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範文
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你們你們知道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要怎麼寫嗎?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僅供參考。
1:
課顆成員:樂有良 賀德才 樊華錄 蘇和平 陳 娟 陳炳銀 胡青松 徐 濤
何忠寶 王相和 黃妮娜 陳 豔 胡傳兵 楊仕芳 賀茂功
課題組長:賀德才
研究時間: 2015.12 ―― 2015.12
提 要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3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4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6
五、研究過程與成果…… 7
***一***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三大實踐活動…… 7
1 、開展語文活動:在實踐中學習……7
2 、開展創新閱讀:在創造中學習……8
3 、開展專題研究:在反思中學習……11
***二***教師研究性教學的探索:課題教學法……12
六、問題與建議……16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資訊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 教育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著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 ”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之適應的是個別式學習;工業社會是大工業生產,與之適應的是集體接受式學習;資訊時代最大特點是資訊的複雜繁多,對資訊快速而準確的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與之適應的應該是高效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在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和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在提高國民語文水平、普及國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由於各方面原因而在流變的過程中泥沙俱下,該吸收的被吸收了,該揚棄的卻沒有揚棄,在步入知識經濟資訊時代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諧音符。
綜合考察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主要還有著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傳統封建語文教育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飄浮著“專制主義”的陰影。具體表現為教師角色的“唯我獨尊”,無視學習主體個性生命的存在,教學方法的“一言堂”“填鴨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只能唯師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識是尊;只能被動接受,全盤接受,不願也不敢個性思考個性表達,這些傾向從部分中學生不敢交際、羞於表達、畏懼與老師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見端倪。這些情形的出現與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家庭教育背景有關;追蹤溯源,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時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領域的對映。
二是受蘇聯語文教育模式影響,中學語文課堂還流行著機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體表現為無視文字的個性化特色,一律機械的“字詞句語修邏,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還表現為隨意貼上時代標籤、階級標籤,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來屬於藝術範疇的文學文字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使索然無味。有個性的學生曾這樣說:“老師沒講時,我讀了非常感動。***
三是受“語言學”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流行著“偽科學”的語言分析。老師過於放大語文的交際工具作用,忽略藝術作品之中浸潤的作者獨特的生命情感,無視語文的人文內涵,把動態的情感文字看作靜態的語言學材料,一味進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在這種語文教學思想中,學生接受了無數次的所謂科學的語言分析之後,不僅語言水平沒有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增強,反而對語文永遠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課堂變成“你說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語文教育滿目瘡痍,步履維艱,永遠的高投資低迴報,高投入低產出,永遠的“少慢差費”,永遠的“學與不學一個樣”。
這些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當代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現代資訊社會所需要的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終於引發了 1997 年文化界關於現代語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討論。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立即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出臺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也明確提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科實踐的需要。 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正式實施起來,各學科也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就其性質來說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高中語文自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肥沃土壤。 相對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現今的中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雖然研究性學習都在各領域各學科大力推行與實踐,語文學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然而卻是少有真正語文味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體表現為: 語文專題式研究活動的多,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少;課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內課內研究的少;研究性學習方法及理論研究的多,實踐操作研究的少。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點,使語文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綜合實踐課,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特色,改變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殼,影響了學生繼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回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高中語文要有高中語文的特色,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當然要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個性,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及研究內容
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定義,很多專家和一線教師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以及理論研究,給“語文研究性學習”下了不少各具特色的定義,而國家《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定簡潔具體、便於操作,“ 研究性學習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這裡就明確了 研究性學習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使學生“ 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有著建立在國家《指南》對“ 研究性學習”的界定基礎之上又與高中語文學科緊密結合的產物 本身固有的特定內涵 。
