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創業分析
社交網路創業到底該怎麼玩才能實現盈利,在運營中要考慮哪些要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創業者的社交網路該怎麼玩?
們毫無疑問處於一個社交網路大爆炸的時代,龐大的使用者群從社交網路中點選訪問、下載、註冊到外界網站或應用中去這一系列的結果,都發源於使用者分享、釋出資訊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更多使用者以自然的狀態將資訊分享在社交網路中,引發自然、真實的互動,引起了自己好友的點選、購買、閱讀的興趣。無疑玩好社交網路對於企業和創業家而言越來越重要。
“資訊”是肉
使用者分享出什麼樣的資訊?能夠引起多少位好友的注意?在社交的世界裡,資訊的質量非常重要,有趣嗎?蘊含了什麼情感?甚至文字的簡單與否,都會決定它能引發的互動次數及因此所能覆蓋的人群大小,企業和創業團隊在細微的資訊之上承載的不同訴求有賴於此。
觀察社交網路中縱橫往來的資訊,最受使用者歡迎的型別可被歸納為:利益***利己或利他***、娛樂、情感***充沛流動的好奇心、八卦心、氾濫的愛心、俠義心***等。某一程度上說,社交網路中充沛流動的是情感/情緒、利益,毫不為過。而現實則是,大部分網站與應用中鼓勵使用者分享到微博、空間、微信中的訊息,大量為乾巴巴的機器語言,這是大部分網站無法或只能獲得小部分收益的原因之一。
稍後的章節中,我們會詳細解析細微的資訊所釋放的意義。現在,可以先感受一下其中的簡明特點:
- 擬人。機器語言並不被使用者接受。真實的個人始終是鮮活的,也希望看到鮮活的資訊。因此,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鼓勵發出真實的資訊,效果會大幅優於冷冰冰的機器語言。
- 充分體現情感與情緒。人們希望世界更美好,希望能幫到他人,希望和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這些樸素的情感推動著微博、微信、QQ空間中充沛流動著樂於助人的資訊。但美好的情感往往一不小心也會變成負面情緒,這就是我們可見許多熱點事件中充斥著負面情緒、憤怒、指責等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社交網路在放大這些負面情緒,而是人們本身面對著某一事物就有著許多天然反應。
- 熱點。熱點事件總是滿足著人們的好奇心和八卦心,因此也格外受人關注。在網路時代,熱點總是一個接著一個,也在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切入點給企業與創業團隊。
- 與利益相關。獲利衝動是吸引使用者參與活動運營的另一大因素,也是在微博和微信上快速崛起的內容大號、自媒體賬號的背後推力。
- 簡單與豐富相結合。文字少寫點,略帶輕鬆幽默,會引起好友們的興趣。要是再配上圖片或視訊就更好了,在網上,視訊比圖片會容易受到更多使用者歡迎,同樣,圖片的表現又優於文字。
- 個性化與多變。使用者量大的應用有時反而會需要更留心,比如遊戲,如果許多使用者都分享出一樣的訊息,那麼他們發了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如果能準備多種不一樣又有趣的文案,並且定期替換,那麼就能避免上面的尷尬了。
其實許多企業對這些資訊不太留心,這些工作基礎而有效,略微做出改進後,獲得的使用者點選與迴流效果都截然不同。
“關係鏈”是骨
社交網路中,企業在通過一切的方式方法,將目標使用者聚攏到自己的賬號下,由此建立起了一個個企業大號。這無可厚非,因為這不僅可以隨時為使用者提供客服、增值服務,還可以通過釋出訊息等方式,反覆影響他們。這是社交網路提供的巨大便利。
但企業賬號的聽眾粉絲再多,終究也是少數,關鍵仍是發動起更多的使用者及他們的好友,那樣關係鏈的力量才會充分爆發。使用者的社交賬號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友,這就是對關係鏈的簡單理解。能否被更多使用者的好友關注,一方面驗證著資訊文案的質量,一方面也會拉動更多的互動。在這一點上,社交網路都在努力打好基礎,鼓勵使用者新增更多的好友。至於要選擇哪個社交網路反而不重要了,任何一個大的平臺都可以帶來可觀的資料。使用者在哪兒,服務就應同時出現在哪兒。
企業與創業團隊可以考慮如何邀請、鼓勵使用者幫助自己分享:
- 激發更多使用者主動釋出。經常被用線上下與線上的活動策劃開始不斷結合這一訴求,這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 鼓勵使用者主動分享。現在,分享到微博、空間、微信的分享按鈕已經隨處可見,分享成了許多使用者看到喜歡的內容後最基礎的動作。
