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八勢行功釋義

  八勢又名八須,每須對應人體三處,合為二十四法。但世上流傳說法不一,除上述所例外,又有三敏心眼手三毒心眼手說。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八勢為:頂、提、扣、圓、抱、垂、橫、順 須知清,起落須分明。

  一頂:頂有三義:頭向上頂、舌頂上顎、手往外頂。

  釋義:

  頭向上頂,並非寓意用力有形的向上去,實與太極拳關於頂的要求相同,虛虛領起神意。具體的做法也就是向身前極遠處平視,這是樁功的要求。在練拳行功時,當覺頭頂百會上方處似有一物虛懸。若有此感,在臨敵時,此處的意思即此虛無之物因敵來勢而相應移動即可見功,這是在交手中做到或保持“居上游”的心法!

  舌頂上顎,是連線體內氣血主通道——任督二脈的關鍵。只須明白舌一離開上顎,督脈即無法連線任脈,舌尖就會在行功中或有意或無意自然常與上顎處觸及,久則習慣成自然。舌與上顎融洽如一,常在接與不接的狀態中,氣機也能連而暢通。

  手望外頂,是要舒伸手掌,使掌指的意思向外遠去。在體形為伸展,在神意為舒展勢如撐張,意思則是:手好象眼睛一樣向外遠望;不能是力貫掌指,以至肩肘都產生緊張,而顯出坐腕翹指上挺外頂的形體現象!雖不能用力,但手掌又不能軟縮,即不能失去手勢要求的形狀。手能外展,則精神自然可以因舒展而安適。



 

  二提:提有二義:尾閭上提,穀道內提

  釋義:

  尾閭上提,前人解為塌腰。具體的行功做法是:腹股溝兩側隱收無形動為隱內斂,則腰胯隨之即會鬆沉下降,因為腰胯的自動沉降,而尾閭處的上提感就會相應出現。這樣可使腰部輕柔不受外力與己力自身體重。中盤和順穩健,才能起到如船舵之與船的主要作用。多有先尋找到尾閭處,再加意上提,有形或無形動極謬!

  穀道內提,學人多認為穀道即是直腸,是排滯大便的通道,所以就產生了“如忍大便狀”的說法,來達到穀道內提的要求。如收縮肛門而上提,久則多成便祕之疾!實際上如前述放鬆收斂腹股溝即可。因為尾閭上提與穀道內提都是正確行功的正常產物,尾閭上提是初感,穀道內提是進一步的境界。或言尾閭能上提是入境感,穀道內提是境巧感,都是結果,不是因!如忍大便法實是倒果為因,決不可取!

  其實先賢所傳法理,都是教人明辜理而具體——即用身體來領會,表現事物的本理。神氣要舒適而非放逸,心意要得勁而非用力;果雖由因起,但做法不是目的,錯了自然感覺不好。所以大多學者久行無功,為的是不明因果!若明因果,完全可以自身的感覺來驗證校對功法的正確與否,而少走彎路荒路錯路!

  三扣:扣有三義:胸要扣、手背要扣、腳面往下扣

  釋義:

  胸要扣,前人解釋胸扣是開胸順氣,使陰氣下降任脈。具體行功是要胸脯不動而向左右用意開展,則體內氣息自然下降,即為寬胸下氣,但切忌有形!氣能沉降,肩則會有向外向下復向前向上的澎漲感,胸與雙臂自然扣合或為一體的因果關係。

  通過胸部意思的開展,形成肩鬆肘垂,此時內在勁意隨氣息暢達梢節末端手指,自我感覺應該是:手上的意思是由展胸造成的!實則為展胸後中氣下降通達丹田,所謂:“濁陰氣下降”,而清氣自然上升。清氣即陽氣,買為神舒的感識,即俗語說的神清氣爽,這是運動合乎自然規律而得到的,所以不能用力下壓肩部、使之內含而讓背部鼓出、胸脯後陷來體現胸扣的要求。

  手背要扣、腳面往下扣,則是指掌的意思向前舒展手望外頂,手背就會有鬆沉感,意想向下與腳面融合即把手放腳上,意手腳合而為一,手背自有下扣感;腳的指掌也放鬆外展,腳趴必然涵空,就會產生腳面的下扣感。切忌手掌腳掌用力向下挖扣,氣血不暢,久必致疾!



