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養綿羊

  綿羊現在世界各地均有飼養,性情既膽怯,又溫順,易馴化。不過綿羊要怎麼種植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綿羊的生活習性

  ①性情 溫順,合群性強:綿羊性溫順,膽小,行動緩慢。利用這一特性,可以訓練羊群聽從指揮,便於放牧管理。當突然遭到驚嚇時,兩耳豎起,眼睛睜大,四處亂跑,引起“炸群"放牧時應注意保持於安靜環境,由於懦弱,公羊雖生有大角,卻不能自衛,無抵抗能力,必須提防狼等野獸的侵害。綿羊有較強的合群性,喜受聚集一起,有利於組群放牧。當羊群出、入圈,過橋、過河或通過狹窄處時,只要有“頭羊”先行,其餘羊只就會尾隨爭先跟進,故羊群雖大,卻易於驅趕和管理。就品種而言,一般粗毛羊合群性最強,細毛羊次之,以半細毛羊最差。當然, 羊的合群性隨季節而有所不同。如夏季牧草豐茂,合群性強,冬、春季節,由於爭食枯草、樹葉等,合群性往往較差些。

  ②喜乾燥清潔,抗寒而怕炎熱潮溼:綿羊喜乾燥,怕潮溼和炎熱。棚圈溼熱、溼冷或於低窪草地放牧,易感染疾病,如患寄生蟲病和關節炎等。綿羊全身被毛密生,且面板厚,故一般不怕冷而怕熱。在夏季炎熱時,要防止綿羊擁擠在一塊,出現“扎窩子”現象,特別是細毛羊更要注意防暑,應將羊群趕至樹蔭下休息。躲過炎日照射時再放牧。在嚴寒的冬季也應有棚舍,保持乾燥,擋風和避雪。

  ③嗅覺靈敏,採食力強:綿羊有發達的嗅覺,在採食草來前,總是先用鼻子嗅一嗅,凡有異味、汙染或被踐踏的飼草混有泥土的草、料均不喜歡採食。因此,放牧應注意經常輪草場;飼餵時要將草、料放置於草架、料槽中,不可直接撒在地上;每次飼餵前要打掃乾淨,然後再放草料,以保證羊能吃夠吃好,節省草料,綿羊喜飲清潔的流水或泉水等,拒飲有異或不潔的水,放牧時要保證飲好水,以避免因口渴而誤飲水、汙水。

  綿羊嘴脣薄而靈活,門齒銳利,能啃食低矮的小草及根,採食植物種類多,約佔整個飼餵植物種類的88%,喜食科和禾本科牧草,於枯草期,對落葉和雜 草皆吃。

  ④適應性強:綿羊對生活環境條件的適應性較強,表在惡劣條件下,比其他家畜有較強的耐受性和抗逆能力。這適應性與綿羊品種有關*細毛羊一般抗乾燥和寒冷,而對熱則不適應;半細毛羊品種則能抗溼熱,但不耐乾旱,適應綠多汁飼料的環境條件。所以在對綿羊的飼養管理時,必須慮到其品種的這些特性,方能把羊養好。

  綿羊的飼養技術

  養殖

  ①斷尾。即在細毛羊和半細毛羊出生1個月內將其尾巴斷去,以防止尾巴容易引起糞便等汙染,並便於交配。

  ②去勢。即將不 配種的公羊羔的 睪丸除去。去勢後的公羊性情溫馴,容易肥育,且肉質細嫩而無偞味。

  ③剪毛。一般每年5、6 月間剪毛一次,但粗毛羊可春、秋各剪一次。要求剪齊,不剪二茬毛,並按不同的細度和長度等分級。化學脫毛方法也有試用,主要是餵給環磷醯胺,使毛脫落,以提高優等毛的比例和勞動生產率。也有研究用鐳射束來剪毛的。剪毛或脫毛後半個月左右進行藥浴,預防外部 寄生蟲感染。

  繁殖

  綿羊是 季節性繁殖動物。一般 配種季節在日照縮短、 氣溫下降的9~11月份,但在緯度較低而飼養管理較好的地方,也能全年發情配種。發情持續期為1~2天,發情周期平均17天,妊娠期151~152天***142~155天***。初生重約3.5~4.5千克,多為單羔,但雙羔和三羔亦常見。性成熟和初配年齡因品種型別和飼養管理而異:母羊4~10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為1~2歲,繁殖年限約6~8歲;公羊5~7月齡性成熟,18~20月齡初配,繁殖年限6~8歲。適宜的配種期依當地的氣候、 牧草條件、母羊膘情和最適宜的接羔時間而定;同時也考慮飼料、羊舍和勞力等因素,而以產冬羔為最佳。 配種方法採用 人工授精或自然交配。同期發情、 胚胎移植、胚胎體外培養和冷凍精液等新技術已在綿羊繁殖上應用。利用激素誘導母羊同期發情和通過人工授精使產羔時間大體一致,有利於集中產羔和成批生產肥羔。為提高肥羔產量,常選擇配種季節長或全年能配種的品種,使母羊一年兩產或兩年三產。培育早熟多胎品種和降低母羊初配年齡也可提高產羔率。良好的接羔和育羔工作可提高成活率。

  飼養綿羊的注意事項

  做好 飼草、飼料的儲備工作,保障供給。同時要選用良好的飼草調製和儲存方法,以保證飼草料的質量。

  喂草喂料時應準備簡單草架和飼槽,減少飼草的浪費,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飼餵胡蘿蔔、土豆、甜菜等塊莖塊根多汁飼料,均要洗掉汙泥等雜質,切碎後飼餵。不論乾草、青貯或多汁飼料,如有黴爛變質,均不可用來飼餵。

