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字成語典故有哪些
中國古代有很多關於五字成語的成語典故。那麼呢?以下是小編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五字成語典故,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照葫蘆畫瓢
【成語故事】宋朝初年,翰林學士陶谷自以為文筆高超、才能出眾,想好好表現一下升職,他勸宋太祖重視文字工作。趙匡胤以為他的工作只是抄寫而已,說是依樣畫葫蘆。陶谷的目的沒有達到,就在住處牆上題詩:“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
【典故】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宋·魏泰《東軒筆錄》第一卷
【釋義】比喻照著樣子模仿。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模仿
【近義詞】依樣畫葫蘆、照貓畫虎
【成語造句】
◎ 他最擅長照葫蘆畫瓢了。
◎ 這是因為原經字小模糊,偽造者照葫蘆畫瓢地臨摹,雖力圖作到形似,但筆畫已距真跡甚遠
薰蕕不同器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丞相王導到江南之初,想結交吳地人士,就向太尉阮玩提出結成兒女親家。阮玩回覆說:“小土丘不能長松柏那樣大樹,香草與臭草不能放在同一器物內。我雖然沒有才能,但不能帶頭來破壞人倫。”
【典故】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 《孔子家語·觀思》
【釋義】薰:香草,比喻善類;蕕:臭草,比喻惡物。香草和臭草不可以放在一個器物裡。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用法】作賓語、定語;比喻好和壞不能共處
【近義詞】薰蕕異器
【反義詞】薰蕕同器、魚龍混雜
【示例】薰蕕不同器,清淆本殊源。 明·何景明《詠懷》
殺人不眨眼
【成語故事】北宋初年,宋太祖派大將軍曹翰率軍進攻胡則,到九江廬山寺,寺裡的和尚都躲了起來,只有緣德和尚堅守不出,曹翰問緣德聽說“殺人不眨眼”的將軍沒有。緣德說他是不怕死的和尚,曹翰只好用緩和的語氣請教,緣德這才召回所有的和尚。
【典故】問:‘如何是大善知識?’師曰:‘殺人不眨眼。’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一
【釋義】殺人時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極其凶狠殘暴。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十分凶殘
【近義詞】殺人不見血
【相反詞】救死扶傷
【成語例句】
◎ 我是誰?我是博孜魯克大毛拉的小姐,是殺人不眨眼的卡迪爾千戶長的妹妹;汗扎德就是我。
◎ 鬼子、把頭對工人的迫害,可以說達到了殺人不眨眼的地步。
◎ 丟了糧食是小事,那幫傢伙殺人不眨眼。
三思而後行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周遊列國推銷他的仁政,在魯國碰壁後,他在離開衛國的途中總結在魯國的經驗時,對他的女婿公冶長及子貢等人說:“魯國執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處事不衝動,三思而後行。”弟子們趕緊把他的言語進行記錄。
【出處】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南齊書·公冶度》
【解釋】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覆考慮,然後再去做。
【用法】作賓語、分句;指思考後才行動
【相近詞】三思而行
【其它使用】
◎ 他非常細心,辦事總是三思而後行。
◎ 老江是個文學愛好者,三十多年前在江永時就寫呀寫呀什麼的,一邊捧讀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把聶赫留朵夫和渥倫斯基掛在口裡說爛了,但是他沒有當上托爾斯泰--他那三思而後行的性格使他無法成為一個作家,只是在省電視臺當了個部主任。
不打不相識
【成語故事】宋江因犯案被髮配到江州,遇到江湖上的戴宗與李逵,三人到江邊的琵琶亭酒館喝酒,宋江要喝鮮魚湯。李逵到江邊漁船上去取,漁船主人張順與李逵發生爭執就打了起來,戴宗前去勸架,三人去見宋江,宋江立即團結他們使他們成為朋友。
【出處】戴宗道:‘你兩個今番卻做個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識。’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38回
【解釋】指經過交手,相互瞭解,能更好地結交、相處。
【用法】作分句;形容經過交手而結交
【相近詞】不打不成相識
【反義詞】不共戴天
【成語造句】
◎ 不打不相識,冤家變友朋,人之交往如此,實虛之間的由對立到相融又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