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有什麼聯絡
我們都清楚,一個孩子是否經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傳統文化常說百事孝為先,那麼除了孝道,還有沒有其他聯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我們先看看重要性。首先我們要知道,家庭教育觀念是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看法,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家庭。所教育的物件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也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和我們對子女的教育;也可以認識為怎樣做父母,怎樣做兒女。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國家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上任後第二天,便主持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主席的重要講話:“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那麼未來確保讓家長和孩子成長的更好。相應設立了對家長的教育課程,讓家長學會教育孩子。
曲阜孔子文化學院的一篇文章叫做《古人教子五大法寶》裡面講古代家長把家教當作一個終身的事業來做的。那麼對於當今的獨生子女家庭,家庭教育比任何一個時代顯得更為重要。
1.2家長具備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就是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家庭教育,這才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礎。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家庭教育中也是我們選擇的最好辦法。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孩子的成長,成也母親,敗也母親。”
一個三觀不正、教養不好的母親,會把壞的教養遺傳給孩子,這種負能量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足以摧毀一個家庭。
今天在座的各位女同胞一定有一些家庭主婦吧?為了照顧老人、陪伴孩子放棄工作,把教育子女作為一生的首要事業用心去做。其實這是極為正確的,江蘇衛視《非誠勿擾》欄目的心理嘉賓黃菡在讀者上有一篇文章,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女人最好的成功就是成為賢妻良母。”母親也是一項事業,家庭教育也是一項投資。做母親是上天賦予女人的一項權利,做好母親是女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有了孩子,首先應該學會做一位智慧的母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清華大學一位女教授曾經在某期電視節目中演講時說:“我的最高理想是做一位家庭主婦。”
當人的眼界境界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看問題的角度就發生了變化,實質性的東西就會被深層次的挖掘出來。做為家庭主婦不僅能提供可口的家庭用餐,還重在教育和培養懂事的孩子;還要會營造快樂的家庭氛圍;建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搭建友好的家庭往來;並且要樹立良好的父母形象。讓我們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一起做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承著,為家族的興旺,國家的興旺盡職盡責。
1.3.我藉助今天的課堂將自己學習傳統文化的感受和我自己所受父母的傳統教育的經歷與大家進行交流。當我看到全國各地的朋友們為我父母的傳統教育方式點贊,並轉發我在美篇裡的家教感悟的文章時,我感到無比的高興,大家的鼓勵和支援讓我堅持繼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人問,你為什麼要學這些 ? 我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肯定的說,就是要在這個錢權世俗的社會裡,讓自己的精神在文化上和行動上找到自己的根與魂。
二,其次用傳統文化進行家庭教育,學習家訓家風是當前國家提倡和盛行的做法,國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國家提倡,那麼家庭就要學習傳統文化用於家庭教育建設,真正體現了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俱進。所以我們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家庭教育裡是極為正確的,
2.1一方面國家在提倡。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都習慣收聽手機版的《新聞早餐》 3月30日《新聞早餐》國內頭條就是報道習主席關於家風家教的強調和重視。新聞裡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家風,說的是“小家”,著眼的是“大家”。2014年3月,習近平重訪蘭考時會見了焦裕祿的5個子女。二女兒焦守雲對總書記說,“我們一定繼承好父親的精神,把家教家風一代代地保持傳承下去”。總書記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說:“好家風,好家風。””
