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種植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是怎樣的

  我國傳統種植業現在有著很多的問題還沒有解決,那麼我國傳統種植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你知道嗎?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我國傳統種植業面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

  我國傳統種植業面臨的問題

  一是勞動力素質不高。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從事種植業生產的農民文化程度低。農村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約佔90%,接受過系統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不足5%。近年來,隨著輕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許多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離開農村,留在農村的大部分是婦女和中老年,從事種植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呈下降趨勢,制約了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其次是種植業生產的兼業化趨勢明顯。隨著進城務工的農民不斷增加,出現了部分務工農民同時兼營農業的現象,由此導致的問題是,這部分農民往往經營比較粗放,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都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是農業災害威脅加劇。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氣象災害和病蟲害嚴重發生,對種植業生產的影響呈加重趨勢。氣象災害方面,常年農作物受災面積7億多畝,約佔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3,成災率50%左右,因乾旱、洪澇、颱風、低溫凍害等氣象災害損失糧食1000億斤左右,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元。據我部統計,2004年中國因氣象災害損失糧食610億斤,2005年達到690億斤,2006年增加到894億斤,今年1-9月份就達到890億斤,同比增加163億斤,因災損失糧食呈逐年加重趨勢。病蟲害方面,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超過50億畝***次***,如不進行有效防治,產量損失可達40%以上。儘管近年來加大了病蟲害防治力度,但每年因病蟲害損失糧食仍達500億斤以上。隨著氣候變暖趨勢不斷加快,災害發生形勢將更加嚴峻,加之我國農田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的風險和不穩定性將進一步增加,給種植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三是資源約束日益趨緊。

  資源緊缺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而與此同時,耕地和水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成為制約種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耕地的主要矛盾是總量不足和質量下降。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39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呈逐年減少趨勢。現有耕地2/3為中低產田,存在養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嚴重等問題。水資源的主要矛盾是總量不足、分佈不均和利用率不高。我國人均水資源不足20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常年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70%以上;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佔全國的近2/3,擁有水資源量卻不足全國的1/5。與此同時,由於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農業灌溉水每立方米平均生產糧食1公斤,每畝每毫米降水生產糧食0.5公斤,均僅為發達國家水平的一半。

  四是科技進步亟待加快。

  在資源日趨緊張、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種植業生產的集約化水平。目前,中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僅為48%,比發達國家低近30個百分點。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成果不足,產前、產後、產中等技術整合配套不夠。其次是轉化應用能力不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加之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影響了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五是生產組織化程度低。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經營,是中國最主要的生產組織形式。全國平均每個農戶經營土地規模僅為8畝,這種小規模的分散經營嚴重製約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已經越來越不適應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隨著農業市場化程度提高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加快,提高種植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要求越來越迫切。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推進組織制度創新。但是現實的情況是,農戶與市場的連線機制還不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民的能力還比較弱,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發育還不健全。目前,參加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加入專業合作社的農戶比例分別僅為35%和13%。

  我國傳統種植業發展方向

  一是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佈局,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種植業產品。加強生產過程控制,推行全面提升種植業產品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加工,加工的標準化水平提高種植業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借鑑工業化營銷理念,積極培育知名品牌,推行訂單、配送、期貨等現代營銷方式,努力開拓國內國外市場。

  二是合理保護利用加強資源。

  按照確保2020年耕地面積不低於18億畝的目標,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耕地保護的執法力度。加大國家對耕地質量建設的投入,加快中低產田改造,提高耕地產出能力。建立耕地質量動態監測網路及預警系統,加強對耕地質量變化的動態監測,為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提供依據。加快農田節水、測土配方施肥、高效施藥等節本增效技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快種植業科技進步。

  通過專案帶動和機制創新,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建立“課題來源於實踐、成果應用於生產”的科研機制。加強重大技術攻關,力爭在新品種培育、植物病蟲害防控、生態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關鍵農業設施和主要生產環節農機裝備研發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通過政策引導、專案帶動、示範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步伐。針對種植業勞動力素質下降的現狀,切實抓好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努力培養一大批適應現代種植業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民。

  四是增強防災減災能力。

  完善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及時釋出災害預警資訊,指導災區落實各項災害防禦措施。加強災後恢復工作,努力彌補災害損失。積極開闢水源,建設農田排灌設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積,推廣實用抗災技術,增強抵禦災害能力。根據災害發生規律變化,調整作物佈局和種植制度,變被動抗災救災為主動防災避災。堅持“預防為主,防控結合”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方針,加強監測預警,加大防治力度,最大限度減輕病蟲害損失。加快構建新型病蟲害防控體系,大力發展多元化、社會化、專業化病蟲害防控服務組織。

  五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圍繞提高土地產出率,加強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以土地平整、溝渠配套、地力培肥等為主要內容的標準農田建設。圍繞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良種繁育、病蟲防控、地力監測、農田節水等設施。圍繞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強農機裝備條件建設,加快技術和機具研發,提高農機裝備數量,推進小麥、水稻、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

  六是完善扶持保護政策。

  種植業生產比較效益相對較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要保持種植業長期穩定發展,必須根據生產、市場和效益的變化,及時完善農業支援保護體系,增強支農惠農政策的系統性和針對性,切實保持農民的合理收益,更好地發揮政策引導生產的作用。應在鞏固、完善、強化現有各項政策的基礎上,總結、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及時研究制定新的支援政策,逐步構建適應現代種植業發展的政策支援體系。

  七是創新生產組織制度。

  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促進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適度集中,擴大單位生產規模。穩定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強化公益性職能,強化服務手段,創新服務方式。以農技推廣隊伍為主體的公益服務,積極倡導鼓勵發展各種以社會化服務組織,中介組織為主體的市場服務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提供市場化服務。,引導和和扶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提供生產服務、溝通市場資訊、促進產品營銷等方面的作用。要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建立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等形式,與農民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係。

  我國傳統種植業的發展現狀

  一是優良品種應用面積進一步擴大。四大糧食品種綜合優質率達到61%;抗蟲棉推廣面積佔棉花總面積的70%;“雙高”甘蔗、“雙低”油菜比重分別達到90%和80%。

  二是農業投入品利用率進一步提高。高效施肥、高效施藥和農田節水等技術得到大面積應用,不僅有力地促進了節本增效,而且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主的高效施肥技術應用面積已達到***億畝,相當於全國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積。

  三是鮮食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一步改善。通過不斷完善例行監測、動態管理、產品認證和質量可追溯制度,蔬菜、水果、茶葉等食用園藝產品農藥殘留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