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鄉愁散文

  淡淡的思念很難忘,淡淡的鄉愁很撩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我的美麗鄉愁

  我們的家,就在我們的心上一直放著。從一條江到另一條江,從一條河到下一條河,古代的先人們長途跋涉來到了東方,築鳥巢,開天地,茹毛飲血,刀耕火種,那小小的鳥巢,就是我們溫暖了5000多年的家。

  但,離開了家,就有了愁苦的糾結,就有了幾千年的漂泊。大海蒼蒼茫茫,即使一片樹葉似的小舟,也會註定找不到岸,將會在這無邊無際的遙望裡走向虛無,走向海天之間那些遙遠的愁苦。鄉愁的意義該有多麼大呢?英國詩人華茲華斯說:“我孤獨地漫遊,像一朵雲。”這是一首作於1804年的詩歌的標題,也是詩人和妹妹兩年前在返回格拉斯米爾湖的途中,與公園水邊的幾棵水仙偶遇時的心境:“……我從未見過那麼美麗的水仙。它們和長滿青苔的岩石相點綴,有的把頭依靠在岩石上,彷彿枕著枕頭消除睏倦;有的搖曳著、舞動著,彷彿湖面的微風逗得它們開心地歡笑。這些水仙看上去是那麼的歡樂、光彩奪目、千姿百態……”鄉愁的意義,也就變成了詩人一如水仙般的思緒,雖不明媚,雖不浪漫,但卻引領著我們一步步走向那孤獨的最高處。“鄉愁即水仙”,200多年前的華茲華斯似乎這樣告訴我們說,也似乎在暗示詩人精神世界裡的那幾棵水仙之所以能清香至今,是因為我們不解美麗、不解水仙,更不解當年那些空靈飄逸的愁苦罷了。

  不難理解,水仙是英國人的最愛,全都被大片大片地種植在野外,每年三四月間,門前屋後,山川原野,水仙花總是一個勁地朝最熱烈的程度綻開,然後怒放、枯萎。我崇尚這樣一種神往的姿態,單就水仙花而言,的確是清麗、憂鬱了一些,宛如那美麗的仙子一般燦若高天,她們身上的貴族氣在大地上散漫開來,直抵我們的心靈。想想看,假若我們一天天老去,我們的水仙情結不散,假若那水仙的清香越來越純粹,那麼,我們的鄉愁是不是越來越愁苦了呢?所謂美麗的,總是愁苦的,這愁苦,因了我們幾千年的漂泊感不去,因了我們對於水仙花香的另一種閱讀,所以後來,愁緒漫遊,我心似水。

  我時常懷想中國那個誕生《詩經》的古代,我們的先人臨水而居、逆流而歌,他們的思想是純粹的,是無為有為的,是有道可載的,所以才會有“大道無形”、“上善若水”這等佳話。歷史的呼吸,總是在不經意間迴響,一個個先人從南走到了北,又從西走到了東,漂泊感的萬千糾結,大概是一個“空”字。我想,天是空的,時間是空的,愁苦是空的,水仙清香是空的,萬事萬物是空的,人,後來也會是空的了。

  空,沒有終點。好比一個人的鄉愁上路,一走,就是今生今世,也許他看不見,也許他看見。

  :鄉愁

  有人說,山是故鄉美,水是故鄉純,人是故鄉親。故鄉扮演的是深刻的存在,對故鄉的思念就成為一種地域人格的深深積澱、潛在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在一般意義上,故鄉是一種思念。只有遠行者才有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因此,只有遠行者才有深刻意義上的故鄉。

  故鄉的風土人情,種在我心靈的土地已經很久很久,早已綻放一道誘人的風景。那風景,即是名山大川也為之遜色與羞怯。

  前段時日白天小睡,恍惚入夢,夢迴故鄉,醒後自感無任失落,落寂之餘信筆記下夢中情景,題曰《記夢》,現輯錄於此,以永久念之——

  戊子年四月初七午後,樓外小雨淅瀝,臥室內空氣清新,獨臥席夢思,恍惚入夢,見故鄉屯前幼時洗澡的大水坑,長滿水,白亮亮的一片。水南沿處有一臥倒石碑,我見之扶立,碑上刻有字跡。水邊半臥一四足似狗類動物,腰身長長,大而不難看,但從未見此類動物。

  從水坑處歸老宅,走進大門洞後步步登高,始見田園旖旎風光。園中一棵似去年栽之果樹,上半截冒出一處嫩芽兒,且有幾片綠葉……

  上述是我真實的夢中情景,故園對每個遊子來說總是最深情的依戀,是那般戀戀不捨,藕斷絲連,即使在夢中,也離不開她,真是魂牽夢繞!

