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武術門派有哪些門派

  由於歷史發展和地域分佈關係,衍生出不同門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現代武術門派。歡迎閱讀!

  中國現代武術門派一:少林

  是中國武林的泰斗,是中國人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經閣內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腳十八般兵器;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武修禪,又有“武術禪”之稱。

  少林寺十八羅漢潘國靜少林武術發源於嵩山少室山下叢林中的“少林寺”,該寺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根據《魏書》記載:“又有西域沙門名跋陀,有道業,深為高祖所敬信。詔於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給衣供。”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賞,而被特別認可設立常備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術的發展。少林寺因武藝高超,享譽海內外, 少林一詞也成為中國傳統武術的象徵之一,如古龍小說中的“七大門派”即為“少林、武當、崑崙、峨嵋、點蒼、華山、海南”等派別,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門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位於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南北朝時,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國,善好禪法,頗得北魏孝文帝禮遇。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寺處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據佛教傳說,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在華以4卷《楞伽經》教授學者,後渡江北上,於寺內面壁九年,傳法慧可。此後少林禪法師承不絕,傳播海內外。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元末農民起義,紅巾軍至少林,僧眾散逃。明代先後有八位皇子到寺內出家,屢次詔令大修,寺院規模有所發展。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亦很關心少林寺,或親書匾額,或巡遊寺宇。1928年因遭兵燹,天王殿、大雄殿等許多建築、佛像、法器被毀。寺內現存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及千佛殿等。千佛殿內有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寺旁有始建於唐貞元七年791的塔林,有塔220餘座,還有初祖庵、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法華塔、元代緣公塔等。寺內儲存唐以來碑碣石刻甚多,重要的如《唐太宗賜少林教碑》、《武則天詩書碑》、《戒壇銘》、《少林寺碑》、《靈運禪師塔碑銘》、《裕公和尚碑》、《息庵禪師道行碑》和近年建立的《日本大和尚宗道臣紀念碑》等

  嵩山少林寺南北武術院傳授少林寺入門基本功、佛門禪學、少林寺氣功、柔骨功、童子功、少林寺鐵砂掌、少林寺霸王肘 、排打功 、梅花樁、鞭勁法、石鎖功、少林寺五行拳、少林寺八段錦、少林寺易筋經十二段錦、搏擊、散打、少林寺武術套路、十八般兵器等少林功夫和部分少林寺絕技。

  院長由少林寺曹洞宗第三十四代正宗功夫傳人,少林寺十八羅漢,世界武術冠軍,潘國靜法號釋延武擔任。該院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大道東段,相鄰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道教聖地中嶽廟及儒教著名的學府嵩陽書院。是我國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聖地也是世界功夫之都。

  各式各樣的武學密籍,易筋經、洗髓經更是少林的鎮山之寶。除此之外,少林木馬巷內的棍陣令武林人士聞之色變,據傳至今還無人能闖過。

  少林武術以實戰威猛、博大精深,早已飲譽天下,“拳以寺名,寺以拳顯”。今日,少林弟子遍佈全球。少林武術的發源和發展,離不開嵩山的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嵩山處中原腹地,緊傍九朝古都洛陽通向東南廣闊平原的咽喉,轘轅關是秦漢八大關之一,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盛世時,嵩山是帝王遊賞、文士登臨的勝地;亂世時,嵩山則是兵家出入、強人會集的所在。少林寺位於嵩山中心,皇家敕建大寺,統轄嵩山地區所有寺院,寺產龐大。為了保證安全,經朝廷認可,寺院擁有自己常備武裝力量,即歷史上有名的少林寺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是少林武術發源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而少林寺作為皇家寺院,與朝廷的關係和社會地位,是少林武術達到高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少林武術歷史故事非常多。據史載和傳說,世人皆知的有: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秦王,緊那羅變形退紅巾。少林寺僧兵為國立功最為人樂道的是在明朝,也是少林武術發展鼎盛時期。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我國東南沿海,少林寺僧兵多次應詔出征,威猛驍勇,為國捐軀。朝廷為嘉其義烈,在少林寺山門前立旗旌表,遺石尚在,塔林有銘可考。

