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員之間的禮儀
中國的家庭裡,一是不喜歡客氣,“請”、“對不起”、“謝謝”很難出現在家庭成員之間。二是不喜歡錶達情感,“我愛你”、“我想你”也很難說的出口。很奇怪,很多人對待外面的人特別講究禮貌;反而回到家裡粗聲粗氣,還美其名曰:家裡人不用客氣。下面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希望能幫到你哦!
而感情呢,我想,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對自己的父母說過我愛你,也沒有給父母一個親密的擁抱!
這跟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特別講究“尊卑有序”,“長幼有別”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其實一直都不太認同傳統蒙學中的《弟子規》、《三字經》等。這些經典,當做文化學習未嘗不可,但當做禮儀規範的話,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階層思想,已經不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稱之為“中國爸爸現象”。不知為什麼,很多的爸爸,不習慣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和善的一面——他可能在單位裡是大家的開心果,是人緣俱佳的同事。但一回到家,即便是非常非常喜歡自己的孩子,但就是馬上會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嚴肅起來,好像非不如此,不能有“爸爸”的威嚴!
在西方的公園裡,一位爸爸推著嬰兒車、或者身上掛著一個小嬰兒的景象,比比皆是。而在中國,則實在是鳳毛麟角——爸爸寧肯大包小包地負責後勤,也不願輕鬆地帶孩子。
更不用說陪孩子滿地打滾、沒大沒小地遊戲了——如果一個爸爸,可以趴下來給孩子當馬騎,可以讓孩子給自己畫貓臉——我想,那才是可愛爸爸的開始!
好了,我有些扯遠了——我想說的是,每個家庭裡的成員,互相之間要真誠、坦蕩,要比對待別人更加有禮貌、禮儀,更願意為對方的開心而付出。
家長和孩子之間,不要僅僅因為是“父母”,就形成所謂的“威嚴”。一個輕鬆氛圍的家庭,要比壓抑氛圍的家庭,更幸福。
1、直接說出你的想法。有時候讓家庭成員知道你明白他們的意圖可以了。所以你可能會對你老媽說:“我知道你對我的服裝評頭論足,是因為你只是想讓我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是你的“最好”和我認為的不一樣。”有時你只需這樣做,就足以讓一個根深蒂固的交流模式發生轉變。
2、選擇適宜的時機。如果交流很困難,你要慎重選擇說話場合。最好是能自然而然地請對方到別的地方去喝茶,不要在室內說。那樣你會更加放鬆。如果是一家人一起討論,好好想想要誰參加關鍵的談話
3、注意你的言辭。可得記住,家人談話時更關注某些詞。像“經常”、“從不”之類的詞要儘量避免。
4、參與其中。針對一個問題,要問問大家的意見,而不是隻看自己的反應,發表自己的意見。“我很好奇,你怎麼那麼感興趣我每星期買多少零食?要是我在有機熟食店買東西,你真得還會覺得那很有趣麼?”如果你這麼說的話,那就是在打斷你自己的反應模式,並不是想要別人的回答。
5、繞開問題。有時候,最好也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完全忽視這個問題,或者是對其冷嘲熱諷,至少在那一刻要這麼做。但是這並不總能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