃掉對方,稱王稱霸,因而互相攻打。

  1366年5月,朱元章受到陳友驚和張士談聯合一起對應天的兩面夾攻,在雙方正進行一場血戰的險惡形勢下,江北形勢驟變,小明王韓林兒和劉福通派出的三支北伐軍,遭到元軍反擊而慘敗。小明工退兵安豐後,張士誠卻派大將呂珍圍攻安豐,情況十分危急。小明王多次派人向朱元璋徵兵解圍。這天,朱元璋召開軍事會議,討論派兵解困問題,會上議論紛紛,眾將都反對派兵,連軍師劉基也堅決不同意。朱元璋這次力排眾議,陰險地對大家說:"我自有安排!"他毅然派兵去救安車小明王。

  朱元璋為什麼願冒此風險?狡猾奸詐的朱元璋自有他的鬼算盤,他認為安豐是應天的屏障,安豐失守,自己的應天就暴露在敵方攻擊下,救安豐就是保應天;至於小明王,他在紅巾軍和勞苦群眾中影響最大,有號召力,是一面旗幟。他朱元璋尊小明王為主,打他的龍鳳旗號,一來是利用小明王影響,爭取人心,二來,敵方打擊的矛頭首先衝著小明王,是為了實現他今後的更大圖謀。於是,他親自率軍北上,殺退目珍,保住了安豐。小明王對未感激零涕。朱元璋乘勝回師,和陳友該在部陽湖經過一場激戰,陳友諒兵敗身死。朱元璋獲得大勝後,打著小明王的旗幟,又被封為吳國公。

  安豐城後,朱元璋決心把小明工控制在自己手中。他先處處賣乖,把小明王迎到滁州,在滁州給小明王建造了巍峨的宮殿,安排了威武的鑾駕儀仗、豐厚的食物和華麗的服飾,背地迅速安排親信,對小明正實行封鎖、隔離,甚至把侍奉小明王的宮中人員全部換上自己的部下。從此,小明王的一切,統統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後來,朱元璋又以借刀**之計殺了已無利用價值的小明王,而臨死時,小明王還念念不忘朱元璋的大恩大德。朱元津靠賣乖既得了江山又得人心。

  2.甘蔗可以兩頭甜

  晚清時期,湖南有個道臺單舟泉,這人善於觀察,辦起事來面面俱到。所以大小官員都很佩服他。

  有一年,一個遊歷的外國人上街買東西,有些小孩因未看見過洋人,便追隨著他。洋人很惱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孩子躲閃不及,被打中太陽穴,沒多久就死了。小孩的父母當然不肯干休,一齊上來,要扭住那外國人。外國人則舉起棍子亂打,連旁邊看的人都被打傷幾個。這樣,激起公憤,大家一齊上前,捉住那外國人,拿繩子將他捆了起來,送到衙門。因為是人命關天,而且又是外國人,所以感到很棘手。

  此事落到單道臺手裡,他不愧是**老手,又有豐富的辦案經驗,馬上就將賣乖絕招運用自如。一方面他認為湖南闊人很多,而且民風開放,如果辦得不好,他們會起來說話,或者聚眾為難外國人,到那時,想處治外國人做不到,而不處治又辦不到。不如先把**上為難的情形告訴他們,請他們出來幫忙**。只要紳士、百姓動公憤,出面同外國領事硬爭,形成僵持局面,外國領事看見老百姓行動起來,就會害怕,因為洋人怕百姓。到這時,再由官府出面,去壓服百姓,叫百姓不要鬧。因為百姓怕官,所以他們也會聽話。而外國領事見他壓服了老百姓,也會感謝官府。

  主意想好,他馬上去拜會幾個有權勢的鄉紳,要他們大家齊心合力與領事爭辯。倘若爭贏了,不但百姓伸冤,而且為國家爭了面子。此話傳出去,大家都說單道臺是一個好官,能維護百姓利益。他又來到領事處,告訴領事,如果案子判輕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國領事聽他這麼說,又看著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單道臺又說:"資領事也不必太害怕,只要判決適當,我盡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會讓他們胡鬧。"