  中國現代武術門派二:佛教

  信奉佛教,佛門弟子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比丘戒二五○條、比丘尼戒三四八條,同時佛門弟子四大皆空,參禪悟道。值得一提的是,少林寺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初宣禪法的寺廟,所以被譽為禪宗祖庭,對於佛教以及禪宗在中土的傳播與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影響。少林方丈亦多為得道高僧,慈悲為懷,傳經頌道。

  此派弟子均為男性,分為出家弟子和俗家弟子兩類,出家弟子在寺中修行,俗家弟子分散各處,行俠仗義。同時,此派又有南少林和北少林之分,二者同出一宗,北少林在先,是北少林僧侶南下創辦了南少林。南少林寺在清朝已被清朝鎮壓毀滅,不復存在。

  與少林寺武學、禪學同樣光輝燦爛的是少林醫藥。少林醫藥的總綱是:活血化瘀抗衰老,疏經通絡祛百病。它以通為補,以通為用。這個古老的主張,正符合現代醫學界的共識:即多種怪異之病 ,如癌症先起於相關的瘀堵。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認定經絡調理能治療43種疾病。國家中醫藥局更指出:中華醫道是新世紀人類干預和消除亞健康工程之根本。 少林武功以易筋經、洗髓經作為鎮寺之寶。同樣,少林醫藥的治療理念也強調,不僅僅要治療疾病的症狀,更要讓病人易筋洗髓,脫胎換骨,去除病根不復發。少林黑膏是1500年來歷代高僧不斷實踐總結的聖方,效果神奇,被稱為寺內三大鎮寺祕方之一。

  少林黑膏手工古稱少林斷續膏,遠源於北魏年間,是勞動人民長期用來治療骨折、腰腿勞損、風溼痺痛、跌打損傷的民間驗方,藥方被少林寺長老汲取,經過少林寺武僧們千百年來的煉歷,對各種治療風溼病、關節炎、腰腿疼、肩周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疼等各類骨病有神奇的康復功能,是中華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但由於古寺戒律,方藥祕不外傳,所以只有虔誠的佛教信徒,才能得到少林寺的贈藥,而今,少林拳流派代表人朱天喜繼承釋德根大師所傳祕方的基礎上,開發出少林牌系列骨傷科產品,如少林古方通絡靈、少林黑膏等藥。其中少林黑膏在90年第11屆亞運會被定為"亞運會"指定產品。受到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伍紹組和副局長劉吉的表揚。

  “少林醫藥”理論:從方劑配伍、中草藥採集的地點、季節、時間、氣候都有嚴格的要求。時間、氣候、溫度、溫度均影響藥的療效,少林古方通絡靈、少林黑膏風溼產品的有些中草藥需在春天採集,有些則需在細雨濛濛的夏季,還有些必須在深秋,或是在冬季大山陰面採集。在傳統的製作過程中,既要掌握溫度、時間又要掌握藥膏的粘度、顏色、氣味,既要讓它粘而易揭,又能使其拔絲一米多長如同少女長髮細而不斷,這些只有遵循嚴謹的傳統工藝和獨特祕傳炮製方法才能得到。少林系列產品是歷代少林僧人千錘百煉積累下來的經驗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醫藥學的寶典。少林黑膏是傳統純手工製作的膏藥,是少林寺的千年祕方,不含任何西藥成份,為了保證藥效,每副膏藥都要經過20多道工藝,炮製時間長達2個多月才能完成。

  【戰鬥特色】

  少林武功底蘊深厚,傳說中的金鐘罩、鐵布衫讓少林弟子外家功夫天下第一,銅皮鐵骨,很難被敵人打倒。

  而當少林弟子攻擊敵人時,則同時融匯外家功力和玄學功力產生巨大的威力。

  當少林弟子與其他名門正派弟子共同戰鬥之時,他們能夠做到捨生取義,掩護同伴,同時保護自己。

  少林弟子比較內斂,但當他們使用少林絕學,可以當場把敵人斷筋斷骨,廢掉武功。所以少林弟子永遠是最可敬可怕的敵人。

  特色

  開光:佛法聖物,人工打造之後賦予佛性,稱之為開光。少林有一門藥理絕學,帶有藥性的丸粒,可以急速起效,這種方法在當時中醫理論看來絕不可能。這門絕學被俗家弟子發揚光大。既可以治病救人,也可陣前制敵。丸粒晶瑩剔透,恰似僧人圓寂之時的舍利,所以武林上把這門絕學誤稱為“舍利開光”。