  四川省汶川“5€Y?2”大地震,震驚中外,每個炎黃子孫都殷切關注同胞的命運。汶川的地震,他們的家園毀於一旦,地陷屋塌,造成數萬人生命的終結,慘不忍睹。每天我都特別關注央視媒體的最新報道,有些情景催人淚下。他們的家園沒了,有的只是億萬同胞們的關注與愛心。這對我們每個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是一種考驗,我們個個伸出友愛、援助之手,就連我才9歲的兒子也向四川災區奉上一片愛心。這段時間,女兒每天放學歸來,第一句話就說,四川災區的孩子們太可憐了,他們家沒了,多數父母也沒了,成了孤兒,這可咋整?女兒告訴我,她已數次以手機簡訊形式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並與同學們一起向災區捐款。

  四川災區遠離故鄉的遊子,他們的鄉愁是那麼觸目驚心,心在滴血、顫抖。

  僅剩兩天就高考的女兒如我一樣,是性情中人,她對故園的依戀與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閒暇時,女兒總與我提起故鄉的人與事,每逢故鄉來人,她總是問這問那,目光中流露出對故鄉的些許關心與期盼。

  是啊,由於工作繁忙,一晃已半年時間未回故鄉了。故鄉的莊稼苗情很好,是因為今年多雨的春天。爸爸來城就告訴我,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古人云,春雨貴如油。此言不假。前幾年故鄉春旱,拉水種地曾耗盡故鄉人多少心血與汗水啊!拉水種地的勞累情景歷歷如昨,我在《思鄉日記》中做過敘述,在此就不再贅言。

  爸爸說,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這也是我對故鄉美好的祝願!

  夏天的故鄉最美,猶如妙齡女郎一樣風姿秀逸。山坡上的野花都已競相綻放,田間莊稼苗被勤勞梳理得棵棵挺拔茁壯,屯西的小溪水潺潺的音樂伴著片片蛙鳴,是勞累一天的故鄉人最悅耳的催眠曲。記得小時候,父輩人說,夏天沒有西河的蛤蟆叫就睡不著覺。是啊,故鄉人對西河青蛙的鳴叫,一點兒也不覺得煩躁,反而是一種深深的依戀與慰藉。故鄉夏天真的是太美了!

  “景不自美,因人而彰”。故鄉的純樸與美麗的確因與故鄉如今我熟悉與不熟悉的人們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勤勞與勇敢,把我那偏遠的故鄉鐫鏤得明月清風,如詩如畫。

  鄉愁是一種隱隱的痛,輕輕觸控也會令人心中一陣陣顫抖。

  又有人說,事實上,鄉愁是一種真正的絕望,一種生命裡同來俱在的愁思,鄉愁不是空間的,而是時間的,它的方向是遙遠的過去;鄉愁不是戀物,而是自戀,他所牽掛的不是那片事實上常常顯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與韶光。古往今來的那麼多思鄉的詩篇,細細想來,原都是對自我的悲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嘆的是歲月的逝水對自己無情的拋擲。

  故鄉,生來註定是我永世的來路,無悔的方向。每每想起,她正離我越來越遠,也離我越來越近。

  :品味鄉愁

  聽著外面的秋雨聲,在茶香氤氳的室內胡亂寫上幾個字,無意從空間看到遠在桂林裡的哥哥為工作而在雨中的奔波,又想到四年後自己又會漂泊何方,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傷。放下筆,腦子裡閃過這樣一句話:“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還沒來的及細細的品味,就已深深的的感同身受了。

  有時感動不需要驚天地泣鬼神,也不要平地一聲雷,只需要溫潤如玉,只需觸及心扉。

  曾經有一段心事簡單明朗透著淡淡的藍。心懷這樣的心事,有時看看天空中偶爾掠過的歸鳥,輕飄的枯葉,心潮早已不能夠平靜,也有一段純淨的快樂,支撐著日復一日的疲憊。無數次在暗夜中摸索前行,只為找尋似曾相識的歡愉,從而紀念一路上的點滴情懷。也許歲月無情地堆積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身體的蛻變和心靈的衰老。當一切都已經改變見多了悲歡離合,經歷了難分難捨,心也就不再受到束縛。可能這就是生活中磨練出得最好狀態吧。但鄉愁卻無時無刻不在身邊。

  鄉愁總是與距離有關,總與去國有關。鄉愁是條穿越時空的線,這端是遠在異地的遊子,一端是故鄉。遊子走得越遠,鄉愁收得越緊。當遊子頭髮斑白了,累了,身上也就勒出最深最深的痕。