 

  四圓:圓義有:脊背要圓,虎口要半圓。胳膊、手腕外頂腿都要呈月牙形。

  釋義:

  脊背要圓,是要求,而脊背圓是成就的功夫境地!胸扣的要求達到了,脊背自會產生圓漲感。

  虎口半圓,要先有形:五指宜先生力伸直分開,爾後鬆肩垂肘,手指的意思隨神意向外舒展!就此止於靜地,久則指掌本力爽然若失,虎口半圓的境識就存在並感覺得到了。不必要再想:五指在意用力,好象握拿一圓狀物體的形狀。依此理,肘彎、手腕上側、腦窩都要先求形具,彎曲程度如初二三四的月芽!成為定規,時間久了,即使有時舒直了,而月芽的意思已自然存在。形意相合,圓自存矣!

  五抱:抱有三義:丹田要抱、心中要抱、胳膊要抱

  釋義:

  丹田要抱,是要以點滴的意思在丹田即抱元守一。行功時小腹隨腹股溝的吸收內斂而向內隱,則腰腹都會出現空虛感,即為抱丹田。但注意腹收不能有形,所以脊背也沒有後弓的形狀。丹田是中轉站出處,並非萬事萬物的源頭,所以用意決不可大!大則為意念,久則氣滯!

  心中要抱,是指行功姿勢定位後使心氣平和,注目面前平遠處,雙手雙腳的意思隨視線遠去,覺己身立於大地中軸正線上,心手相應。手即心的表現,自身可頓獲輕鬆感,心如江河源,手如河水無窮無盡流出漸與天地相合。此即心中要抱後的境界,不是心想如抱一物的意思。

  胳膊要抱,則是雙手臂通過鬆肩垂肘開胸收腹等一系列行功如果方法正確〉會產生向外向下復向前向上的膨漲旋轉感,此時視線若再遠去、則雙手臂即會在鬆沉中得到相合相抱的意境感識及肢體肌膚氣血的體認,並非有意或用力使雙手臂如抱一物。從前又有“兩肘“抱肋”的說法,則是指:在有上述意境時,自我體會:兩肘與肋部也產生有相合連抱意,而非用力使兩肘相夾肋部。

  六垂:垂有三義:氣垂丹田、膀尖下垂、肘尖下垂

  釋義:

  氣垂丹田,實指體內中氣向下鬆降。

  膀尖下垂,膀尖即肩頭,意至於地下,就是鬆肩退力之法。

  肘尖下垂,則肘尖的意思深入地下,是鬆肘退力法。肩鬆肘垂則中氣自降,心中自覺平和。

  氣雖下垂至丹田,而丹田的要求是空虛!而不能填實,所以決不能蓄積中氣于丹田中!世人多誤氣沉丹田乃是以內氣充滿於此處丹田腹部,應該有形凸出,謬甚!如此日久努力使氣,連帶胸背都會僵緊。

  降於丹田者,實為一團和氣,來至此地,“潤物細無聲”,清理體內垃圾,淨化臟腑環境,雜物一去,心胸空明,何須存氣?況氣乃周流不止之物,一停即滯,即俗語“氣結”!所以要明垂沉之理,而去蓄留之弊。膀尖、肘尖的意思常垂於地,即是使肩、肘擊人也要使肩肘之意在地下執行,自有出人意料之效!

  七、橫順須知清與八,鑽翻須分明

  先賢語:橫者起也,順者落也;起者鑽也,落者翻也;起為橫之始,鑽為橫之終;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足起為鑽,足落為翻。氣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無論如何起落鑽翻往來,總要肘不離肋,手不離心!

  起橫落順之理,前人言之極詳盡!具體在行功時無論手足,只要動即向前向上鑽,即為起橫;心中“看人如蒿草”,自然橫行無忌!並非是橫向運動的意思!向前向下落為翻為順,有“打人如走路”的意思,自然順!但橫起只是意,不可有橫行之形!待有橫起形時,便決不可肆意橫行!

  順落則求如釋重負感。拳經有“起是去、落是打”的說法,不可誤為:既然是打,就要蓄勁攢力,奮勇向前!而是如風拂楊柳,迎面鑽進將人如垃圾一樣掃逐至圈外極遠處,再傾倒至深淵中。知解了橫順意,自然也就明瞭了鑽翻理。鑽翻也都是以意導體而自然成就的外部形象。起鑽前先要使心氣下降,待到丹田乃至周身上下內外輕鬆舒適後,則翻的意思自然具體而生!不可使兩臂用力扣含夾裹,而向上向前螺旋起鑽!否則遇敵則成蠻力比拼,失拳術開合之道。

  落翻有將物翻動推出的意思,仍嚴是在意不在形,切忌向前向下合力猛推!要在神意領起而如隔山跨海,徐錚鋪展,所謂“意當存高遠”,意遠勁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