  佛法:若不是佛法深厚,少林七十二絕技並不會如此強大。因為絕學大多數需要堅韌意志以及取捨得當的分寸把握,所以俗家弟子為了開光絕學等,也潛心修行佛法,以期武學有成。

  伏虎:少林伏虎並非空穴來風,中原山中多惡虎,少林僧人往往替百姓降服除害。但僧人不殺生,又恐虎出山林危害人間,所以捉來老虎大多寄養在山外俗家弟子處。後來俗家弟子有善馴虎者,以之為坐騎,煞是威風。不過少林僧人還是從來不騎乘老虎的。

  古剎

  少林古剎中一大奇觀是塔林,乃少林名僧圓寂後舍利供奉之處。但打擾塔林寧靜的因素也不少,所以俗家弟子常常要擔任守衛塔林的任務。

  現時少林寺絕大部分建築均是重新建造,當中包括著名的大雄寶殿、達摩面壁石等均屬仿古制作;但一些地方如古代練武場、塔林及部分石刻仍得以儲存。1997年,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一直尋求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身份,以求獲得聯合國每年撥款維修發展,但經過屢次申請,仍未能成功。少林寺現有2007年僧人二百人,2005年尾,少林寺和鄭州歌舞劇院合作之《風中少林》舞劇在北京保利劇院映出。之後在美國演出兩年,共800場,收入高達800萬美元。

  民國以來的主持

  恆林和尚

  民初的少林寺主持恆林和尚1865年-1923年,俗姓宋,伊川縣宋寨人,1875年入寺。由於治安混亂,他成立了少林寺保衛團,購置槍械,以備自保。1923年民國十二年,恆林因積勞成疾去世,享年59歲。 民國初年,提倡武術強身,當時從來未有河南少林寺傳授武術之說。反之,在廣州及佛山則流傳南少林五老的故事。

  妙興和尚

  妙興和尚,原名金豪文1891-1927,臨汝縣謝灣村人,因為家境貧窮,八歲投少林寺。1923年,恆林去世後,他的弟子妙興接任了少林寺保衛團。當時正值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妙興加入了直係軍閥吳佩孚為團長,組成第一旅第一團。 1926年7月,國民黨開始北伐。9月,馮玉祥宣佈脫離北洋軍閥,參加國民北伐軍。與其他北洋軍閥吳佩孚、張作霖作戰。1927年春,馮玉祥佔領西安,進攻河南。3月6日,妙興於舞陽陣亡,年僅37歲。

  中國現代武術門派三:崑崙

  事實上,世間所傳崑崙派多為誤傳,崑崙派並非來自西域崑崙山而是起源於古山東臨清。故又稱臨清派。崑崙派不是以山命名而是以創始人崑崙大師的名字命名。崑崙大師系後周柴榮手下大將,柴榮駕崩時在外統兵,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崑崙大師明瞭時局為大義而適時歸隱於古臨清龍潭寺此處今天在河北省臨西縣龍潭村因當地戰火不斷,遂傳授村民與僧眾武藝,又因為當時世間武術多重視拳法而忽視腿法,故創立臨清派系,以十路潭腿為主要功法。名列宋太祖十八家之首。崑崙大師在世時曾經把潭腿傳授回族人。因此教門潭腿也是崑崙派一支。

  崑崙派歷史上高手眾多,明武宗時曾經和少林換藝,得羅漢拳。少林自此有了潭腿。在滿清時,因為參與抵抗運動,臨清被屠,僅有五十幾個僧眾逃出。後隱藏於清王府中傳承武術。直至清王朝滅亡,臨清派才又在世間出現,已經傳至第99代菊字輩。當今臨清派掌門人,隋大師諱世國,得意弟子潔空汝大師諱繼華。

