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運動常識大全

  沒有規則的運動會造成身體的損傷,是非常可怕的。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體育運動常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體育運動常識

  整理運動的好處

  整理活動,是指在體育鍛煉後,所採用的一系列放鬆練習和運動後按摩等恢復手段,目的是消除疲勞,恢復體能,提高鍛鍊效果。

  整理活動可以使緊張的肌肉得到放鬆。在運動中,肌肉毛細血管大量開放,肌肉高度緊張。如果激烈運動後立即靜止不動,肌肉內淤積的血液就不能及時流回心臟,肌肉僵硬,疲勞不易消除。相反,運動後做一些整理活動,使運動慢慢緩和下來,或通過按摩擠壓肌肉和穴位,就可以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鬆和休息。

  運動後營養的補充與恢復

  運動員經常是每天都要訓練,接近比賽時甚至一天訓練兩次,參加比賽也經常需要一天連續出賽兩三次,包括預賽、準決賽、和決賽,例如田徑和游泳,或是在短短數天中每天連續出賽,例如籃球,這時運動後的營養補充就變得非常重要,對於下次練習的成效或是比賽的結果有絕對的影響。對運動員而言,運動後的恢復不應該是順其自然,而應該是主動積極的補充運動所消耗的能量和營養,為緊接而來的比賽或訓練做好準備。

  運動後的營養補充著重於三方面:

  1.補充因流汗而損失的水份和電解質

  2.補充運動中消耗的肝醣***glycogen***

  3.修復受傷的肌肉和組織

  電解質的補充

  汗液中主要的電解質是鈉和氯離子,還有少量的鉀和鈣。除了非常長時間的運動,例如鐵人三項,或是在酷熱的天氣下連續劇烈運動數小時以上,大部分的運動員只會流失體內非常小部份的電解質,體內儲存的電解質會自動的釋放到血液中,維持電解質的恆定。因此在運動後不需要特別補充電解質。對於前述的例外情形,可以在運動後以稀釋的鹽水,或是運動飲料補充水份和電解質。

  常見運動損傷及應急處理方式

  運動損傷多見於年輕人群,他們熱愛運動,積極參與各項體育活動,但常常因缺乏一定的運動訓練衛生知識和出現運動損傷後的應急措施,而對傷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嚴重者甚至導致終身遺憾。

  一、 擦傷 --- 即面板的表皮擦傷。如擦傷部位較淺,只需塗紅藥水即可;如擦傷創面較髒或有滲血時,應用生理鹽水清創後再塗上紅藥水或紫藥水。

  二、 肌肉拉傷 --- 指肌纖維撕裂而致的損傷。主要由於運動過度或熱身不足造成,可根據疼痛程度知道受傷的輕重,一旦出現痛感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在痛點敷上冰塊或冷毛巾,保持30分鐘,以使小血管收縮,減少區域性充血、水腫。切忌搓揉及熱敷。

  三、 挫傷 --- 由於身體區域性受到鈍器打擊而引起的組織損傷。輕度損傷不需特殊處理,經冷敷處理24小時後可用活血化瘀叮劑,區域性可用傷溼止痛膏貼上,在傷後第一天予以冷敷,第二天熱敷。約一週後可吸收消失。較重的挫傷可用雲南白藥加白酒調敷傷處幷包扎,隔日換藥一次,每日2-3次,加理療。

  四、 扭傷 --- 由於關節部位突然過猛扭轉,擰扭了附在關節外面的韌帶及肌腱所致。多發生在踝節、膝關節、腕關節及腰部,不同部位的扭傷,其治療方法也不同。

  1、 急性腰扭傷可讓患者仰臥在墊得較厚的木床上,腰下墊一個枕頭,先冷敷,後熱敷。

  2、 關節扭傷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扭傷時,將扭傷部位墊高,先冷敷2-3天后再熱敷。如扭傷部位腫脹、面板青紫和疼痛,可用陳醋半斤燉熱後用毛巾蘸敷傷處,每天2-3次,每次10分鐘。

  五、 脫臼 --- 即關節脫位。一旦發生脫臼,應囑病人保持安靜、不要活動,更不可揉搓脫臼部位。如脫臼部位在肩部,可把患者肘部彎成直角,再用三角巾把前臂和肘部托起,掛在頸上,再用一條寬頻纏過腦部,在對側腦作結。如脫臼部位在髖部,則應立即讓病人躺在軟臥上送往醫院。

  六、 骨折 --- 常見骨折分為兩種,一種是面板不破,沒有傷口,斷骨不與外界相通,稱為閉合性骨折;另一種是骨頭的尖端穿過面板,有傷口與外界相通,稱為開放性骨折。對開放性骨折,不可用手回納,以免引起骨髓炎,應用消毒紗布對傷口作初步包紮、止血後,再用平木板固定送醫院處理。骨折後肢體不穩定,容易移動,會加重損傷和劇烈疼痛,可找木板、塑料板等將肢體骨折部位的上下兩個關節固定起來。如一時找不到外固定的材料,骨折在上肢者,可屈曲肘關節固定於軀幹上;骨折在下肢者,可伸直腿足,固定於對側的肢體上。懷疑脊柱有骨折者,需早臥在門板或擔架上,軀幹四周用衣服、被單等墊好,不致移動,不能抬傷者頭部,這樣會引起傷者脊髓損傷或發生截癱。昏迷者應俯臥,頭轉向一側,以免嘔吐時將嘔吐物吸入肺內。懷疑頸椎骨折時,需在頭頸兩側置一枕頭或扶持患者頭頸部,不使其在運輸途中發生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