2.2.2007年胡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也是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也是提倡全社會學習八榮八恥,我記得,那年我非常榮幸的作為市民代表在東方紅廣場的主席臺上講話,向全市人民發起倡議學習八榮八恥,那也是一種傳統文化進社群,進家庭,在當時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2.3另一方面社會也在提倡。近期《蘭州晨報》開展“祭先祖,憶家訓”互動徵集活動,看到好多人積極參與,紛紛投稿,將一些非常好的家訓家風刊登在每天的報紙上,讓大家互相學習。大家在寫,我也在寫,所以說我們這裡講傳統文化對家庭教育的正確性,不只是我們在講,而是國家在提倡,社會在弘揚,全員在學習。
三,古聖先賢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凝結了許多人的心血 ,例如《三字經》《弟子規》的背誦、學習都是朗朗上口,孩子們很喜歡,在從小的遊戲和接觸中慢慢理解,滲入到他們的言談舉止當中,對他們的行為舉止起到了作用,所以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家庭教育中是極為方便的。
3.1.1縱觀古今,我國多少仁人志士的家庭,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家人就開始有意無意地教他們唸叨一些中華經典詩詞,正因為伴著經典邊玩邊學,才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各種傳統文化興趣。
3.1.2而對我來講,對傳統文化的接觸也是小時候在平時的生活當中,一個是爺爺和父母給我們講的故事,一個是模仿哥哥姐姐的樣子學習。小時候可能不知道啥叫”蘆衣順母”可我知道被後媽做了蘆花棉襖凍得發抖還乞求父親留下後媽的閔子騫,記得他說過的話“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類似這樣的故事我聽過很多。所以說,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抓的越早越好,從幼時就開始教育,尊敬父母,和父母說話,必須輕聲細語講清楚,不得大聲;待父母召喚,立馬答應,聲落人到,不得拖延。讓《弟子規》中的“出必告,返必面”從小養成一種習慣。
3.1.3古聖先賢選取故事、警句以詩歌的形式專門為兒童編寫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啟蒙教材,韻律明快,豐富多彩,寓教於樂,非常適合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使兒童在心靈最單純的時期就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啟蒙教材,廣為習誦。
所以說用傳統文化進行家庭教育,是一種遊戲化教會孩子認知的過程,是很方便的。
四.既然傳統文化對於家庭教育有這樣重要的意義,那麼我們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傳統文化踐行於家庭教育當中。任何事情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
4.1.為人子女我們首先學。
4.1.1.首先從書本上學,
4.1.1.1那就從中國孔子研究院楊院長的《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學起,這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大量的歷史故事和現實例項增強了可讀性,可以讓我們在比較輕鬆的閱讀學習中吸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營養。
4.1.1.2學習《弟子規》 如果孩子有叛逆、好動、沉溺網路,不願與人交往的表現,那麼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從《弟子規》上開始學。學習《弟子規》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性,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友愛他人做起。讓孩子從內心真正認識到禮儀的好處,利人利己。
學習《弟子規》和其他傳統經典,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記憶力,還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方法,這樣的孩子人見人愛,將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4..1.2其次,從古人身上學,從父母身上學。學習古聖先賢的孝德禮法,把正確的家教傳承下去,教育好自己的子女,積極發揮父母在家庭教育至關重要的作用。做一位優秀的父母,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我認為對於家教的傳承,就是念著父母的育兒經來教育自己的子女,同時培養子女的時候回頭報答父母的恩。把父母的優良美德代代相傳,把子女的品德行為時時關注,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我們的責任任重道遠
4.1.2.1首先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一個字“孝”。
所謂孝:就是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分,孝順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華民族道德觀念的基石。古聖先賢不約而同地提倡孝道,因為孝道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係。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古時候,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先考察的就是孝道。
《二十四孝》大家都很熟悉,裡面都是講孝道的例項,值得我們去學。
《孝經》裡有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意思就是孝道的出發點就是要注意保全自己,身體髮膚都是受之於父母的,不要使其受到傷害,照顧好自己也是對父母的孝道。
