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優秀的方法指導

  每個原生家庭的教育,是對孩子未來影響最深的教育,這也是為什麼家庭教育如此重要的原因。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快來看看吧。

  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絕大多數的家長由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絡,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象,這種狀況怎麼解決呢?我認為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採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於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 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願望比爭取成功的願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願降低努力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長不要一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一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二、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慾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十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慾因此進一步被激發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明家。可見成功源於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於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一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餘地。如:孩子問某字怎麼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麼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檢視,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一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與子女一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瞭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恆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教育孩子的10個小竅門

  一、讓孩子充當一次“小大人”

  父母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漠不關心,缺少責任感,他們不知道,孩子的責任感是要從小培養的,如果你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副風雨無懼的樣子,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需要他們關心照顧的。因此,父母們不妨偶爾扮一次弱,向孩子求助,你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因此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而你也可以從孩子的幫助中獲得很多東西。

  二、讓孩子由自卑變自信。

  美國加州大家哲學博士詹姆斯.多伯林提出了“補強法則”。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滿意的結果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當孩子受到認可時,他***她***的自信就會被激發出來,不斷重複令人滿意的行為,直至擺脫自卑,成為自信上進的好孩子。

  三、幫孩子跨過厭學的泥潭。

  幾乎每個孩子都多多少少有些厭學情緒,這是可以理解但卻不能放任自流的,因為這種情緒會阻礙孩子學習的熱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然而強制孩子學習也不是好辦法,這隻會加深孩子的反感,聰明的做法是誘導孩子學習的興趣,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學習。

  四、讓孩子有一點自控能力。

  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然而這樣的生活卻讓孩子養成了任性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將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巨大隱患。專家建議孩子任性時不妨試試冷處理,這會使孩子因得不到注意而自動收斂脾氣。

  五、給孩子一個體驗失敗的機會。

  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說:“順境當然可以出人才,但逆境也可以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也就是說為了增強孩子的耐挫力,父母們不妨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適度的挫折情意,這種挫折教育對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有好處。

  六、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什麼都為孩子做好,家長應當試著放開手,讓孩子自主地去做,第一次也許做不好,但以後就會做得又快又好。千萬不要做包辦父母,放開手為孩子創造做事的機會和平臺,孩子才能有自立能力,父母們也會少些麻煩。

  七、讓孩子在“淘氣”中開發潛能

  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淘氣”是“破壞狂”,其實這類孩子往往很聰明,求知慾、好奇心都比較強,意志力也比一般孩子來得堅定。因此,聰明的家長要試著“縱容”孩子的淘氣和“破壞”行為,並藉機挖掘潛能,培養興趣,說不定你的孩子就是另一個“愛迪生”。

  八、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

  教育孩子就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好要給予獎勵,但孩子做錯事時一定不要姑息,哪怕只是小錯也要進行適度的處罰,這樣孩子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及時改正,免得在錯誤裡越陷越深。

  九、給自負的孩子“潑冷水”。

  自負是指自我評價過高,目中無人,這種心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因此一旦發現孩子自負的苗頭,父母就應當運用“製冷”的手段,適時地給孩子潑點冷水,讓孩子學會理性地評價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

  十、讓孩子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也許不夠聰明,也許有很多缺點,可是作為父母,你絕對不能對孩子存有偏見,羞辱或嫌棄自己的孩子。對孩子一定要包容,要有信心,你就會得到一個怎樣的孩子。

  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父母的價值觀以最佳方式傳遞給孩子

  首先我想以一個故事開始,故事的名字叫《分蘋果》,大意是: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其中有兩封回信,一封來自一位著名成功人士,另一封來自監獄服刑犯人。他們談到了同一件事:小時侯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成功人士小時侯,媽媽告訴他想得到最大的蘋果就去整理草坪,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標;而罪犯小時侯,從母親那裡得到的啟示是:真實地表達拿大蘋果的意願會受到批評,而違心地說自己願意拿小蘋果的時候,反而能得到大的蘋果,從此他學會了掩飾自己真實的想法,最終學會了欺騙。

  由上面的故事我們可以想到我們成人的價值觀用什麼方式、途徑傳遞給孩子合適是最重要的,例如:孩子們都非常的喜歡聽故事,常常纏著家長講。我們何不順應孩子,每天給孩子有目的地講一兩個故事呢?故事講完了,別忘了給孩子提幾個問題,把道德知識、好的行為習慣規範融進故事,這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父母的“身教”與“言教”

  如何正確的進行“身教”與“言教”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幼兒道德品值得形成,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思想、行為、生活習慣無不對孩子產生影響。例如: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雖然現在是大班,但是在班內還存在許多遲到和曠課的現象,有的家長也許對此不以為然,。

  有的孩子一直堅持著按時上幼兒園,父母忙碌著上班,有一天父母休班了,早上實在是想多休息一會,剛開始孩子還堅持上幼兒園,怕遲到,經過家長勸孩子說些遲到一次沒關係之類的話,孩子就會以為幼兒園遲到沒有關係,但是你能否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想一想,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上學可以遲到,有的家長會這樣說:上小學後,我們就不遲到了。你想這可能嗎,一個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的,何況孩子已經覺得上學可以遲到,沒有關係。再說,經常遲到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對什麼事也不在乎的態度。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的生活有規律。

  ***三***父母的教育應獎懲分明

  表揚鼓勵是家庭德育的重要方法,應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防止孩子貪圖物質的滿足和享受,促使孩子在思想行為上不斷進步;給予物質獎賞不要事先許諾。事先許諾多了,會使孩子討價還價,養成斤斤計較的庸俗習氣,以至完全失去物質獎賞的積極意義。***許諾多了,家長遵守還可以,但是家長由於工作忙活是其他原因,沒有遵守諾言,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對您產生不信任感***

  在批評懲罰孩子時,頭腦一定要冷靜,批評懲罰必須公正合理,不能在不明事實真相的情況下,魯莽行事,任意批評懲罰孩子,還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最好不要當著外人的面,一面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這一點我們家長要特別注意。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越大越難教了,不聽話了,在這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定的選擇權,讓孩子覺得凡事都有商量的餘地,對孩子就避免用***教訓、帶、命令、要***等字眼,而是改用***鼓勵、支援、提醒和討論***等字詞,更要互相尊重。

  ***四***正確對待早期教育

  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學一些東西,片面的理解早期教育,傳統的識幾個字,算幾道題,背幾首詩,導致與早期教育在本質上的相悖:一方面,給孩子造成太大壓力,另一方面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導致厭學的同時,更在器官神經發育上造成弊端。

  專家認為: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堅韌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才是幼兒教育要完成的任務。實際上,幼兒期的孩子正處在遊戲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應遊戲為主,在遊戲中發展孩子的感官,激發孩子的心智,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研究還表明:不玩的孩子不聰明。試想如果讓一個小孩子老老實實坐上一天,對他來說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時也是很困難的。因此,要想使孩子頭腦更聰明,就不要束縛孩子,而應該帶他多走進大自然,多跑出去活動活動。實踐證明,愛運動的孩子,那些從小被家長放手慣了的孩子倒是不容易磕著、碰著,因為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靈活性強,個性活潑開朗,智力發展空間大;反之,保護過度的孩子則動作不靈活,自控力差,個性內向,容易孤僻、膽小,相對成功的空間也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