- 動作Feeds化。和分享一樣,鼓勵使用者在應用、網頁上發出的評論同步到社交網路中來,其實等於是“評論並分享”。如果“評論”這個動作可以實現,那麼“贊、頂、喜歡、收藏、釋出了、”等動作就都可以通過“贊並分享、頂並分享、喜歡並分享、收藏並告訴好友、釋出和某條資訊或視訊之後告訴好友”變成一條條流動在社交網路中的資訊。在網際網路,越是輕量的動作,背後的使用者基數越大。
- 應用化。將自己的功能和服務變成一個個應用,進入到各個社交網路開放平臺中去。在開放的範疇下,使用者在哪裡都可以用自己的功能和服務。
“互動”是血
在“讓資訊在關係鏈中流動”這一句話中,互動就像是放大器,越高的互動,會讓這些資訊流動到更多使用者面前,帶來更大的效果。“互動”因此也成 “流動”的代稱。“互動”***評論和轉發***的發生本身取決於“資訊”文案寫得如何,及使用者好友數量的多寡和緊密程度。互動也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激勵,推動有價值的訊息在人們中口口相傳流動開來,形成口碑效應和病毒傳播。
日常運營中,互動可以通過幾種形式拉動:
- 官號互動。官方賬號互動等於在宣告:這個賬號不是僵死的,是有用的,是值得收聽和關注的,最終會增加使用者忠誠度和信賴。這裡所指的互動,更多指向客戶服務、疑難解答,這也是官方賬號最核心的價值所在。
- 大號互動。企業邀請或付費請其他大號釋出或轉發自己的內容,這是目前企業在微博和社交網路最常見的商業行為。一些特性互補的大號在微博、微信上也結成聯盟,互相轉發拉動聲勢。
- 運營活動。大號及大號引發的互動畢竟只佔極少數,和邀請更多使用者分享一樣,激發好友們的互動熱情也是企業需要思量的方向。大規模運營活動的展開,不僅能夠推動資訊更多進入社交網路,也能拉昇互動次數的增加。諸多成功的案例指向活動策劃亦有規律可循:“簡單、有趣、免費、透明、可累計、可兌現”是其中六個關鍵法則。
- 產品調整。激發使用者自身真實的互動很重要,除了運營活動,產品思路上適度略微調整,本身就能提供諸多優秀的解決方案。
企業對三個環節的不同分解與側重,衍生出不同的風格。強調資訊的企業與創業團隊,以策劃和活動見長;強調大號的價值,微博營銷多雲集於此;強調應用與產品,多是技術型創業團隊。合作伙伴上,無線App和網站則會傾向於通過介面和元件的方式綜合運用。不同的側重,還會在資料的體現上差異明顯。
單獨看資訊或者互動環節,碎片的現狀會令人產生許多錯覺。例如資訊的生命週期更加短促,短短數分鐘可能就淡出人們視線。但在數量與互動的累積背後,許多龐大的效應會得以發生:經由一個個互動,細微的激勵再實時、快速反饋給使用者,這種良好的氛圍會協助企業、創業團隊賬號累積起巨大的信任;而在互動間,資訊的生命週期與承載的作用也在陡然提升。
換個角度看,創業者如何能讓社交網路為我所用?至少在這些細分的拆解中,創業者不必再擔心大平臺對自己的封殺。資訊像水一樣流動在數以億計的使用者面前,任何一個明智的平臺都不會簡單拒絕。換而言之,將自己劃入社交網路,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在這些細分的拆解中,我們也可以略窺得充分利用社交網路的幾個基礎特點:
忘掉自己。我既是一款應用***App***,也是一條訊息。既在騰訊微博,也在QQ空間和微信,當然,還可以在新浪微博、人人網、開心網,乃至任何的社交網路中看到我。企業可以儘可能地與成熟社交網路發生聯絡,令自己無處不在,無處不見。
融入平臺。簡單的分享按鈕的新增,以及使用大型社交網路的賬號體系是這一思路的最簡單體現,儘可能鼓勵使用者將自己應用上的資訊通過他們的賬號分享和同步到這些社交網路、朋友們中去。這意味著背後是一個成熟的人脈圈,資訊可以直接通過這些關係鏈縱橫開來,併為自己帶來良好的迴流訪問或轉化效果。一些網站也會將自己的功能與服務拆分組合成一些新的應用,植入到這些社交網路的開放平臺中去,與成熟的社交網路發生更多聯絡。
保持輕盈。在社交網路中,輕鬆簡單的內容與應用會率先進入到更多使用者面前。因此,不管是一條輕鬆有趣的資訊暗合使用者情感,還是讓使用者儘可能簡單地使用一款輕鬆的應用,都會在早期吸引更多使用者。但輕盈簡單只是開始,如果使用者能在簡單的使用中,享受到好的體驗過程,使用者會更願意停留下來。
傾注情感。每條資訊都是一個***,鼓勵使用者用自己的話語說出、分享出自己的感受是最佳的狀態。如果無法做到更好,那麼在冷冰冰的機器語言中,預設擬寫好的資訊儘可能像一個真實的使用者一樣說話,會更容易打動使用者。
專業細分。大平臺橫向擴充套件的使用者關係鏈,會讓使用者的好友越來越多,無數細分的機會與功能就留給了創業者。正如在一個社交網路的平地上,可以起出無數壯觀的高樓***垂直應用***一樣。不管是對圖片、音訊、視訊這樣的內容,還是購物、旅遊、社交這樣的服務的再解讀與創新,都能夠誕生許多精彩的細分應用。
以終為始。社交網路上呈現出的是碎片的資訊、碎片化的使用者來源,但每個使用者點選過來時,所見都是一個個性化的頁面,沒有首頁,又每個頁面都是首頁。這將是吸引、轉化使用者的常態。在這一點上,騰訊微博2013新版上線後,非常注重單條微博檢視後的體驗,方便使用者點選檢視更多類似的微博資訊。美麗說、蘑菇街網站的最終頁,也都是單條資訊瀏覽完後附帶著新的廣場內容,方便使用者繼續瀏覽。
