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姬松茸

  姬松茸是一種很有價值的作物之一,那它是怎麼種植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種植的姬松茸種植方法。

 

  姬松茸種植方法

  姬松茸的種植之堆料發酵

  有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兩種方法,常用的是一次發酵法。

  一次發酵法:先將牛糞晒乾粉碎,按糞水比1:1.2比例拌勻,建堆預溼,堆置48小時,。用2%石灰水浸泡草料24小時。

  建堆時,先在地面鋪一層15~20釐米的溼稻草,寬約1米,長度不限。每隔1米插一根粗竹竿通氣。接著撒上1層6~8釐米厚的溼牛糞,如此一層草一層糞鋪完為止。加入全部的黃豆粉,尿素和一半的石灰。

  均勻地撒在第三層至第八層中間,堆高1.5米,堆頂呈龜背形。堆好後將四周溢位的水澆於草堆上,保持草堆表層溼潤。拔出竹竿即為排氣孔。溫度計插入料內約40釐米處,四周與頂蓋好草簾。

  一般建堆3天左右,料堆發酵升溫到70℃以上,6天后進行第一次翻堆,加石膏和另一半石灰。然後再按間隔5天,4天,4天,3天,共翻堆4~5次。通過翻堆,使發酵達到均勻一致。

  最後一次翻堆使含水量達到55%。並用敵敵畏加清水殺蟲。整個發酵期22~24天。

  姬松茸的種植之播種

  把發酵好的培養料均勻鋪在栽培床***架***上,厚度20釐米,並將堆料抖鬆鋪平,當料溫降至25℃以下時即可播種。

  一般每平米3瓶菌種,將菌種掰成雞蛋大小,每隔20釐米挖一深10釐米的穴放入菌種,蓋上培養料,整平床面。

  室外栽培用薄膜蓋畦面,保溫保溼,6天后揭膜通風,每天1~2次,使裡面空氣新鮮。菌絲生長期間不噴水,第6天開始,若料面乾燥,則可向空間和地面噴水,保持空氣溼度80%~85%。

  姬松茸的種植之覆土

  覆土材料選用易保水、透氣的。沙壤土。播種15~20天后,菌絲長到整個培養料的2/3時進行覆土。覆土分2次進行,先蓋厚約3釐米的粗土,待菌絲布滿土層時再蓋一層細土,經噴水調溼,使土粒的含水量為60%~70%。

  姬松茸的種植之出菇管理

  播種後40天左右,覆土面上的菌絲呈直立狀或平伸交錯蔓延時,噴出菇水,使覆土層充分吸水,棚內保持95%的相對溼度。10天左右出現直徑2釐米左右的幼菇,此時應停止向畦面噴水,只需向空間噴水增溼。

  棚內溫度控制在22℃~25℃,並保持平穩。每天通風2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防止畸形菇和病害的發生。

  姬松茸的種植之採收

  當菇蓋直徑長至4~6釐米、含苞未開傘時,及時採收。

  採後10天左右,又可長出第二潮菇,整個生長期可採收4~5潮。採收後用剪刀去除基部雜質,隨即分裝入塑料袋鮮銷,也可烘成乾製品上市銷售。

  姬松茸高產種植技術

  一、姬松茸種植材料

  姬松茸最適合的種植材料是甘蔗渣。也可以用稻草、麥稈、棉籽殼、玉米稈、茅草、木屑等作為原料進行種植。在上述一種或幾種混合的原料中, 適當地新增一些牛糞***馬糞***、禽類類和少量化肥。

  姬松茸的種植材料參考雙孢菇種植工藝,經過堆積,發酵,翻堆,製成適合姬松茸生育的培養。

  二、姬松茸種植季節

  根據姬松茸的生物學特性,種植季節一般安排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春季種植在清明前後***3—5月份***,秋季種植在立秋之後***9——11月份***。低海拔地區可延長至4—5月份播種,6—7月份收菇。

  總之,要掌握播種後,經40—50天開始出菇時,氣溫能達到20—28℃為好。各地氣候條件不同,播種期應靈活掌握。

  三、姬松茸種植技術

  姬松茸菌種也分母種、原種、種植種三級,可按雙孢蘑菇的制種方法進行製作。母種用PDA培養基;原種、種植種一般用麥粒培養基。

  1、建

  把稻草等秸稈類或棉籽殼浸透水,預溼後,與米糠、木屑、畜禽糞等原輔材料充分攪拌建堆。料堆上寬80—90釐米。

  2、翻堆

  預堆時間大約7天左右,料溫上升至70—75℃左右就應該進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時在培養料中加入硫酸銨或尿素,在微生物的幫助下,通過發酵變成姬松茸可利用的氮源。在預堆期間,料堆中層發酵較好,料溫較高,但四周的培養料沒有充分發酵。翻堆時要充分翻拌,把中層培養料翻放在外周,把外周培養料堆到料堆中央。