  回族具有強健、勇武、好鍛鍊、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崇尚武勇是回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幾百年來,這一特點已逐步演進成了回族的民族體育傳統和人文精神之一,至今仍被許多地區的回族群眾保持並繼續發揚。自古以來,凡回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有尚武的習俗。如唐代以來,回族定居的西安,武術習俗未間斷過,過去無論老幼,練武風尚很濃。南方回族也多好武和擅長武術,保持著回族的特色。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回族更是酷愛武術,世世代代相傳。

  回族視習武為“聖行”。回族武術繼承了中華武術的傳統,同時在拳術、器械、對練等方面有獨特的創造。回族武術以崑崙山為標誌,稱為“崑崙派”,與少林、武當、峨眉並稱為中華武術的四大流派。

  中國現代武術門派四:峨眉

  歷史上的峨眉武術起源於先秦時期;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

  號動靈子,上圖,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峨眉派武術成型的時代是南宋,代表人物為峨眉山白雲禪師和白眉道人。

  據後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以及樂山、峨眉山地方誌記載,先秦時期的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於峨眉山中。他模擬猿猴動作,在狩獵術基礎上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因為司徒玄空好著白衣,徒眾們稱之為“白猿祖師”。峨眉派武術可以說是發源於此。

  佛教自晉代進入峨眉山。宋朝以後,峨眉山更成為普賢菩薩的道場,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僧人甚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僧人日常習武。南宋建炎年間,峨眉山白雲禪師將陰陽虛實和人體盛衰之機理,與武術中的動靜功法相糅雜,相融合,創編出“峨眉氣樁功”,因其類共有十二節,後人稱之為“峨眉十二樁功”。“峨眉十二樁功”一直傳承至今。

  中國現代武術門派五:華山

  清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卷七:貝本恆,字常吉,淮陽人。年十七,禮武當袁正遇為師,後師龍門派王常月受戒律。康熙乙亥1695結茅武康浙江舊縣,1958年併入德清之高池山。乾隆乙丑1745,餘杭人延主洞霄宮。乾隆二十三年卒。於《易》學頗有造詣,著有《周易參義》、《黃老旨歸》。此處謂其受龍門派王常月戒律,當為龍門派道士,但《金蓋心燈》卷四《沈輕雲律師傳》則謂其為華山派裔。曰:“貝常吉,名本恆,為華山派裔”,與龍門道士沈輕雲友善,本恆有弟子李仁凝,號雲峰,在沈輕雲逝世後,“為封其龕,葬於大滌山之金築坪”。卷三《樊初陽律師傳》亦謂貝本恆為華山派裔,謂其又從樊太初號初陽學,“得其宗旨”。《金鼓洞志》又記李仁凝事:“月峰真人者,即世所稱妙衷定命真人也,姓李名仁凝,皈依常吉真人為師。隱於雲窩山房,好清靜,修性煉命,備嘗苦楚。性喜潔,最愛花木,精修三十年。”據此,貝本恆乃華山派道士,又曾參學龍門派。他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間活動於浙江德清、餘杭一帶。於此可見華山派活動之一斑。《諸真宗派總簿》第十三,記有華山派之傳代派字,前四句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據此,貝本恆為華山派第十五代,李仁凝為十六代。

  中國現代武術門派六:崆峒

  從唐朝開始興盛的崆峒派武術,晚清時達到鼎盛,到了現代,已基本脫離了普通人的視野。以致大多數人認為崆峒派只不過是武俠小說中虛幻的門派。

  現代武俠小說中,崆峒派為名門正派,武術以劍術為主,走奇險辛辣之道。事實上,崆峒派武學中,劍術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塵、鐵耙、雙鉤等武器。現代弟子演練武功,用劍的反倒稀少。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術,威峙西陲”。而實際上,崆峒派武術流傳甚廣。在晚清的廣東,武術成為抵禦外敵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飛、第九代掌派胡飛子均立過戰功。

  崆峒派武術並不是只有道士才練的武術。月牙鏟、拂塵、扇子都是崆峒派常習器械,而拳術中有先天羅漢十八手、飛龍掌、崆峒太極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