《弟子規》講:“兄弟睦,孝在中”。意思就是兄弟姐妹和好親近,孝道自然也就在其中了。
兄弟姐妹互助互愛,沒有衝突和紛爭,父母心裡自然就高興,父母高興,孝道自然就在其中了。
我的父母對我在孝道上說過的一句話,我始終銘記在心。出嫁那天,母親對我說:“對待公婆要像對待我們一樣好。”這句話我牢記心頭,時刻提醒自己,在近20年的時間裡努力去做好,我的好換來了公婆的好,我和他們微笑說話,他們待我和顏悅色。這一切都歸功於母親。老人們常說:“若是娶媳婦,看女先看媽,媽賢惠姑娘差不到哪兒去。”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母親對女兒的品行起決定作用。人生來世,別人的話可以不聽,我堅信父母的話一定要聽,聽他們的話可以讓自己在漫漫人生路上少走彎路不走錯路,一生幸運。
一個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人往往會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進而也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4.1.2.2其次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二個字“悌”
所謂悌:就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有愛,互相幫助,對待朋友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互相謙讓。
《弟子規》裡講的“入則孝,出則悌”也就是說傳統的孝悌之義。一個人進了家裡能夠孝敬父母,出了家門能夠友善兄弟。
4.1.2.3第三,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三個字“忠”
所謂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於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於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古有“岳母刺字”講的就是“精忠報國”。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作為母教典範,她熟讀“賢文”,從小就對岳飛施以嚴格的家教,教育兒子不但要學會承擔各種苦難,而且還要成為一個剛正不阿的男子,聰穎的岳飛漸漸領會了其中的道理。在母親的薰陶下,他格外嚴格要求自己並學得一身好技藝。
我們要提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把忠君延伸為愛國,這對新時代的人最起碼的要求。
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一生服務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祖國忠誠,對人民忠誠。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美國說他抵三個師,在新中國誕生後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國。
4.1.2.4第四,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四個字“信”
所謂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所做的事,必須要有恭恭敬敬的態度,認真去做,絕不敷衍了事.
古人說:“言為心聲”人的言論應當是真實的,不虛偽的,一個說話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
人無信不立,儒家把“信”作 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歷史上公認的“信”的代表人物是秦末漢初的季布。
季布,楚國人。性情耿直,為人仗義,樂善好施,只要他答應的事,無論困難多大,都設法辦到,成了漢初誠信典範,受到民眾廣泛推崇,成語“一諾千金”和歷史典故“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就來源季布的故事。好人有好報。季布原在項羽手下為官,曾獻策幾次擊敗劉邦。劉一直懷恨在心,一心想治季布罪,後經許多達官貴人說情,劉邦不但沒給他治罪,還讓季布當上了河東太守。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學習上應堅持老老實實的態度,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不能不懂裝懂。學習如此,其他各方面何嘗不是如此呢,他認為這才是誠實守信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誠實是做人的根本,一輩子不說謊話。
我的父母哪怕所謂善意的謊言我們都不可以說,說謊就是大錯,家裡不管是誰,說謊就要受到懲罰,要麼一頓棍棒;要麼頭頂煤磚跪下反省;要麼不讓吃飯餓肚子。如此嚴厲的懲罰,令人望而生畏,不敢觸犯。養成習慣,我們不管之後到了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組建家庭,我們始終銘記父親的教誨。
4.1.2.5接下來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五個字“禮”。
所謂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裡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定,遵紀守法,見到老師父母客人都要有禮貌,不但表面上要敬,心裡更要恭謹,這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體現。
在中國歷史上公認的“禮”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講究禮儀,禮節,禮貌。
還有小朋友們在上一年級的時候,都學過“孔融讓梨”也講的是有代表性的“禮”。是禮讓年長的人。
大家都知道有句話這樣說,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就是說,“禮”在我們生活當中有多麼重要。
