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精神是什麼有哪些

  武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專案,它更是一種文化、一種思想、一種哲學、一種偉大的人文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中華武術精神。

  中華武術精神:實質“精忠報國”

  武術精神亦稱中華武術的人文精神,是練功習武者以中華武術的倫理道德武德為基礎,通過社會行為所表現出的思想意識、操守品格,風貌狀態,心智覺悟、氣節意志等方面的外在表現,是人性的昇華和完善。

  中華武術精神的內涵主要可以概括為: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愛國主義;報國殺敵,效命沙場,慷慨赴死的英雄主義;以天下蒼生為重的愛民護民思想;見義勇為,扶危濟困,除暴安良,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俠義精神。除此之外還可以歸納為,講誠信、重義氣、承諾必為;尊師重道、堅忍不拔、刻苦頑強等品格。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中華武術精神的實質,那就是:“精忠報國”。這是中華武術的靈魂。

  武術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在中華民族幾千年血與火的洗禮中產生髮展起來的,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品格、德行操守,所以說,武術精神既是民族的歷史傳統,又是人文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武術精神同樣是與時俱進,不斷髮展完善。今天,我們在理解闡釋“精忠報國”時,就要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 這個“忠” 不是封建社會的忠君、忠於皇上,而是忠於祖國、忠於人民,這是武術人、也是中國人的偉大情懷。

  中華武術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

  中華武術精神是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愛國主義和報國殺敵、效命沙場,慷慨赴死的英雄主義為核心的人文思想和精神。 站在歷史唯物生義的立場看,中華武術精神不論在封建社會還是當代,無疑具有積極意義和進步作用的“正能量”,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

  中華武術精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正統文化影響下,隨著中華武術的產生、發展、完善的歷史程序而形成發展起來的,是在中華民族血與火的洗禮中成熟起來的,它已溶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所以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德行操守,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財富。我們可以說,中華武術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和善友愛,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精神”的核心內容。每到四處狼煙、遍地烽火,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中華武術精神就會大放異彩,指引中國人民浴血奮戰、前赴後繼,戰勝一切敵人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尊嚴。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消亡,而是與時俱進,繁衍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這無疑是與我們具有偉大的中華武術精神不可分的,所以說:中華武術和中華武術精神,為奠定祖國的萬里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中華武術精神:是武術的靈魂

  中華武術不僅僅是拳術、器械的攻防格鬥等肢體運動,同時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思想,這其中就包括武德、武術精神等意識形態內容,兩個方面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武術。武術的意識形態為“形而上者,謂之道”, 武術的肢體運動為“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 是“器”的主宰,是“靈魂”;“器”是“道” 的形質,是“型體”。

  武術屬於暴力行為、戰鬥力量、殺伐手段,只有在民族正統文化的引領下,在良好的武德規範下,他才能成為正義的力量,否則就會危害社會。古人把武功高強,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愛國護民的人,稱其為“俠”、“義士”,把武功高強,禍國殃民的人稱其為“盜”、“匪”“寇”。因而,武術的 “道”決定了武術的社會存在的形態和意義,所以,中華武術精神是武術的“靈魂”,是武術的“道”。武術也正是有了這個“靈魂”,使其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傳承發展到今天。

  中華武術精神:形成與發展

  中華武術精神,萌發於古代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傳統武術精神基本形成,後經歷代充實完善,成為貫穿中國古代的正統的人文精神之一。武術在古代是主要的軍事手段,凡是接受武術訓練的人就要受到忠君報國、殺敵立功的教育。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出現了思想活躍,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隨著儒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主流學派思想的融合和影響,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忠君愛民、殺敵報國、捨生取義、慷慨赴死以及尊師重道,護村保民、除暴安良的武德規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儘管朝代更替江山易主,但作為武術倫理道德及踐行武德的武術精神一直延續下來,雖然統治階級與老百姓對武德及武術精神,在認知和理解上有所不同或各有側重,但總體上是接受的,是有共識的。

  在我國曆史的長河中,有無數的為國殺敵,效命沙場,馬革裹屍的英雄人物,有為民請命、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俠義之士。他們可能是將相高官,也可能遮民俗子。如抗金名將岳飛、平倭名將戚繼光,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甲午戰爭中丁汝昌、鄧世昌,反抗列強的義和團等等。在抗日戰爭中,楊靖宇、狼牙山五壯士以及中國軍民用大刀長矛等原始的冷兵器來彌補武器裝備極度落後,29路軍的長城抗戰,盧溝橋事變等凡是有抗日烽火的地方都能看到“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的悲壯場面,這就是抗日戰爭中著名的“大刀精神”,這就是中華武術精神的時代體現,這就是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武術精神也是文學作品的重要體裁和內容,花木蘭充軍、揚家將保國、唐朝的邊塞詩,現代影視文學《亮劍》中的李雲龍等等,無疑不是“精忠報國”。所以中華武術精神是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的心中。中國老百姓都知道"天下興立,匹夫有責",岳母刺子“精忠報國”這一千古絕唱,何嘗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願。

  中華武術精神:時代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武術已不再是軍事手段、基本脫離了戰爭,而是成為以強身健體、愉悅身心為主要社會價值的民族體育專案。然而,武術的靈魂“精忠報國”的思想和情懷,已超出了武術範圍,它已融入中華兒女的血液中,沉積在民族的“基因”裡。

  今天,我國處在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歷史時期,但是國際、國內一些仇華反華勢力,企圖阻止扼殺我們的事業。中國有句古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以,全體中國人民都要秉持“精忠報國”的中華武術精神,做好“亮劍”的準備,隨時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衛我國和平發展的豐碩成果貢獻力量。這就是中華武術精神的時代意義。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中華武術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