  5天后進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4天、3天的間隔時間進行翻堆***共翻堆5次,發酵時間23—25天***。為了使料堆內外發酵均勻,翻堆時應把中間的培養料翻堆在外,把外層的培養料堆到中間。發酵後培養料變成棕褐色,手拉縴維容易拉斷,發酵就完成了。堆制發酵後培養料的含水量大約為60——75%。pH值偏高或偏低時,可用過磷酸鈣或消石灰進行調節。為了製作均勻、完全成熟、高質量的培養料,翻堆是很重要的工序,不能粗心。

  3、進料鋪床

  姬松茸室內、室外均可種植。室內種植時可搭架床4—6層,也可以利用空闊的蘑菇房、架床,將完全成熟的培養料均勻地、不鬆不緊地鋪菇床,厚度20釐米為宜。培養料上床後,進行“二次發酵”,即將菇房的出***、通風口關閉,把菇房的溫度升高到55—60℃,保持2天左右,待料溫降到25℃時再播種。野外種植在蔭棚下進行,畦寬1.3米,長任意。蔭棚高度2—2.3米,棚頂和四周用草簾、遮陽網遮蔭,***要求四陽四陰***,畦床整成龜背形,中間比四周略高,並開好排水溝。如果在山地種植,還要開防洪溝。畦床表面用化學農藥噴灑,殺滅害蟲。再將完全成熟的培養料鋪入畦床上面,厚度一般為20—25釐米***按乾料計算,每平方米約需16—20千克培養料***。

  4、播種和管理

  把麥粒菌種輕輕掰碎,2/3勻勻撒在培養料面上,用叉適當抖動將菌種落入料內,1/3撒在床面上,最後鋪上1釐米左右的培養料覆蓋菌種。每平方米播種量為1-2瓶。

  室外種植播種後要用地膜覆蓋畦床,保溫保溼。播種後5天內一般不必揭開地膜,也不用噴水,第6天揭膜通風。空氣相對溼度以85——90%為宣,若料面乾燥應噴水保溼。正常情況下,每2天通風一次。

  室內種植也要注意菇房內溫溼度的變化。做好保溫保溼,並使新鮮空氣多通入菇房之內,每天菇房內都不要使感到悶熱。

  5、覆土

  覆土時間以見到姬松茸菌絲在培養料中成活之後。一般在播種後20天左右,菌絲長到整個培養料的2/3時開始覆土。覆蓋培養料的土粒之好壞、覆土方法之好壞,對姬松茸的產量有非常大的影響。所以覆土是種植上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覆土用的土粒不能太堅硬,不含肥料、新鮮、保水、通氣效能較好大土粒最好,國內一般都選用田底土,含水量為70——75%。

  覆土可採用平鋪方式,也可採用“齒輪”方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層厚1釐米左右的土粒,每間隔10——15釐米做一條寬10釐米、高5釐米的土坎,厚度約3—4釐米。野外種植要在畦床兩邊用竹木條杆插成彎弓形,然後罩上塑料膜,使其在小氣候中生長。罩膜內溫度以不超過30℃為宜,過高則應揭膜降溫,相對溼度不低於85%。

  6、出菇管理

  出菇期間的管理合適與否,都會造成大幅度的增產或減產。因此,必須細心管理。姬松茸菌絲在培養料蔓延之後,才開始出菇。一般播種後40天左右,菌絲髮育粗壯,少量爬上上層。此時畦床上面應噴水,罩膜內相對溼度要求在90——95%,並保持蓋膜2天后,土面上就會出現白色米粒狀菇蕾,繼而長成黃豆狀,3天后菇蕾長到直徑2—3釐米時,應停止噴水,避免造成菇***蕾***體畸形,這是水分管理的關鍵。出菇時,要消耗大量氧氣,並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在出菇期間必須十分注意通風換氣,每天揭膜通風1——2次,通風時間不少於30分鐘,通風后繼續罩膜保溼,促進菇蕾的正常生長。陰雨天氣可把罩膜四周掀開進行通風換氣,防止菇蕾爛掉。

  出菇期溫度以20—25℃最好。若早春播種的,出菇時氣溫偏低,可罩緊薄膜保溫保溼,並縮短通風時間和次數。夏初氣溫超過28℃時,可以在蔭棚上加厚遮陽物,整天開啟罩膜通風透氣,創造較陰涼氣候。室內種植時,也要注意門窗遮陽,並早晚通風,出菇週期大體上10天,出菇結束後可修改畦的形狀,再噴水補充畦床的水分,為下次出菇做好準備。出菇可持續3—4個月,可逐批逐次出菇採收***一般4—5批***。噴水宜用井水或泉水。

