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讀音是怎樣的

  處暑,字字分開時我們都知道應該是怎樣的讀音,但是兩個字一起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讀才是正確的呢?這就讓大家都非常的為難。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節氣小常識,瞭解瞭解處暑的正確讀法吧。

  處暑正確讀法:

  處暑的正確讀法是:處暑***chǔshǔ***。

  處暑簡介: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曆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此時太陽正執行到了獅子座的軒轅十四星近旁。夜晚觀北斗七星,彎彎的斗柄還是指向“申”***西南方向***。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所以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儘管早晚已有些濃重的涼意,北京地區白晝的時間也減少到了13小時25分鐘。

  處暑節氣由來:

  公曆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的到來同時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申月是秋季的第一個月份,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

  “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氣候變化

  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就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處暑的到來,意味著我國許多地區將陸續開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轉換。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們,期盼著秋天的到來。許多地區,特別是南方地區,秋天總是讓人感到姍姍來遲,還會經常有遭受“秋老虎”困擾。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所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推遲2-4個節令。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二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乾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於熱得喘不過氣來。

  處暑的習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