  案子判了下來,自然也是虎頭蛇尾。但單道臺卻兩面得到好處:撫臺誇他處理得好,會辦事;領事心裡感激他彈壓百姓,沒有鬧出事來,於是替他講好話;而紳士們,也一直認為他是維護百姓的。

  這種迎合雙邊心理的賣乖關鍵在於主動操縱人心,善於抓住雙方的心理巧妙圓場,兩頭落好。可見只要討好的功夫做到家,再做事主動一些,甘蔗也可兩頭甜。

  3.扮演受害者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宦官專權的事例屢見不鮮,而各朝皇帝似乎都不能吸取教訓。漢元帝時,寵信宦官石顯。石顯被封為中書令,朝政大小事務由石顯裁決。石顯為人邪僻,也時刻擔心有一天皇帝聽到周圍的人說他壞話而對他不利,於是想方設法向皇帝表示的忠心,加深皇帝對自己的信任。一次,石顯被派往各宮去辦點事。他覺得這是一個檢驗他周圍的人對他的態度的大好時機,於是向皇帝奏清說,他擔心事情辦完之後時間太晚,未央宮宮門被關閉而進不來,請求皇上下詔給門衛,讓他們給他留門。皇帝當即給各宮門衛下達了口諭。石顯則故意拖延時間,在各官都儘量逗留,直到半夜才回來,讓門衛給他開門而進了後宮,後來果然有人上書告發石顯矯託旁詔擅自開啟宮門。皇帝看後,笑著把那封揭發信給石顯看。石顯流著淚,作出特別無辜的樣子說:"陛下明鑑,您非常信任我,經常讓我去各宮裡辦些事情,於是有許多人不免嫉妒我,總要抓住一切時機陷害我。這樣的揭發信不會只有一封,以後可能還會有。對於這種捕風捉影的話,只有靠聖明的皇上您洞察了。微臣出身寒鄙,確實不能以區區一身讓大家都滿意,不能禁受住天下之怨。我願意辭去現在的官職,接受後宮灑掃除垢的差遣,以表明我對陛下的忠誠之心,死而無所恨。只希望陛下能相信我。"元帝認為他語出乎情,被他感動了、矇蔽了,於是相信了他,不僅不讓他辭官,反而多次慰,勞勉勵,讓他好好幹,並給他比以往更多的賞賜,石顯更加榮耀起來。

  扮可憐的賣乖巧在博得同情,達到目的。小孩顯得痛苦、無助讓大人答應要求;乞丐總是衣衫襤褸討得施捨;連老闆開除員工也愛擺擺困難,倒倒苦水,減輕對方的不滿。

  小孩是賣乖高手,而老人也並不弱於他們。請看下面的小故事:

  午飯前,阿喬看見一個衣著襤褸的老人,在酒吧間外一個積水約有5釐米深的水坑裡釣魚。阿喬好奇地站住了。所有經過這位釣魚人身邊的人,都認為這人是個傻瓜。

  阿喬不禁動了憐憫之心,他和藹地對釣魚人說:"喂,你願意進酒吧間和我喝一杯酒嗎?"釣魚人高興地接受了他的邀請。阿喬給釣魚人買了幾盅飲料,然後問道:"你在釣魚,是嗎?今天上午你釣到幾條魚呀?我是否可以問問呢?""你是第八條。"釣魚人幽默地回答。

  4.零成本的買心術

  無巧不成乖。有些精明人落人情,收買人心從不用投人多少,可也能達到目的。他們是怎樣做到操縱自如的呢?不妨舉些例子,總結總結他們的賣乖經驗;

  ①賞個好聽的頭銜。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追求更高的地位,更顯赫的頭銜,乃人之常情。"勤奮工作,不要回頭"。"積極向上,自強不息 ",為的就是爬升到金字塔的頂端。無論任何行業、任何工作,如果沒有更高的地位作為大家努力的誘因,絕對無法鼓舞個人抱負水準的提升。

  從前的業務人員叫做推銷員,但是聰明的主管,把它改為"業務代表"、"業務專員"、"業務企劃專員"等名堂,有的互冠以主任、經理等頭銜。工作內容事實上並沒有改變,但是卻具有提高他們社會地位的作用,使他們重視自己的工作,發揮更高的工作潛能。

