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時注意的問題和技巧

  對於失職、失誤給以批評,甚至是嚴厲的批評,有助於搞好工作,也是對他人的關心愛護。但是無分寸地批評他人,有時會適得其反,加深矛盾,既影響了工作,又破壞了人際關係,因此在批評他人時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批評的原則

  通常實施批評時應當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批評和表揚結合的原則

  作為上司,批評的同時別忘記表揚,表揚是批評的“潤滑劑”。表揚是激勵,而批評更重要的是引導。比如:小李寫的文字材料不合要求,上司如果直接批評材料質量差,往往是達不到好的激勵效果的,如果上司先表揚小李的文稿比以前有進步,然後再指出文稿中存在的不足,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達到指出問題、提高水平的作用。

  2、自我批評的原則

  作為上司,批評之前首先要學會自我批評。上司是管理下屬的人,他也就是承擔責任的人,換句話說,下屬工作的失誤要由上司來承擔責任的。可是有些上司喜歡和下屬分享成績,不願分享責任,榮譽是大家的,責任卻成了個人的,這樣的上司很難在下屬中確立真正的威信。上司在準備批評下屬之前不妨先做個自我批評,承擔起最重要的責任,然後再指出下屬的不足。這樣一來,下級心胸也會開朗了,更容易接納批評的意見,也可以充分認識自己的過失,又可以增強工作的責任心和榮譽感,批評的目的就達到了。

  3、得體適度原則

  作為領導者,批評要有“分寸”。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批評更應該是私下進行,要給下屬留“情面”。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下屬如果犯了錯誤,領導一樣要尊重他,應該儘量避免公開批評下屬的方式,最好在工作之餘找來下屬促膝談心,這種方式比開會宣佈的方式要有效得多。當然,一些嚴重的問題就要另當別論了。第二,批評要儘量“對事不對人”,也就是多從事情找原因,少從個人找原因。下屬做錯了事應該受到批評,可問題的關鍵在於批評是針對下屬做錯的事情還是下屬本人。有些上司總是把下屬的失誤歸結為個人的原因,那隻會挫傷下屬的自尊心。很多時候,下屬工作的失誤並不完全是本人的因素所造成的,如果一味地把“矛頭”指向個人,勢必會讓下屬產生委屈感和不滿情緒,批評的目的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批評的方法

  要想正確地掌握批評的方法,需要注意十個方面:

  1、要寬容大度,不吹毛求疵

  有過錯,批評是必要的,但並不是事事都要批評。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小毛病,只要無關大局,可以採取寬容態度。切不可斤斤計較、過於挑剔。否則,只有使人謹小慎微,無所適從,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甚至產生離心作用。

  2、因人而異、對症下藥

  批評他人要注意根據不同物件採取不同的方法和語氣。對年輕人,批評時要語重心長,要寄予希望;對中年人,要旁敲側擊,點到即止;對長輩和上級,要巧妙提醒,聲東擊西,含蓄委婉;對那些“老虎屁股摸不得”的不講理者,要理直氣壯,以正壓邪,在嚴厲批評之後再輔之以耐心地說服。

  3、要實事求是,不捕風捉影

  批評的前提是事實清楚,責任分明,有理有據。但是,在現實中常常見到有的領導批評他人時,事先不調查,不瞭解,只憑一些道聽途說,或者只憑某個人打的“小報告”,就信以為真,而去胡亂批評人,結果給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壞印象。實施批評之前,一定要細緻調查、搞清事實,不能捕風捉影,聽風就是雨,那樣做只能使領導處於被動地位。

  4、要針對一事,不揭人老底

  批評要及時,要針對目前發生的問題加以指正,儘量不要提及過去的問題。有些人在批評時為了加強說服力,或為了證明對方目前的做法是錯誤的,便把心中積存的有關問題,一起同他算總帳,從而引起反感,產生對立情緒。此外不要以事論人,搞全盤否定,用“我算看透你了”、“不可救藥”、“你總是”、“你從來”、“你根本”等來否定對方。

  5、要人格平等,不以勢壓人

  批評他人要在平等的氣氛中進行,批評才容易被接受。在批評中,無論是批評還是被批評者,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如果批評者擺出一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的姿態,說不服就壓服,動不動就說:“就這麼辦了。”或採用一些“必須……,否則……”等詞語,會令對方產生逆反心理,對方就會想:“憑什麼要聽你的。”結果出現了對立,逼而不從,壓而不服,激起反抗情緒。

  6、要講求場合,不隨處發威

  批評他人必須講究場合和範圍。有的批評可在大會上進行,而有的只有進行個別批評。若不注意批評的場合和範圍,隨便把只能找本人談的問題拿到大會上講,就會使對方感到無臉見人,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批評他人,特別要注意不要隨便當著對方下級的面或客人的面批評他。否則,對方會認為你是故意丟他臉、出他的醜,使他難堪,會引起對方的公開對抗,許多爭吵和矛盾往往都是因為批評場合不當而引起的。

  7、要溝通在先,不突然襲擊

  在批評他人時,最好事先打個招呼,溝通一下,讓對方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在受到批評時不至於感到突然。例如:有的人做錯了事,而自己又未意識到,這時可在適當時,通過與對方關係較好的人去提示一下,讓其自己先反思一下。這樣在批評時,對方就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當你直接指出其錯誤所在時,就比較容易接受了。反之,如果對方事先沒認識到自己過錯,在批評時就會感到突然而不易接受,同時還會懷疑批評的誠意,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8、要和風細雨,不惡語傷人

