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女兒的信教學反思
我認為初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前不久,我參加了縣優秀課的評比活動。翻開九年級語文教材選課時,我第一眼就看好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之所以選這篇文章,理由主要有兩個: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學生能夠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增加語言積累,學會寫作方法:二、能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陶冶學生情操,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話題”進入中學語文教材,實則上就是為當前的教育補充進“情感與人文”的元素。本文就是如此,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審視愛情,審視身邊的早戀行為。
我深刻意識到本節課首先是一節語文課,要結合文字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卻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課。所以,在教學中,我既注意學生的聽、說、讀、寫;注意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說理寫作方法;注意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又注意採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與文字及文字的作者進行精神上的溝通,將愛情觀和人生觀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正如我們的家長在孩子提問這個問題時不開明的表現一樣,學生們在眾目睽睽之下,也不敢敞開心胸,暢所欲言。這一點,是我在上課之前就有心理準備的,學生的發言不夠踴躍也是我預料之中的事,誰能要求剛剛進入青春的孩子們在幾十雙眼睛的注視下,不臉紅、不害羞地大談特談愛情呢?雖然如此,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卻真的很有收穫:他們能自己思考、合作探究得出答案;他們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念參考書;他們的學習習慣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他們掌握了講述抽象道理的方法;他們還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並能夠用本節課所學審視身邊的愛情……他們真的收穫了很多,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能夠讓學生在一節課中有這麼多收穫,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真的很欣慰。
範文二
教完這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給女兒寫的信,忍不住有許多想說的話。
一、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師生一起暢談愛情這個話題。
中學生的早戀似乎是個敏感的話題,家長老師們總是談之色變,對於孩子或是學生們更是堅決壓制。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暢談這個話題了,因為這是課文呀!我們要學習它,分析它,就要結合我們的生活,說出我們的心裡話,再也不會有什麼顧忌,不必有什麼遮掩和躲閃,我們可以在陽光下,在課堂上,在老師面前,臉不紅心不跳的大說特說了。
二、釋放的快樂和輕鬆。
學習這一課,我的第一個問題是:說說你所知道的愛情名言。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課堂也異常的活躍: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身無綵鳳又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學生張口就來,其敏捷的程度,讓我始料不及,其一吐為快的輕鬆,讓我暗自慶幸:這個問題問得真是及時啊!在以往,這些個詩句,他們總是“欲說還羞”,但今天卻是自信從容,更少不了幾分表達的輕鬆和愉悅。
三、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著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裡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四、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踴躍,甚至連最不愛說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為,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五、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說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說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著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
範文三
這篇課文的童話故事中蘊含大量含義深刻的語句,值得反覆推敲。
我認為初三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應該儘量讓他們在課堂上不受約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學生自己找尋到的關鍵語句才真正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問題,為此我要求學生以“令我感觸最深的語句是……因為……”這樣的格式自主圈劃關鍵語句進行“賞析”,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我也允許學生選擇“質疑”方式,同時又為學生們搭建合作學習的平臺,在小範圍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全班交流打下基礎。在全班交流時,同學們暢所欲言。
班裡的鄭蘭蘭同學找尋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這個重要的句子並且採用“比較閱讀”方式,在文中找到了與之形成對比關係的語句“一個人不能擅自創造連他自己也沒有見過的東西”,在同學們的相互補充中充分感受到愛情的偉大力量迫使上帝放棄了對人類的控制,因為有了愛情人類才主宰自己的命運和生活;又如黃江榮同學質疑:為什麼既然童話故事說的是愛情為什麼描寫上帝三次人間看到景象?同學們通過討論得知,上帝描繪的是人類的溫馨、美好、快樂的生活場面,而這一切都是愛情造就的,所以自以為萬能上帝那麼惱怒,進一步展現了愛情的美好和強大;呂昌玲同學質疑:為什麼上帝第三次來到人間後沉思著離開?……學生的這些問題的提出證明了,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才是真正充滿活力的。
本節課的不足是:我仍感覺“品讀賞析”環節中,雖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於導向不清,在一位學生質疑之後致使原先準備“賞析”的同學沒能及時做好賞析,就又是下個同學的質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