社交網路如何盈利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華爾街可謂好景不長。自Facebook五月中旬股票首發之日起,股價已經下滑了58%,市值縮水至408億美元。上週股價更是破發至每股20美元,並且不允許公司初始投資者在行權鎖定日到期之前出售股份。手機遊戲開發商Zynga自新股首發之日後股價也是狂跌,公司市值嚴重縮水 81%,主要原因是其商業模式出現了問題。Groupon的股票也是因市場質疑公司的贏利能力而苦苦掙扎,股價猛跌85%,市值縮水至31億美元。
公司執行長安德魯-梅森***Andrew Mason***也許因為當初拒絕了谷歌60億美元收購要約而在後悔不迭。似乎所有投資者均對社交網路持否定態度。而且,全體投資者還會一窩蜂似地採取行動,而且往往是良莠不分。例如:關於某公司的一則壞訊息就能讓同行競爭對手的股價暴跌,這種風氣同樣也使社交網路很受傷。雖然投資者可能會將Facebook、Zynga、Groupon及其同類網站混為一談,但事實上,這些公司相互之間是有差異的。它們都具備社交網路的特徵,但只有Facebook是純粹的社交網路,該網路擁有近10億使用者,對其自身而言,它就是一個獨特的企業實體。因此專家建議,在只以Facebook為例來總結社交網路面臨的困境時,應當採取審慎態度。
什麼是社交網路?從最基本的意義來說,社交網路就是願意通過數字化資訊彼此聯絡交往的個人群體。Facebook使用者想要了解他們的好友、親人和熟人在做什麼。該公司的主要宗旨,正如扎克伯格通常所說的,就是“讓世界更加開放,更加緊密相連。”
但是其它幾家公司的營業模式各不相同。Zynga是一家使用社交網路來連線玩家的遊戲開發商,公司主旨是遊戲而非社交,雖然通過遊戲可能會產生社交行為。Groupon則使用群體力量來獲得打折商品。然而,人們加入Groupon的目的是為了購買商品和服務,而不是為了社交。Twitter的模式與Facebook比較相似,但是其使用者行為使其成為了一個準社交網路。LinkedIn會員則使用這個平臺進行專業的社交活動與網路互動。當很多社交公司嘗試用各種方法利用投資者的資金來賺錢時,他們並沒有成功地替投資者賺到錢,因而投資者可能會嚴厲苛責這些公司,專家指出,華爾街確實對不確定因素很反感。然而,股市下挫可能只不過是一種短期效應,畢竟社交網路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其商業模式仍有待進一步細化。
“顯然,Facebook及其它社交網路仍未理清思路,”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伊桑-莫里克***Ethan Mollick***說道,“從短期來看,形勢對他們不利。”Facebook模式一般來說,社交網路早期關注的焦點是如何通過免費服務來迅速建立一個使用者平臺。然而,一旦這些網路公司越來越受歡迎,他們為使用者提供服務所需的成本也會迅速增加。隨後,這些公司將面臨這樣的困境,他們必須想辦法從眾多的使用者身上賺錢,同時還不至於讓使用者因太多廣告而遠離網站,要麼就突然對使用者收取各種基本服務費。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需要公司作出巧妙的平衡。“對於各大社交網路而言,這是一把雙刃劍,”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許大衛***David Hsu***指出,“消費者習慣於某種收費模式後就很難改變。”許表示,社交網路從一開始起就應當想好贏利途徑,以便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轉型。
“從一開始就要想好怎樣賺錢,這點很重要,”他補充道,並且以《紐約時報》與《華爾街日報》為例指出,一旦讀者習慣於某種模式,公司想要改變商業策略可謂相當之難。當《紐約時報》決定對過去免費的線上內容開始收費時,其使用者發出了強烈抗議,他說道。然而,《華爾街日報》從未遇到過類似的使用者反彈,因為讀者已經養成了付費瀏覽網頁的習慣。Facebook也在試圖改變其商業模式。目前,該公司幾乎所有收入都來自廣告。這種模式能夠一直持續下去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以訂閱的方式進行補充也是個好主意,”沃頓商學院營銷學教授皮納-伊爾迪裡姆***Pinar Yildirim***說道。
無論社交網路是否要實施某種付費訂閱計劃,它肯定一直忙於增加多種收入來源。2009年,大約98%的收入均來源於廣告。 2010年,這一資料下降至95%;2011年的降幅更為明顯,跌至85%。去年,根據Facebook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申請上市登記表,使用者在Facebook上用於購買數碼產品或虛擬商品的費用加上其它服務費,為Facebook帶來了餘下15%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