  人人都有自尊心,批評犯錯誤的人時要顧及他人的自尊心,不要因為批評語言的不恰當而傷害了對方。批評者應當心平氣和,和風細雨。不要橫眉怒目,更不要拍桌子、指鼻子,以為這樣才能顯示批評者的威風。實際上,這樣做最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導致矛盾的激化。因此,批評他人應力戒發怒。當你怒火正盛時,最好先別批評人,待心情平靜下來後再去批評。批評的語言切忌惡語傷人。對方雖有過錯,但在人格上與你是完全平等的,不能隨意貶低甚至汙辱對方。

  9、要注意批評的態度和語言

  批評人時要心平氣和,做到誠懇、認真、冷靜、耐心、不能急躁,不能怨恨,更不能存心找麻煩。要使用一種溫和的語言及有效去除僵硬與冷淡的方式。當你心中憤怒、埋怨、焦慮,並想責怪對方時,最好是先剋制一下情緒,整理一下思緒,甚至可以先聽聽音樂,散散步,看會兒電視,等冷靜時再實施批評。在實施批評時,最好先適當地表揚對方,通過提及對方的好,而使對方認為自己並非全都不對,從而改善氣氛,以保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感到既願意又有能力去改進。

  10、要注意批評的動機、目標和效果

  每個批評者的出發點都是善良的,都真誠地希望提醒或幫助對方改正錯誤,因此要做到尊重、理解、信任被批評者。一般不要說:“我本來不想說,可是……”,“說了你也許不高興,但不說又不行,所以……”從批評的目標上說,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全盤否定,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應把重點放在改善目前不足的方面。否則,對方要麼“當面接受,過後照舊”,要麼“表面同意,心底不服”,甚或“當面頂撞,讓你無法下臺”。批評要針對人的行為,而不是他或她本身。只有動機與效果達到了完美統一的批評,才是成功的批評。

  總之,批評的方法要以教育為主,用事實教育人,用道理開導人,用後果提醒人,從而達到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的目的。

  三、批評的技巧

  如果能換一種方式,私下與其交換意見,委婉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他擺事實,講道理,分析利弊,他就會心悅誠服,真正接受你的意見和幫助。可見,說話的方法是關鍵,方法不同,效果當然也不同。下面是一些批評的有效方式:

  1、啟發式批評

  要使對方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需要批評者從深處挖掘錯誤的原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幫助他認識、改正錯誤。

  2、幽默式批評

  幽默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等,可以緩解批評時緊張的情緒,啟發批評者思考,從而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使批評不但達到教育對方的目的,同時也創造出輕鬆愉快的氣氛。

  3、警告式批評

  如果對方犯的不是原則性的錯誤,就沒有必要“真槍實彈”地對其進行批評。這時可以用溫和的話語,只點明問題,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對比、影射,點到為止,起到一個警告的作用。

  4、委婉式批評

  採用間接的方法,聲東擊西,讓被批評者有一個思考的餘地,其優點是不傷被批評者的自尊心。批評的方法應以教育為主,用事實教育人,用道理開導人,用後果提醒人,從而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

  5、用平和的語氣批評員工

  其實,大家都有感受:批評,是一件令人十分難為情的事情,無論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在那種特定的氛圍中一定都多少有些尷尬。其實,批評的真正目的並不在於批得對方體無完膚,徹底地打倒對方,而是糾正對方的錯誤。因此,藝術的批評不應傷害對方,而是激勵他,使對方表現出更好的業績。

  6、用稱讚開啟員工的心扉

  心理學家史基諾經由動物實驗證明:“因行為好而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學習效果亦較佳;因行為壞而受處罰的動物,則不論怎樣學習效果都比較差。最近的研究顯示,這個原則用在人身上也有同樣結果。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只有招致憤恨。”給予員工親切的言詞和稱讚,對建立彼此的友好關係有很大的幫助。美國佳樂食品公司經理克利佛西斯說:“稱讚能使對方興奮,也能使你發現對方的許多優點,而當你批評他時,他會欣然接受。”

  7、以褒揚的方式結束批評

  不能在友好的氣氛下結束的批評,不能算是真正的結束,不要在事情還沒有解決之前,就曖昧地擱置下來,到後來再進行一次討論,應該在有了結論之後即刻結束批評。你可以莞爾一笑:“我知道你是信得過的人”或“我相信你能夠抓住要領,請你好好幹下去”,千萬不要這樣:“我教你之後,不可以再犯錯”或“我希望很快就能看到你好的表現,不然的話……”班哲明·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並不圓滑,但後來卻變得富有外交手腕,善與人應對,因而成了美國駐法大使。他的成功祕訣是:“我不說別人的壞話,只說大家的好處。”

  8、重褒其“優”,略避其“劣”

  高強是工廠的一名班組長,最近他的班組調來一個名叫楊剛的人,別人對楊剛的評語是:時常遲到,工作不努力,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早退。過去的班長對楊剛都束手無策。第一天上班,李傑就遲到了5分鐘,中午又早5分鐘離開班組去吃飯,下班鈴聲響前的10分鐘,他已準備好下班,次日也一樣。高強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楊剛缺乏時間觀念,但工作效率卻極佳,而且成品優良,在質管部門都能順利通過。於是,高強對楊剛的遲到早退未置一詞,只是微笑著打招呼,時間久了,楊剛反而覺得過意不去了,心想:過去的班長可能早就對我大發雷霆了,至少會斥責幾句,但現在的班長毫無動靜。

  感到不安的楊剛,終於決定在第三週星期一準時上班,站在門口的高強看到他,便以更愉快的語氣和他打招呼,然後對換上工作服的楊剛說:“謝謝你今天能準時上班,我一直期待這一天,這段日子以來你的成績很好,如果你發揮潛力,一定會得優良獎。”雖然楊剛沒有立刻改掉所有的缺點,但遵守上下班時間和工作情緒方面,幾乎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