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計與中國夢的理解個人感悟隨筆

  導語:千年大計是什麼意思呢?作者看理解是某種程度上,千年大計就是中國夢,只不過換了一種詮釋。

  怎麼理解“千年大計”

  愚人節那天,相信看過新聞聯播的人,應該會對主持人說那四個字時的語氣和表情印象深刻。

  這注定是不消停的幾天,海量人、公號、微博都在思索併發問:“千年大計”,到底是指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猜中了開頭,沒猜中結尾”,雄安新區的橫空出世打了我的臉,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格局不夠大。

  人怎麼思考,多半是根據自身位置和所處環境來定的。比如你是王首富,那麼你的思考方式和內容肯定跟《東北愛情故事》裡趙四是絕對不一樣的。你所有的環境,所處位置,它們最後集中左右、整合你的思考方式和內容,而這些因素的最終總結就是你的格局。

  百姓格局小,通常是正常的。趙四的環境就是由王大拿、劉能們和東北某嘎達組成的村落環境。趙四本質是一個農民我沒有看不起農民的意思,所有人在人格和權利上是平等的,不管是誰,自力更生,勞動創造財富都應得到尊重。,所以他的格局不會大。“位卑”少金而格局大,反而是不太“正常”、普通的現象。

  格局大其實也不一定是好事,古人講究站什麼位置說什麼話,這可能是幾千年來社會以等級制運作導致人的思維方式會這樣的結果,但存在就是合理。另外,即使古人都錯了,幾千年的俗語也錯了,一個屌絲去思考國家大計這樣與他生活相差很遠的事而又不能換來一袋米,這樣,最起碼屌絲的心會比較累。

  相比京杭大運河,一袋米對他更重要。

  雖說《好奇害死貓》,但好奇心是人類的本性之一,所以人類永遠不會停止。人們常常會錯誤理解事情和現象,事實上,正因為人們的好奇不能停止、剎車,才會最終導致害死了“貓”。

  那麼,作為一個布衣,我們還是有必要談談這事。思考些、寫點大格局的東西。

  事實上,千年大計不是最近才提出的。從來不是。我們知道,一個事情有了目標後,就有了具體實施的方向;一個人有了目標後,便有了努力的方向;一個單位、企業、公司有了目標後,就有了進一步的制定計劃的基礎。把單位放大,上升到國家其實也一樣,道理不會變。習大大上臺後,給我們國家訂下一個目標:中國夢。這是總目標、總綱領,有了這個目標,剩下的就是具體細則、計劃和實施。

  小時候學校的圍牆上經常會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八大紅字,表層意思是說教育的重要性,這個沒錯,但這個重要性成立之前必須要有一個邏輯前提:我們的國家要建設為強大、富裕的國家。富有而強大是一個偉大目標,一個短期內難以實現的目標,因而才說“百年大計”。要實現這個偉大目標,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人才大多數出自於教育,所以才能說“教育為本”。這是八字成立的邏輯及關係。

  中國夢的邏輯前提是千年大計。只有千年大計這樣的事實變現才能稱得上中國夢變現,而千年大計的邏輯前提必須是國家的強大、富裕,只有國家“鶴立雞群”於世界民族之林了,千年大計變現的邏輯才能成立。這樣推論下去,雄安的橫空出世是必然和早就註定的事情,因為它是中國夢的變現的重要因素之一。

  某種程度上,千年大計就是中國夢,只不過換了一種詮釋。

  理論、思路理清,有了目標後,接下來要做的當然就是實施計劃和步驟以及具體細節了。就像圖紙設計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選址、成立指揮部、施工隊,組織人員幹活、拉來鋼筋水泥磚瓦玻璃堆砌大樓了。

  你可能要說,目標有了,圖紙有了,也可以到另外一個地方選址建設啊,為什麼是雄安呢?

  圖紙出來,理想中的模型已經成型,要轉為現實,當然可以有很多具體實施方法。但有個規律必須遵循,實際必須以目標為依據和根基,否則目標不會達到。選址、指揮部、施工隊、甚至一根水泥柱的樹立,沒有以圖紙為依據和根基,那麼大廈不能造好,或者造出來了也是另一番模樣。

  之所以選擇雄安作為中國夢變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在《談談雄安新區》點選藍色字型進行閱讀裡已經說得很清楚,這裡重點說說大格局下的時代洪流之一——城市化。

  回顧歷史,幾千年以來,人類文明一直以村落為主,城市為輔。其中,城市的規模和設施也遠比不上現代化都市。之所以會演變為大都市的格局,是因為我們的文明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有很多話是極其錯誤的,但有一句話極其正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大約1750年之後,英國爆發工業革命,生產力爆發式增長,最終導致了生產關係的大變革,具體表現就是農業文明逐漸被毀,工業文明逐漸走到歷史舞臺的中央。

  農業文明下,百姓的生活來源是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著死亡,而土地的特徵是不可疊加性,這樣就導致了每個人必須佔有一定面積的土地才能生存、發展的情況,而其結果就是:除了有權力中心的城市外,人口伴隨田野散落各處而不能大規模集中,“獨出前門望田野,明日蕎麥花如雪”。人口星散各處,屋舍當然錯落無致。

  工業文明的特點是生產力爆發式提高,導致物質大規模、多品種、高效率被生產出來,而這種大規模、高效率的生產方式必然要以工廠、企業為依託,並要求大量、密集的人群參與。工業文明下,人們處在一個物質的海洋,不再需要通過佔有較大面積的土地來生存和發展,同時人們必須大規模集中,這些因素的最終表現就是大規模的城市產生。

  我已經看見,若干年過後,以城市群為主的超級大都市將赫然矗立,而絕大多數的村落將消失殆盡,我們後代的後代可能將只能從古人的詩詞中去體會“雨裡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了。

  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城市化是世界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而我國政府去年就已經正式出臺檔案《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了城市群為發展目標的基調。領導人通過雄安之類的具體方案,將中國夢與世界潮流合二為一,是英明之舉。

  如同《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一樣,雄安新區的設立,是中國夢變現的重要具體因素之一,其背後折射出來的格局和意義巨集大而深遠,因而是千年大計。

  作者: 皮特

  公眾號:Peter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