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隨筆

  綜合實踐活動課可以讓抽象的理論變得具體可感。那老師平時如何教學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小學綜合實踐課教學隨筆

  小學綜合實踐課與社會生活相聯絡,既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產物。要傳遞和交流人類經驗,就必須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絡起來。小學綜合實踐課堂教學"迴歸生活和社會”,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所擁有的經驗儘量豐富,在"現代”中不知不覺滲入"未來”,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教育灌輸。

  小學綜合實踐課"迴歸生活和社會”是堅持學生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並學以致用;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絡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讓小學綜合實踐課迴歸生活和社會,才會有知行和諧統一的可能,才會使小學綜合實踐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那麼,如何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迴歸生活和社會呢?

  首先,要選取貼近生活的課題,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小學綜合實踐課強調有意義的學習,注重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掌握與情感教育相結合,陶冶情操,培養興趣。因此,學生的學習內容主要來源於兒童生活實踐經驗,以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選取學習課題,建立與生活目的的聯絡,使學生產生情趣,這是維繫學習的原動力。因此,選取學習課題時,就應當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統一搭起一座橋樑,使它們得以溝通。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走進春天》時,可以讓學生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變化,春的氣息,這毫無疑問比課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說服力。

  其次,要注重生活時空的多元,實現學生樂學的需要。

  小學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於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路,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動的組織形式要根據時空的特點,或班級,或小隊,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過各種生活體驗活動,滿足學生的天性,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快樂和愉悅的同時獲得發展。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斷更新的通訊家族》時,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鍊和提高調查、探究及蒐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瞭解到了通訊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絡。

  最後,要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實施學生生活中的教學。

  早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論,大力倡導生活教學。他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要使學生"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由此他認為生活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應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從中可以看出他極其重視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實踐和創造,注重教育向生活的迴歸。因此,理論聯絡實際是小學綜合實踐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資訊的社會裡,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目標的有效達成。

  由此可見,小學綜合實踐課先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學校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準時機,然後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滲透,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教育,從而促進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統一,生活與發展的統一。

  總之,小學綜合實踐課"迴歸生活和社會”是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與社會聯絡,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唯此,才能使小學綜合實踐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綜合實踐論文 怎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有怎麼樣的教育,就有怎麼樣的後代,有怎麼樣的後代,就有怎麼樣的未來。為此,重視教育,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地變革、完善教育,也就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對於教育,人們往往習慣於從對人積極的教化、培養、完善、提升、發展等角度去正面認識,但使人困惑、失望,乃至痛心的是,教育卻常常走上了它的反面。誠然,導致教育“事與願違”的原因很多,從教育自身感性的層面看,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們的學校太像學校,我們的課堂太像課堂,我們的老師太像教師,我們的學生太像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想象力、主體性、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必然會受到抑制。當然,導致以上現象的出現自有眾多的內、外在原因,但課程的設定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長期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幾乎是學科課程的一統天下,課程結構嚴重失衡,在學科課程實施中普遍存在著機械的、授受式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結構決定功能”,教學方式的變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課程的性質特點。為此,課程結構的調整就自然成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綜合實踐活動,為沉悶的教改帶來活力,讓老師們走進了新鮮豐富的教育時空,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開放自主的痛快。憑著熱情,帶著衝勁,我們看見綜合實踐活動課一片繁華,一陣熱鬧,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學校、許多老師都是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留下高興了半截的學生。究其原因就是,一片大好形勢下,大家急不可耐地一頭扎進去,缺少籌劃,準備不足,結果造成了方向的迷失,過程的困擾,終點的遲歸。

  篇2:小學綜合實踐教學隨筆

  消防安全關係到我們每一個家庭的幸福生活,消防知識應該從小培養,因此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上開設了關於消防的一課,上完這課之後,我對本節活動課活動有如下反思:

  一、 優點:

  1、 教學過程按照綜合實踐活動的第一階段準備課完成,思路清晰,各環節安排緊湊。

  2、 針對學生討論環節,本節課提出的要求更明確了,讓學生知道從哪方面入手,提哪方面的問題。結果學生提的問題完全貼近本節課的設計意圖。

  二、 缺點:

  1、 主題的選擇應更貼近綜合實踐活動的要求,如“針對自家小區的安全調查”或“關於自家小區消防安全的建議”。

  2、 課堂教學板書應該書寫及時,字跡規範工整,美觀大方,而我的板書在書寫上還需改進。

  3、 在讓學生討論提問題的環節中,我提出要遵循“六有”原則。“原則”兩字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起點很高,應變換一下,換成孩子易懂的語言,如可這樣說:“剛才老師講了有關消防的小知識,現在請同學們前後桌四人組成一組,每小組提出一個你想了解的有關消防方面的問題,你提出的問題要值得我們去研究,你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它在今後的生活中能用得上,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大家的努力可以找到問題答案。”這樣沒有直接提出“六有”原則,但也達到了目的。

  4、 教學資源需整合。新課匯入時需要有關於火的兩幅圖片,我是手繪的,如果用計算機列印火的圖片或做成課件,上課時播放著火的動畫,將綜合實踐活動和資訊科技整合效果會更好。

  5、 在課堂上我應少講授,儘量讓學生通過討論,實踐練習等方法找到答案,如在最後一個環節“研究活動申請表”的填寫時,全部由我告訴同學各部分該怎樣填,如果教師用啟發的語言來引導學生填表,各部分由學生完成,這樣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紮實掌握各部分的填寫要求,一舉多得。

  總之我的這堂課有優點,有不足,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總結,整改不足,讓學生真正懂得,預防為主,消防為輔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