《論語》裡的一句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是指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待人接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的體現。
我的母親用行動恰當的詮釋了這深刻的道理。總是把最好的拿出來招待客人。
小時候在那困難的日子裡,吃肉是最高興的事兒,每年到了春節,母親將年事準備的很豐盛,糟肉肘子皮凍子、包子餃子肉臊子、雞肉羊肉帶魚肉、酥肉丸子大燴菜、花捲油餅臊子面……準備這些不是我們吃的,而是用來招待客人的。因為爺爺和我們在一起生活,所以每年春節家裡親戚來的格外多,都是來看望爺爺的,從初一到十五可以說整個正月,都是“門庭若市”
在困難的年月裡尚可那樣待客,總是把最好的拿出來招待客人,這也是母親堅守一生的待客之道。待人有禮貌,不分身份地位的高低,一視同仁。
4.1.2.6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六個字“義”
所謂義:就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
作為一個講義氣的人,不能出賣朋友,不能損害朋友,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在社會上立足的基本素質。
說到“義”歷史上就是關羽了,與三國蜀國皇帝劉備結義兄弟,義薄雲天,終身追隨劉備,威震華夏。但曾兵敗暫降曹操,期間,曹操恩寵有加,欲收為己用,關羽終不為動。得知劉備訊息,千里走單騎投奔兄長,終成大業。關羽義重於山,為後世景仰,尊為“關公”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我頗喜歡全國道德模範郭明義所說的“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我的父親幾十年來,無償治病救人,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人來我家找我父親看病,他給好多人治好了病,卻分文不收。有時候想想,在這個社會裡還有像父親這樣的人嗎?父母助人為樂,就是郭明義說的“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4.1.2.7第七,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七個字“廉”
所謂“廉”就是廉潔,有廉潔的人不論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被人民親切的稱為“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的雲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他60年如一日,恪守信念,清正廉潔,一心為民,忘我工作,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他以一生的忠誠和執著,演繹一位領導幹部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公僕情懷。退休後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積5.6萬畝,價值3億元的林場,且將林場無償上繳給國家。
4.1.2.8 最後,我們要學的就是《八德叢書》裡講的第八個字“恥”
所謂“恥”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能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
學生穿衣服,行為舉止言談都要自重,不能露背,露臍,這樣都是不雅,就是沒有羞恥感。
今天和大家探討的是傳統文化對家庭教育的意義,我之所以要說到我父母對我的教育,就是因為父母是我傳統文化的啟蒙老師,我出生在一個孔孟遺風,有著書香氣的家庭。 父母給我的嫁妝不是金錢,而是教養。他們將中國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用語言、用行動教授與我,對我在以後學習傳統文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父母讓我清楚地懂得,我來自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要儀態端莊,舉止得當,以德為本。讓我知道學習傳統文化對自身的修養,對家庭的愛護,對孩子的教育,對工作的責任都發揮了作用。
4..1.3第三,就是學習我們身邊的人。學習身邊的好人好事,學習身邊的孝老愛親,學習我們身邊傳統文化踐行者的精神,弘揚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走進傳統文化這樣一個大家庭,不斷提高自己,讓自己投身到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去。同時影響我們身邊的人熱愛傳統文化,做好家庭教育,努力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4.2學會了就用。那麼我們作為父母,怎樣教育子女呢?
.人一生,與我們最親密的地方就是溫暖的家,所以自古以來老祖宗就非常重視我們的家庭教育,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孝經》裡講人類繁衍,一是把生命傳遞,二是把孝德傳承。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將祖先的孝德禮法言傳身教於我們,讓我們懂得了人間美醜,分辨出世間善惡。我們要將父母身上固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不能讓這樣的美德斷在我們的手上。
