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

  傳統文化存在於生活之中,那麼現代化程序會不會改變傳統文化呢?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要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 讓傳統文化緊跟時代的脈搏同時代一起發展與時俱進,也就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

  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 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係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殺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西化派是錯誤的。

  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是歷史發展的兩個環節,既相互銜接又相互矛盾,應理智地把握其區別和銜接。傳統文化是昨天文化創造活動的積澱,是能影響後人的文化成果。現代化則是當前歷史程序的目標,兩者既有區別,又有必然的聯絡。對待傳統文化採取國粹主義的態度或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都是偏頗的。對於傳統中陰暗、消極的東西,如專制主義、個人迷信、封建家長制、閉關鎖國、踐踏知識與人權等,應視為糟粕摒棄。現代化需要發展民主、科學、法制等,這正是傳統文化中所缺少的。

  因此,在肯定傳統文化中精華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其中的糟粕。在當今世界,已湧現出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結合得很好的例證,這表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截然對立的。日本、新加坡、韓國比我們更現代化,卻比我們更尊重傳統文化的作用。日本把儒家思想化為相互協作的群體意識,取得了驚人的進展。今天,中國現代化的程序還在繼續,不可逆轉。

  但傳統文化畢竟是現代化的根,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國現代化,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只能批判繼承,並應首先立足於弘揚,使現代化與傳統更好地銜接、結合。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是什麼樣子的

  中華文明以華夏文明為源泉,起源於距今大約5000年之前,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文化傳承。幸運的是,最終仍有很多文化被保留了下來,並且源遠流長。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薰陶下,說到傳統文化,在下腦中的第一反應是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影響了中國思想文化幾千年,影響了世代的中國人,甚至遠洋海外。

  然而,在傳統文化進軍現代化的過程中,讓在下感觸頗深的,卻要數“書”和“寫”了。“書”和“寫”,可謂孟不離焦、焦不離孟。其二者的發展,可以說貫穿了大半個中華史。

  但在下所言,是帶有個人感情色彩且可能存在盲點的,如今,也不過是想一吐為快罷了。

  先說書罷。如今的書籍,大量印刷出版,有精美的書封、書腰和細膩的紙張。在下不敢妄言飽讀詩書,卻也對閱讀懷著一腔熱忱。但如《四書五經》或是《左傳》這些書,在下慚愧地說,一概未曾看過,反倒是對短小精悍的詩歌更為偏愛。書店裡出售的格調稍高的,也有幸拜讀過;至於通俗的小說故事顯然染指更廣。

  而在下不過是無數人的一個縮影。時至今日,熟讀《四書五經》之人恐怕已是寥若晨星,近現代的書籍顯然更受歡迎。也許,在閱讀內容上,我們已經走在現代化之路上了。

  在數字化盛行的當下,出現了一種名曰“電子書”的書籍。似乎沒有什麼書本是網上搜不到的,並且很多書籍都是免費的,即使需要費用,也遠低於一本實體書的價格的。如今,在大街上,捧著手機閱讀電子書的比比皆是,而拿著一本書走在路上的卻寥寥無幾。

  但是,電子書也並非沒有弊端。最大的危害,首當就人體而言,容易造成脊椎病和影響視力。這些只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後果,顯然還存在一些我們肉眼無法窺見的弊端。那便是對我們精神世界的影響。

  坦言,在下並不喜電子書。於在下眼裡,每一本書都像一個匣子,裡面藏著作者的內心。認真閱讀,細細品味,看到最後終於窺見作者的內心世界,恍然大悟,而此間,內心的跌宕起伏只容一人獨享。

  輕輕摩挲著紙張翻過,和手指在電容屏上輕輕劃過是不同的;書頁淡淡的油墨香氣,和刺眼的螢幕光亮是不同的;合上書本安放在床頭,和鎖上螢幕塞在枕下是不同的。桌前塌下,昏黃燈光一盞,清茶淡酒,持書一本,對在下而言,就是一種寧靜致遠。

  都說書籍是精神食糧,此話不假。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精神世界,長久缺乏慢閱讀,必然會造成人類精神世界的缺失,這並非電子書籍能夠替代的。

  至於書法,當之無愧是中國傳統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了。

  “見字如面”這個詞,經常會出現在書信中,因為一個人的字,確實是可以反映這個人本身的氣度、性格甚至健康。未見其人,先見其字,這字如何如何,對方可能下意識就把這寫字之人定下了形象。

  但現實中,我們越來越少會去寫字。很少再看到有人寫信了,簡訊聊天軟體漫天,誰還願意浪費那個時間去寫信呢?要寫點什麼都會用電子稿解決。有時恍然驚覺,已經好幾天沒用筆實實在在寫下什麼了。

  的確,一筆一劃寫下來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應該是效率。在步履越發匆忙的當下,在鍵盤上手指翻飛要比在紙上筆走龍蛇要有效率得多。甚至有的文員面試就打字速度也有要求。誠然,效率確實上去了,但日子一長,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嚴峻的問題就浮現出來了。

  提筆忘字,這個現象應該是最普遍的。還會過分依賴輸入法,不會寫的字,甚至不去想,直接用拼音輸入法顯示出來再寫到紙上。長時間的不握筆寫字,手感越來越差,字跡甚至在慢慢退步。

  這的確是個快節奏的時代,但我們有時候也需要讓自己慢下來,不再一味去追求所謂的效率。我們可以為了去查詢資料資訊,選擇在網上進行搜尋,快捷並且一目瞭然。我們可以為了一份合同用電子稿,整潔嚴謹。可這些,並不意味著書本和紙筆就要被我們拋在腦後。我們需要在閒暇之餘,讀上一兩本好書,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臨摹一篇字帖,以此來修身養性。

  這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有利有弊,這條路並不如我們想象中那麼好走。我們需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邁上現代化道路。

  傳統文化在我腦海裡的畫面大概就是:鄉間小路上,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短笛,悠悠然地走著;而現代化則更像是一輛飛馳的列車從耳邊呼嘯而過。

  也許,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大概就像坐在一輛飛馳的列車上,耳邊卻迴盪著悠揚的笛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