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黑板報

  抗戰精神是不屈不撓的中國人民在抵抗日軍侵略,贏得戰爭勝利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一些關於抗戰精神的黑板報,希望大家喜歡。

  圖片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資料:抗日英雄事蹟

  摔跤、骨折。3個月後,又重新站了起來,創造了生命的奇蹟。92歲高齡的抗日老兵張鵬涯,一點也看不出大病初癒的模樣。我們為老人歷經風霜而依然傲然挺立的生命,擊掌歡欣。

  老人耳背,有一隻耳朵早已聽不見,這是在緬甸的一場戰役留給他的紀念。70年前的戰地風雲,在滿口方言的張鵬涯老人講來,似乎成了家常,波瀾不驚。或許波瀾在內心深處吧。

  張鵬涯,1924年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西街的張家老宅。7歲讀書,5年之後因家父的失業而輟學,從此挑起了家庭生計的重擔。1940年5月,日寇的戰火已經燒到了浙東地區,抗日士氣空前高漲。加上為了家庭生計,張鵬涯到寧波江北鄉公所報名參了軍,得到了20元的安置費。

  1943年的秋天,此時的張鵬涯,個子已經竄到了1米8幾。他所在的部隊,從貴陽出發到雲南陸良,到了陸良之後,由美國的“飛虎隊”運輸機,送往印度藍姆伽。他被編入駐印軍三十八師山炮二營四連,當炮兵瞄準手。

  1944年3月,雨季前出發反攻緬甸。部隊由盤洞出發,經過於班、於班卡、東爪、孟拱、孟關、密支那、八莫,最後到達臘戌,每到一處都有一場戰鬥。這是中國駐印軍制定的一個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代號“安納吉姆”,以保障開闢中印公路和敷設輸油管。

  山炮營在緬甸境內多半是走山路,其中經過原始森林,即野人山。進入原始森林後,多數時間見不到陽光,幾人合抱的大樹,有的樹葉比鬥還大,因地表潮溼,除樹上成群的野猴和山中獸類外,爬蟲、莽蠅、旱地大螞蝗,都成了生命威脅。據說很多跟不上隊伍、找不到部隊、餓得實在走不動的士兵,躺下睡覺,一夜就成了一堆白骨,血肉都被山螞蝗啃光了。而在一年多的戰爭中,步兵傷亡較多,炮兵卻只死了一名戰士。在與日軍正式作戰中,沒有倒在日軍槍炮下的中國遠征軍將士,卻倒在了茫茫蒼蒼的山谷和望不見盡頭的原始叢林,“野人山”也因此有了“十萬軍魂”之說。

  孟關是通往密支那的交通要道,兩面是高山密林。攻下孟關,搶佔有利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張鵬涯所在部隊每人發了6包乾糧,規定要吃3天。而到了伊爾瓦盧江支流,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惡戰。

  此時,人不喊叫、馬不嘶鳴,耳邊只聽到一片砍毛竹的聲音。很快編了兩個大竹排,不識水性的戰士上竹排,略會水性的士兵就手護竹排,用腳划水往前推,水性較好的戰士則牽馬下河,拉著馬尾渡河。花費了2、3個小時,部隊全體順利過河。

  “這支部隊看來尚有素質,步兵分批穿插到敵佔區二側高山中,聽到槍聲,步兵開始包圍、進攻駐紮城鎮的日軍。炮兵過河待命,在沿河高地架起山炮,挖築臨時工事,飛機則在河沿平原空投。第二天,猛關就被攻下了。戰場上,到處都是敵人的屍體、武器、彈藥,以及被打壞了的戰車、火炮。”張鵬涯回憶說。

  張鵬涯作為瞄準手,炮彈離不開炮身,因發射時炮身震動,隨時要調整方向、仰角度水準和聽射擊口令等操作山炮。晚間按照日間指定的方向、角度、彈號、彈藥、包數,每隔二、三十分鐘打它幾發,一個晚間就會打上幾十發炮彈。炮彈就從張鵬涯身邊射了出去,震得右耳“嗡嗡”作響,從此就張鵬涯的一隻耳朵就聾了。

  部隊一路攻克了緬甸的猛拱、猛關、密支那、八莫,最後直搗臘戍。經歷大小戰鬥十多次,日軍在緬甸戰場全線崩潰。1945年春,遠征緬甸的抗日戰爭宣告結束。

  “您是民族的英雄。”採訪結束,在老人的耳邊,我們大聲地說出了油然而生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