說到教子,古代歷史上教子典範莫過於孟母了,“孟母三遷”說的就是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擇居住環境的故事。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年少時,家住在墳墓的附近。孟子經常喜歡在墳墓之間嬉遊玩耍,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孟母見此情景說:“這個地方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於是就帶著孟子搬遷到市場附近居住下來。可是,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又覺得此處也不適合孟子居住,於是又搬遷到書院旁邊住下來。此時,孟子便模仿儒生學作禮儀之事。孟母認為,這正是孟子所應該居住的地方,於是就定居下來了。
4.2.1《論語》裡孔夫子回答學生什麼是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你想要站起來,先要幫著別人站起來,你想要有所成就,那就先要成就別人。彼此共情,相互溫暖,這就是仁。
其實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設身處地為孩子的教育著想,家庭教育裡父母對兒女的教育最重要,要想自己的家庭幸福,兒女成才,就要靜下心來,好好培養孩子,不能只顧自己的工作事業,只顧自己的前途,而是要用心的去教育孩子,甚至捨去自己的時間來陪伴孩子,讓孩子得到溫暖、懂得道理、安心學習變得更加優秀。孩子教育好了,才能確保家庭幸福,和自己晚年真正的幸福。
4.2.2我們所面臨的家庭教育與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所不同,應為我們面對的是獨生子女,我們承擔著最大的風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所以把傳統文化用運到家庭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
從古到今,中國人講求多子多福,人類發展史上所有的人都有兄弟姐妹,一起吃喝,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唯獨這獨生子女時代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缺失了這些陪伴。所以獨生子女這一時期的教育,首先父母的陪伴必不可少,確切的說主要是母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對這一點我感同身受。
我記得小時候的某一天,哥哥姐姐都放學回來,每個人一進門就喊“媽!媽?媽……”無一例外,可那一天大家都沒有得到母親的“嗯!”那一個讓他們愛聽、讓他們安心的字,在那一天卻讓他們失魂落魄,不知所措,沒有一個去寫作業的,哥哥姐姐領著我圍坐在大門外的小石桌上,眼巴巴的看著馬路上的人來人往,盼著眼睛裡媽能忽然出現,看著一輛一輛的公交車從眼前駛過,我們會隨之眼前一亮然後又是失望,可憐巴巴的盼著等著媽回家。我還記得那天晚上我和姐姐抱著小貓相互偎依在一起的情景,我們沒有說話,各自心裡都想著媽,睡著的時候眼角上都掛著淚珠……就那一天的滋味,讓我們兄妹五個一輩子記住了,身邊沒有媽在的日子簡直就像天上沒有了太陽,一切都失去了光芒。那天母親是有原因不辭而別去姥爺家了,到了第二天早上7點回來了。當早晨醒來,媽出現在我們眼睛裡的時候,天亮了,太陽出來了,天空是那麼的晴朗……
那麼要彌補這一缺失,必須就要有舍。捨棄自己的時間,捨棄自己的工作,哪怕捨棄自己的事業,來彌補孩子的缺失,讓他們不獨享,不獨霸,不獨居,不獨孤……
4.2.3大家都知道孝順父母講“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是說我們孝順父母要抓緊時間,不然父母老去會離開我們了,沒有進孝的機會了。
其實,培養孩子教育孩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18歲以前,甚至最關鍵的時間是3到15歲,12年時間,也就是說,這12年孩子最需要你。如果陪伴教育到了16歲,孩子上了高中,就已經有了自己分辨是非,分辨善惡的能力,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而我們到60歲退休,工作的時間還長呢,我們要清楚,我們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我們更要清楚,我們只有一次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機會。
4.2.4《孝經》裡有一句話“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意思就是不能因為努力工作,打拼事業而顧不上侍奉父母。我想在這個“父母唯一,孩子唯一的獨生子女特殊時代”給這句 “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 接一句,“豈可重前途而輕子女“。
在這個號稱“女人半邊天”的時代,人人都想做女強人,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為了追求所謂的獨立,放棄了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把孩子託給了一些“高質量的教育機構”,總之就送到花錢越多,就認定教的越好的地方。結果,孩子到了初中就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讓家長們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
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他們是獨身子女,他們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和交流,缺失了成長中最好的伴兒,父母忙於工作不能及時關心和照顧。往往很多時候,當他們有話想說時沒有人交流;有了成績與人分享時沒有人關注和鼓勵;遇到問題時沒有人及時幫他們解決……他們無助、他們孤獨、他們沒有安全感、他們也不懂感恩……
教育孩子的時間性很強,就那麼幾年,過了時間就已經無法挽回,花再多的精力去彌補已經毫無意義。就如同孩子10歲的時候喜歡一件玩具,當初沒有捨得買,到了他20歲,買給他,他還會喜歡嗎?還有意義嗎?
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根據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的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