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抗擊打訓練

  泰拳素有“鋼拳鐵腿”之稱,尤其是其膝腿的攻擊力更是令人生畏,往往是一腳擊中對手便一腳定音,許多的拳手因此被打出血尿,而喪生在泰拳手腳下的也不乏其人。1980年在曼谷擂臺上,日本拳王田中就是被泰拳王以一招左高側踢踢斷了手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泰拳搏擊思想認為,技法以功力為基礎,而功力必須通過技法來發揮,技法威力的發揮必須有上乘功力與之匹配,因而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成為格鬥高手。這一思想始終貫穿於泰拳的訓練之中,提高身體素質成為泰拳手必須經歷的重要訓練過程。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泰拳手採用獨特的訓練方法,本著“狠、猛、全力以赴、不遺餘力”的原則,十年如一日地磨練,從幼年開始,泰拳手就練習一種“沐浴功”以加強抗擊能力。其過程是先用藥汁浸洗全身,然後讓人拳打腳踢,再用藥汁浸洗瘀傷,再受打擊,直到對拳腳的攻擊適應後,再用木棒擊打,直至用鐵棒打擊全身亦渾然不覺才算大功告成。


  為了使拳法更具威力,成為“剛拳鐵腳”,泰拳手們日復一日地以重沙袋做靶,練習擊打。對於足、膝的鍛鍊更不放鬆,在過去,拳手們經常一遍又一遍地踢擊樹幹,來鍛鍊腳背和脛骨的堅韌程度,一種常用的練習腿功的方法是取一條短樹幹,把他拋向空中,連續不斷地左右快速踢擊,不使其落下,這樣一步一步提高腳的攻擊力,同時充分利用當地的有力條件,遍佈的芭蕉樹和椰子,,猛踢芭蕉樹以鍛鍊各種腿擊法和腿部攻擊力,將多個椰子高吊成一排,運用膝撣,肘擊練習膝擊、肘擊的硬功和力量。同時還用棍棒慢慢加力擊打,滾壓腿部和膝部,直到練至“剛拳鐵腿”為止。泰拳的訓練非常艱苦,常人難以忍受。他們從十二三歲開始進入泰拳訓練營,每天勤學苦練將訓練當作生活的一部分,經過六七年方能參加各種正式的拳賽。下面是一張典型的泰拳日訓練表,從中可見其訓練方法和艱苦之一斑:

  1、進行十五分鐘的變速跳繩。

  2、間隔一分鐘後,進行假想對手的鬥拳訓練,做五個回合,每回合三分鐘,中間休息一分鐘。要使用所有的攻擊性技術,使用各種拳法、腿法、肘法、膝法等基本技術。

  3、間隔一分鐘後,進行五個迴圈的沙袋訓練,要使用所掌握的全部進攻技術,如膝撞肘擊等組合技法。

  4、戴上護頭具和厚手套與同伴對打操練,也進行五個迴圈,在這一項中,可以使用不太猛烈的肘擊、膝擊與腳擊。

  5、和水平較高者或教練練習對打。前者使用各種有效的進攻動作,後者只能防守,面對對方的進攻利用各種他認為適宜的技術作出儘可能快的反應。

  6、一般身體素質訓練,諸如推舉重物,勻速起蹲練習等。

  7、步伐訓練,包括至少一個半小時的慢跑以及三分鐘內五圈的加速跑。在每三分鐘間隔一分鐘的時間裡,拳手們不得停下休息,而要繼續慢慢顛跑。

  以上所有訓練均用停表控制,而在每一迴圈的最後三十秒,都會得到提醒訊號,此時必須全力以赴,不遺餘力地完成迴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