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技節黑板報

  小學科技活動是在課外校外對小學生進行科技教育的活動,是培養有理想、有創造精神、有創造能力的科技後備人才的重要手段。小學科技活動是小學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當前,在小學開展科技活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狐猴的神祕世界

  你知道排在世界瀕危動物名錄第一位的野生動物是什麼嗎?你知道這種動物目前的生存狀況嗎?雲南教育出版社“人與自然文庫”中的《狐猴的神祕世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了狐猴的故事。

  在那一個個神奇的瞬間,狐猴成了舞蹈家,成了表演高難度動作的雜技演員。看到這些光與影的記錄,讀者一定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那麼,就請跟我們一起來了解狐猴吧。書末附錄的狐猴檔案給讀者揭開了狐猴起源之謎,提供了有關狐猴行為的資料,並且將馬達加斯加森林的嚴峻形勢用圖表做了概括。不幸的是,在世界瀕危動物名錄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狐猴。

 

關於科技類的黑板報圖片

  :長城為何而建

  長城是人類歷究上持續修築時間最久的建築工程。它的修建,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唐、遼、金及明代等10餘個朝代,持續近2000年的時間。

  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

  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擴充套件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餘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同時,長城沿線還建造了大量敵臺與烽火臺,有效地提高了長城的防禦作戰能力和軍事通訊能力。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藉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利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這便是建造長城的原因。

  :恐龍滅絕之謎

  距今約2億年前,為海陸交替的地質時期,全球氣候溫暖溼潤,裸子植物羽杉、蘇鐵、銀杏等生長十分繁茂,成為森林中的主要成員。同時,爬行動物也發展起來。到侏羅紀時期,爬行動物恐龍種類繁多,發展到頂峰,成為動物界的霸主,佔據了海、陸、空三大生態領域。空中有飛龍,海洋中蛇頸龍,陸地上有樑龍、富龍等,如體長22米的合川馬門溪龍。

  因此,稱侏羅紀是恐龍的世紀。經過1億年的盛世,到徐羅紀末期,恐龍類終於滅絕了。恐龍滅絕之謎,一直是人類關心的話題。據說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天外有顆小行星碰撞了地球。一時間空中佈滿灰塵,陽光慘淡.大氣汙染,植物大量死亡,食物的金字塔倒塌了。

  恐龍巨大的身軀,因找不到大量的食物,只有活活餓死。另一方面,由於地殼運動及火山爆發強烈,氣候的變化很大,強烈的季節性氣侯佔據優勢。持續變冷或持續極熱,對恐龍造成極大的威脅。因為恐龍是溫血動物。不能像恆溫動物那樣來調節體溫,維持生命。在恐龍體內溫度調節失靈後,大批恐龍被凍回或者熱死。又因恐龍軀體龐大,與小巧的蛇、龜和晰蜴等不同,無法鑽孔或爬進洞穴,躲避惡劣的氣候突擊,而遭滅頂之災。由於恐龍軀體大頭小腦,指揮不靈,笨重落後,適應能力不強,也是造成自身滅亡的原因。到後來,由於食物之爭,恐龍互相殘殺,也加劇了它們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