  四、姬松茸病蟲害防治

  姬松茸有抗雜菌的能力,幾乎不受害菌侵害。但要十分注意通風換氣,匆使菇房內和畦面過溼。害菌常在覆土前後發現,害菌發生時最好用噴燈把它燒掉。

  姬松茸的害蟲有菇蠅、菇蛾、線蟲等。如果後發酵很完全,幾乎都可以防止害蟲發生。如果發生害蟲可以用噴燈把它們燒掉或在姬松茸不發生或停止發生時用磷化鋁薰驅除。

  五、姬松茸採收和加工

  姬松茸的採收適期是菌蓋剛離開菌柄之前的菇蕾期,即菌蓋含苞尚未開傘,表面淡褐色,有纖維狀鱗片,菌褶內層菌膜尚未破裂時採收為宜。若菌膜破裂,菌褶上的孢子逐漸成熟,烘乾後菌褶會變成黑色,降低商品價值。

  姬松茸的栽培技巧

  一、原料準備

  栽培100平方米需稻麥草1500~2000公斤、畜禽糞***幹***1000~1500公斤、菜籽餅75~100公斤、石膏粉35~40公斤、石灰30~35公斤。

  二、堆制發酵

  1.預溼 在播種前15~20天,將草料浸泡吸足水分,預堆10~20小時,幹畜禽糞也需同時淋水調溼預堆。

  2.建堆 先在地面上按2米寬鋪一層20~30釐米厚的溼草料,接著再鋪一層溼畜禽糞,如此一層草料、一層畜禽糞直至鋪完為止。堆高1.5米,堆頂呈龜背形,料堆四周與頂部須蓋好草簾,下雨時或低溫天氣加蓋薄膜,避免雨淋,同時又有利於保溫、保溼,促進發酵

  3.翻堆 共翻堆3~4次。翻堆時要求把底部的料翻到上部,邊緣的料翻到中間,中間的料翻到邊緣,同時充分拌鬆、拌和,適量淋水,使其乾溼均勻。發酵好的培養料色澤為茶褐色,手抓有彈性,用力一拉即斷,並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三、選地做床

  選擇地勢平坦、排水方便及近水源處整成寬1~1.2米、長度不限的菇床。床邊築10~15釐米寬的土埂,中間留20釐米寬的小土埂,畦與畦間留40~50釐米寬的走道,四周挖排水溝。並按常規搭設2米高的簡易遮陽棚,床四周懸掛草簾,防止烈日照射。

  四、進料播種

  姬松茸在我地一年可播2次。春季,3月底至4月初播種,5~6月採收;秋季,8月上中旬播種,9~11月採收。播種前,料堆四周噴灑敵敵畏等藥液,殺滅害蟲,菇床內撒少許石灰粉消毒。料要趁熱運至菇床內,去除雜質後堆20釐米厚,等料溫降到28℃以下時再進行播種。播種時,先把菌種掰成小塊,然後均勻地撒在培養料的表面,輕輕拍平後覆蓋地膜。每平方米需菌種4~6袋。播後搭小拱棚覆蓋塑料薄膜保溫保溼。播種後2~4天,當料面呈現白色絨毛狀的菌絲時,需適時揭膜通風,促使菌絲向原料下層蔓延。發現有毛黴、綠黴等雜菌侵染,應立即挖掉被汙染部位銷燬,以防傳染擴散。隨著菌絲生長量逐漸增大,每天要揭膜通風2~3次,保持空氣新鮮,促菌絲蔓延生長。

  五、適度覆土

  正常情況下播後10~15天,目測料面菌絲潔白濃密,並已向原料下層延伸1/3或2/3時,便可進行料面覆土。在揭去料面地膜後,先用粗土後用細土***均需經嚴格消毒***進行覆蓋,覆土厚3~3.5釐米,其中粗土厚2~2.5釐米,細土厚1釐米。覆土後噴水,表土溼度以手捏成形而不散開、不粘手為宜。

  六、出菇管理

  覆土後10~15天,撥開泥土見大量潔白的索狀菌絲時,便可定量噴水催菇,保持料面泥土含水量22%。當泥土縫中已形成米粒大小的白色菇蕾時,可適當通風。菇蕾長至大豆粒大時,每天噴水2~3次,掌握晴天多噴、陰天少噴、雨天停噴的原則;切忌向幼菇淋大水,以免枯萎死亡。此期床內溫度保持22~24℃,空氣相對溼度在85%~90%之間,儘量避免晝夜溫差太大。高溫期間嚴禁中午前後淋大水。當子實體長到2~3釐米大小時,停止噴水,定期通風,以利菇體健壯生長。

  七、適時採收?

  姬松茸從播種至採菇需35~45天,顯蕾後持續出菇2~3個月。姬松茸子實體生長迅速,容易開傘與變色,因此要適時採收。高峰期每天採收2~3次。採收標準:菇體菌蓋呈半球形或扁圓形,菌膜未破。採收時,用手緊捏菌柄的中部輕輕拔起***莫傷周圍幼菇***,隨即用小刀刮除菌柄基部腐草、泥沙等雜質,裝入塑料袋鮮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