  日本人似乎最懂得用這套方法來鼓勵員工,什麼"總監"。"督察"、"委員"、"顧問"等,使得日本許多產品橫掃世界,獨霸全球。足見人性的慾望中,對地位的渴求是多麼的迫切。

  ②賈尼下屬臉面。

  從前,趙正得到一塊於留美玉,便讓人雕成玉克,說:"以後就用這玉盅給有功的人喝慶功酒。"

  後來,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兵圍趙國邯鄲。魏國的公子信陵君便領兵去攻打秦國,解救了邯鄲之圍。事後,趙王跪捧著玉盎敬酒,祝魏公子信陵君健康。魏公子施禮答謝,並讚賞這隻玉盅是個寶物。後來,燕國又派兵來攻打趙國,趙將廉頗在部南大破燕軍,趙孝成工沒有別的賞賜,就用這隻玉盅給將士們飲酒慶功。將士們用它飲酒,都非常高興。這以後,趙國人誰要能用這玉鍾飲一盅酒,比得到幾響地的收入作俸祿、賞賜還覺得珍貴。

  ③給一個堂而皇之的說法。

  宋國有個人,很喜愛猴子,養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懂得猴子的心思,猴子也能理解他的想法。為了養好這一群猴子,滿足猴子的需求,他連一家人的生活開支也縮減了。

  可是,又過了一段時間,生活越來越困難,不得不限制猴子們的食量了,但又擔心猴子因此而不再聽他的馴養。於是他哄騙猴子們說;"從今天開始給你們橡子吃,早晨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總算夠吃了吧!"

  猴子們一聽,都生氣地站了起來。養猴子的人又改口說:"那末,改為早晨四個,晚上三個,總可以了吧!"

  眾猴一聽,又都高興地趴在地上了。

  ④做一個有"媽媽"味道的溫情給予者。

  到小餐館吃飯,是否聽過老闆娘斥責的口氣對客人說"不要再喝了,該回去了,明天還要上班哪!"之類的話。乍聽,這實在不是店家的招呼之道,可是,這些被斥責的客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甚至還有些沉醉。

  曾被一位朋友拉到新竹一家小麵館吃麵,口味道他卻覺察不出有何特殊,值得如此千里迢迢趕來品嚐。正納悶,朋友揩揩嘴,心滿意足地說了,這是她步入社會頭三年每日必報到兩回的地方。這小店實在沒有什麼值得誇獎,唯獨老闆娘的親切令人難忘。想必,朋友懷念的就是她這份他*的味道。

  類似這樣的館子,老闆娘和顧客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她們溫和斥責的態度,恰巧彌補了都會遊子的思鄉情懷。而這正是這種小餐館生意鼎盛的原因。這種型別的經營者看似屬於性格直率,實則,往往是利用顧客的撒嬌心理,並且,由顧客的依賴得到相應的情感回報。

  ⑤大著膽子貶抑強者。

  某著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就經常在節目中使用這一招。在有三十年烹調經驗的大廚師面前,他會說出極可能被對方認為是無稽之談的話。例如"你們的餐廳的菜的確遠近馳名,但事實上真那麼好吃嗎?"等。有趣的是,著名的大廚師聽到這話後,不僅不動怒,反而滿臉微笑,使當時的氣氛顯得很輕鬆。

  當然,接受訪問的人之所以不生氣,也可能是因為這位先生性格上有一定的扭力。但他並不是不分物件,隨時"吐出毒舌傷人"的。他特意奚落的物件多半是功成名就而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這種人即使在言辭上遭到貶抑,一般也都有付之一笑的氣量。

  另外,貶抑或批評對方經常受讚揚之處,也能使其他人加深對對方的印象。不過,這種"貶抑戰略"還是謹慎運用為好,否則很可能會傷害對方,那就得不償失了。當然,送須高帽,為人遮羞,替打圓場等方法,都是不需要成本又能很好賣乖的伶俐乖巧之術,這裡不再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