  不論實行何種飼養方式,都應做到精粗飼料定時飼餵。如是放牧飼養的綿羊,應實行早晚兩次補飼,即早晨放牧前飼餵乾草,傍晚時再飼餵精料,然後才給予適量的秸稈。

  圈養的綿羊在夏秋季主飼餵豆科青草,如苜蓿、毛苕子、草木樨等,經切碎後飼餵。

  避免用殘湯剩飯飼餵綿羊,以免造成綿羊積食。

  不論實行何種飼養方式,都應定期對綿羊進行防疫注射和投藥驅蟲。在綿羊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病以後,春天特別容易發生痢疾、消瘦以致死亡的現象。因此,在秋冬季節應給予綿羊科學合理的飼養條件,以確保綿羊安全越冬過春,使其健康生長。

  冬羔斷奶後正值青草萌發,放牧青草即可,而早春斷奶後採食青草的時間不長,便進入枯草季節,因此,冬季必須注意補飼。首先要保證給育成羊有足夠的青乾草吃,除放牧外,每天補給適量的混合飼料200克~250克。

  要求育肥 羊舍保持通風、乾燥、溫暖、衛生,並配備簡易食槽、草架及飲水設施。如條件許可,對羔羊育肥圈舍加蓋塑料棚進行暖棚飼養。

  棚圈必須勤打掃、勤墊土。完全舍飼肥育者,每日飲水2次,一般上下午各1次。對放牧羔羊,一定要選較近的優良草地放牧,不可遊走太遠,以免能量消耗過大,影響肥育效果。

  夏季養綿羊須防三病

  夏季氣溫高,多雨,溼度大,在綿羊養殖上,由於飼養管理和防疫措施不到位,極易引發綿羊傳染性膿皰、 藍舌病和 羊腸毒血癥三種病的發生和流行,給綿羊養殖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必須認真加以防治。下面,將三種病的防治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⒈綿羊傳染性膿皰:俗稱“ 羊口瘡”,病原體為 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屬中的傳染性膿皰病毒,以3~6月齡的幼羊最易感,主要通過圈舍、用具和 面板擦傷傳播,一旦發生可危害多年。

  ①臨床特徵:潛伏期4~7天,通常在口脣部面板和粘膜見到 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的疣狀厚痂,肉芽組織增生,使口脣腫大,影響採食,病羊往往因衰弱而亡,病程為2~3周。

  ②防治措施:嚴禁從疫區引進綿羊,並建立綿羊引進隔離觀察制度;可在每年3月或9月用口瘡弱毒細胞凍幹苗在羊只口腔粘膜內接種免疫;幼、羔羊口腔粘膜嬌嫩,易引起外傷,應避免飼餵粗硬飼料,防止感染;發病後,用2%的 火鹼對羊舍及用具進行徹底消毒,並對病羊進行隔離治療,可用食醋或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面,再塗以 碘甘油或抗生素軟膏,每天兩次。

  ⒉綿羊藍舌病:病原體為 呼腸孤病毒科的藍舌病病毒,因患病羊只舌呈藍紫色而得名。庫蠓是主要的傳播媒介,病毒可經胎盤侵害胎兒。

  ①臨床特徵: 潛伏期3~8天,病羊發熱高達42℃,精神沉鬱,食慾廢絕,口腔粘膜充血,舌呈藍紫色,數日後口、舌上皮粘膜糜爛,頭、耳和喉部可發生水腫,有的見咳嗽、血樣下痢症狀;妊娠綿羊可出現流產、死胎或胎兒先天異常。病程為6~14天,病死率達2%~30%。

  ②注意與傳染性膿皰的鑑別:藍舌病除病羊舌見藍紫色外,體溫升高等全身症狀明顯,而傳染性膿皰主要侵害幼羊,一般不出現體溫升高及全身症狀,病變只發生在口脣部。

  ③防治措施:防重於治,從外地引進綿羊時,要嚴格檢疫;夏季做好消滅庫蠓工作,保持綿羊圈舍清潔衛生,防止 庫蠓叮咬;患病羊只用0.1%~0.2%的高錳酸鉀溶液等對患部進行沖洗,潰瘍面塗抹碘甘油或 冰硼散,每天2~3次,並用 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藥物防止繼發感染,同時做好病羊的防晒,保證營養均衡。

  ⒊羊腸毒血癥:病原體D型魏氏梭菌在羊只腸道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可引發本病,主要侵害1歲左右、膘情好的綿羊。雨季、氣候驟變及過食大量青綠多汁飼料常可誘發本病,呈散發性。

  ①臨床特徵:突然發作,很少能見到症狀,或在看出症狀後突然倒地死亡;有症狀的以抽搐為主,見四肢強烈划動,肌肉抽搐,眼球轉動,磨牙,口鼻出沫,常於2~4小時內死亡;有的呈昏睡狀,有的伴有腹瀉,排黑色或深綠色糞便,3~4小時內靜靜地死去。

  ②病理剖檢:腎臟表面充血,實質鬆軟如泥,稍壓即碎爛;小腸充血、出血,整個腸道呈血紅色。

  ③防治措施:嚴格執行禁牧圈養制度,不要將羊只趕到戶外,特別是草坡地上去 放牧;每年春季接種羊三聯***羊快疫、羊猝阻、羊腸毒血癥***或羊四聯***除前三聯外,另加羔羊痢疾***;科學調整綿羊的飼料結構,切實防止過食青綠多汁飼料,加強運動,增強綿羊的體質;病程稍長的,可嘗試用 磺胺脒10~25克,並用 青黴素160萬單位、鏈黴素500毫克混合肌注,一日三次,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