  家鄉的方向是記憶深處最美的凝望。當自己深深融入了那片土地,有太多的情感流露,太多的情景再現,太多的感傷瀰漫,太多的歡喜徜徉........當自己不得不起身揮別,在心靈的故土上,寫下多年的倦意,但仍得託上自己滿滿的夢想與期望繼續上路.那一絲一縷思鄉的情結,總會把記憶帶回遙遠的時光.那年無憂的快樂與青春若隱若現,顯得很不真確,在記憶中變得漸行漸近,又好像漸行漸遠。唯一不變的是臨別是四面相對的目光。盈眶而出的是割捨不斷的思念與絲絲的牽掛。這些思緒悠悠灑灑,飄蕩了遊子的整片天空。容不得輕易磨滅,容不得隨意辜負。他們已經深植骨髓。伴著心臟永不停息的搏動,起伏不定。隨著血液每時每刻的流動。當我心情複雜的離開了,鄉愁又開始積累,開始發酵,每走一步都不忍回頭。於是我有撫摸著故鄉記憶的門環。在他鄉一遍遍的回想,也許是幾年,也許是幾十年,我也說不清楚了。但記憶中的家鄉永不會變,那座山,那條河,那座城。。。。。變的可能是我的容顏。

  鄉愁其實是不經意間離開時的回眸而留下的記憶。在淡黃色澤的燈光下,還瀰漫著款款的溫馨。記憶總是讓人捉摸不定,鄉愁也因此變得混沌不清。常回家看看是父母對在外漂泊遊子的無言叮囑;是斷腸人流離失所最真誠而又無奈的渴望。在那濃濃的鄉愁裡,有父母無休止的叮嚀,還有他們辛勞的身影,在時間的長河裡時時閃現,縈繫心頭,揮之不去。還沒記得他們的好,已模糊了視線。當你轉身想仔細看它時,卻聽不到它熟悉的呼喚,也看不到熟悉的笑臉,找不到漸老的身影。只有歲月的流逝和滄桑在心頭碰撞。家中兩鬢斑白的他們為你牽腸掛肚,也許我們卻不知情。天氣預報成為他們每天必看的節目,他們會守在電視機前不為關注家鄉近期的天氣,而是關注你所在城市的天氣,因為你還在那裡。每一次的氣溫的驟然變化都會引起他們的擔憂與惦念。

  鄉愁是你看不到的想念與牽掛,是你所在城市的陰晴變化。遠在千里的他們,每次手握你撥給他們的電話,他們總是異常的歡喜。對家裡的情況總是報喜不報憂。於是電話那頭的他們似乎過得很好,但這頭的你已經熱淚盈眶。在外的你即使心裡裝著滿腹的委屈與痛苦,但家人的關懷使得自己格外溫暖,因而咬牙自持。鄉愁還是一種習慣,就像吃慣了兒時的地瓜稀飯,而永遠適應不了吃不慣的大魚大肉一樣。鄉愁讓我有一種思維定式。我會在端午節時想起奶奶親手包裹的竹葉粽子;會在中秋節時想起一家人在老屋院子吃月餅的情景;會在春節來臨時想起枕頭底下爺爺悄悄放的壓歲錢,想起村莊上空飄蕩的鞭炮聲。

  有一些事經歷了就成了回憶。雖然有一點憂傷,但卻頓頓的落在心頭,會偶爾忽略但卻不會忘記。就如家鄉庫區的碧水雖時漲時落,但總能印著昔日的影子。有一些情感,像少年簡單的心事,經歷過如一場浩劫過後的思念,便會透著淡淡的光芒,就像是潛伏在每一個角落的鄉愁,每一次觸動,心總會不由自主的顫動。此消彼長。很多時候我們會在異地聽到熟悉的鄉音,心中那塊柔軟的地方會慢慢融化成水流,滋潤著乾涸的心靈。就是如此簡單的鄉音,有時就埋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地底,不斷髮酵。於是我們會在說著順暢的普通話時無意冒出一句方言。於是我們會在千百種口音中對突然響起的鄉音中如此梗慨。於是我們會在兩種不同語言中做到嫻熟的轉化。鄉音永遠是屬於那一方故土的印記。

  一路的荊棘,一路的坑窪。狂風暴雨中舉步維艱,卻像一枚卒子過了楚河漢界而沒有回頭。只能在一座一座的城市中拼搏。經過了多少事,見過了幾多人。來來去去聚聚散散,全然模糊不清。身已經疲憊,心也有點累了。唯有在皓月當空的深夜,披著月的衣裳。將隱在心底的一縷情感對月傾訴。月缺了,憂傷在淡淡的秋風中縈繞;月圓了臉上積淚成痕,那是思鄉滾燙成的顆顆淚珠,流失一路鄉愁。

  剪不斷的鄉愁,漂泊在遠方的路上,總在風雨中愈加的思鄉。在這個南風吹拂草長鶯飛的季節裡。站在遠方城市的某一個陽臺上,放眼望去,白雲藍天,遠山翠綠。只是鋼筋水泥讓我想起了故鄉黃昏的那縷縷炊煙。心每在此刻都莫名的惆悵,以至我有時不敢看每天的夕陽,它很美,但美得有點憂傷。那炊煙似乎在述說著季節的流轉,認識的倉促。又似乎在責問遠方的你何時歸去?想象一下我們會在將來的某一座城市,或者某一個角落漂泊很多年。從縣城到省城,從南方到北方。期間我們的父母會漸漸老去,兄弟姐妹還有童年的玩伴皆已安定,而我卻在異鄉為客,過著為實現一個昔日暗暗許下的目標而獨自前行。

  故鄉的情景是我對父母的思念,是我對生我養我的那片黃土地的眷戀,是我對庫區生活影子的追憶。也許多年後,在某個梧桐更將細雨的黃昏,我會帶著漂泊的行囊回到夢裡的地方。雙腳踏在故土上,讓我這個在別人生活的城市裡拼搏的人感到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溫馨與親切。這種情懷是難以言語的了。

  這些年從沒有如此近距離的撫摸故鄉,她有了變化。記憶中的地方都隨著這些變動而成為記憶中的風景。只有那些而是打柴捉鳥的山坡還在寂靜的守望者我的歸來。村口的那棵古樹也不見了她碩大的陰影,只有一個巨大的樹樁在夕陽下泛著淡淡的歲月的痕。那條穿過村子的小河已沒了當初的純淨容顏,那個我昔日垂釣的庫區也漂上了垃圾。許多人我一不認得了,正如有很多人不認識我一樣。這是一件令人傷感的事了。忽然莫名的產生一種物是人非之感。每一個人的童年都與自己出生的地方相連。雖然歲月讓故鄉變得遙遠,但在心裡卻格外清晰。一脈似水的深情,仍漂泊遠方拼搏的親人,仍無時無刻不忘向故鄉傾訴。忘不了故鄉那熟悉的景物。火紅的雞冠花,綿延的黃丘陵,古樹下的石磨,無聲的的老屋。

  回想從前,一個少年落寞的坐在山坡上,要看著夕陽降下的遠山。想象這山外的世界。那是知了聲聲鳴叫,而少年的心早已飛出了山外,幻想著背井離鄉去追隨自己的夢。而今真的出去了,那些年忙於白天的工作而樂此不疲,然而日久了,夜裡總抑制不住思鄉的心情。有時我們就像是一艘小船,遠涉重洋,經歷了千波萬劫後,才發覺只有當初的港灣還珍存著原來的夢想。而它因為命運的牽絆已無法展開輕盈的風帆了,迴歸從前的航向。

  生活就是一個無盡跋涉的過程,故鄉只是跋涉途中一個寂寞的思念異地謀生的艱辛,也許一把當初那個萬丈豪情的少年無限的感慨。故鄉也在流年中變化著時空。以前棲息的老木屋已更加的滄桑了,就連夢中的小河也染了塵。可這些情結卻依然魂牽夢繞。

  故鄉不是兒時一個永恆的影子,故鄉有著這一生都不能忘卻的親人舊友。那些落在記憶深處的面孔,那些曾經迴盪而在耳邊的聲音。讓我在他鄉遇到風雨時感到溫暖,感受慰藉。讓我有勇氣走過荊棘密佈的道路。故鄉有我最愛的父母,永遠在在那條沒有路燈的路口為我點亮一盞回家的微燈。故鄉有童年的玩伴時常給予的一聲問候;故鄉記憶深處倒映著不死的情結。人的一生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故鄉又是如此。也許一旦邁出家門就失去故鄉的庇護。從此生活在另一個地方。當風雨來時,我們只能自己堅強的承受,但心的深處卻對那片故土念念不忘。

  它是一盞燈,溫暖著所有孤單的日子;它是一雙鞋,伴我走過漫漫長路;它是一罈深埋地下的老酒,雖年陳但你卻不失芬芳。

  人生不管身在何方,走的再遠,也難割捨的是那份鄉情。身在他方,心繫故園,是因為那片土地有所繫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