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語文學習,而不應該是綜合實踐課。因此,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終歸還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它的目標就應該是具體的高中語文,主陣地就是高中語文課堂,當然也不排斥一定的社群語文活動,以及與其它學科的互相滲透與綜合。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學習,但有研究性質。這種研究性質怎麼體現呢?那就是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語文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必然是實踐性的主動性的學習活動。研究,必然會發現新的問題,並繼而產生新的見解,因此,研究性學習又必然是一種創造性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科學研究,而是獲取知識、培養品德、形成能力,總之是學習,因此,仍然需要老師的指導,要在一定科學思想指導下科學的思考並實施。
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高中語文課程學習為目標,以語文課堂為主陣地,創造性地從高中語文學習內容中自主選擇、確定相關主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閱讀與表達,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語文學習活動。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範圍是很寬泛的,但凡高中語文學習的聽、讀、講、寫所有領域都是其研究學習的物件。
我們的課題遵循“問題就是課題,發展就是成果”思想,堅持“三個結合”原則,即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語文學習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語文課堂相結合,把語文研究性學習與高中生知識的獲得、能力、情感、人格的形成相結合。課題目標定位為高中語文課堂學習實踐,旨在研究怎樣使高中生在語文聽說讀寫之中獲得主動發展、創造性發展,研究高中語文教師怎樣進行語文研究性教學,使師生都獲得高效發展,而不是進行關於研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爭鳴與建構。
具體說來,我們的研究內容定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有效學習”。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積極學習動機,養成主動學習品質,扭轉長期以來的語文課堂被動接受式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聽語文”為“學語文”,變傳統的“理論語文”為“實踐語文”,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和語文學習效率。
2.開展語文“創新閱讀”活動,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素養,促進語文學科的“高效學習”。通過個性閱讀、創造性閱讀的探索與指導,啟用學生潛在的創造慾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學習的素養。
3.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培養教師“研究性教學”素養,積極構建高中語文“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通過教學目標雙向細目化專題式研究性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培養師生的研究素養,形成特色語文課堂,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我們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建立在現當代中外人文研究、教育研究理論新成果之上,在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精神指導下,並創造性接受現階段語文研究性學習研究的新成果。
1.建構主義理論。皮亞傑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建構主義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使用教材;教師只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強調學生是認知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要在學習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利用各種資訊資源來支援“學”,教材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物件,媒體成為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的認知工具。
2.接受美學理論。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只是一種圖式化結構,它永遠不可能通過有限的語句把客體物件無限豐富的性質毫無遺漏地表現出來,總會留下許多“未定點”,認為文字解讀具有多元性。文學作品“未定點”的不確定性使作品具有了開放性,這些“未定點”有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予以填充和具體化。當代哲學解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說:“對一個文字或藝術品真正意義的發現是沒有止境的,這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過程,不僅新的誤解被不斷克服,而使真義得以從遮蔽它的那些事件中敞亮,而且新的理解也不斷湧現,並揭示出全新的意義。”也就是說,對文字意義的解讀是一個無限增值的過程,文字意義的可能性是無限的。姚斯說:“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係中,後者並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的作出反應的環節,它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接受美學認為文字解讀的多元性也是由解讀主體的異質性所決定的。個體在思想、閱歷等各方面都是異質的,在解讀文字的過程中,作者、文字、讀者形成了一個三極的格局,那麼,任何解讀都只是審美主體從個人獨特的視角去理解詮釋。總之,文字的開放性和解讀主體的異質性共同增加了文字解讀多元性的可能。同一文字,不同的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期待視野下對其進行不同的體驗、解讀與研究。
3.創新教育理論。創新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再次發現的探索能力、重組知識的綜合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創新教育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創新教育在我國作為一種思潮是在199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公佈以後形成的。和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創新教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在知識傳授上,反對“填鴨式”,變消極被動的“滿堂灌”為積極的課堂討論;在學習內容上,反對只強調“專深”,主張通識教育;在教學目標上,反對片面追求“結論”,而注意開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氛圍上,反對強化“嚴格”,忽視“讚賞”,而力求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另外,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也正是創新教育思想的要求和體現。
4.比較閱讀理論。比較,是人類思維的基本方式,也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方法。根據心理學原理,彼此互相聯絡又互相區別的感知物件,同時或相繼出現,可以提高感知效果。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可引導學生把一個獨立的文字放到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絡的兩篇或幾篇文字集中起來,有比較、有分析地進行閱讀,開啟學生思路的閘門,連點成線,組線成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路,讓學生有所領悟,有所發現,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創新能力和遷移思維能力。
5.多元智力理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提出了嶄新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類至少有七種智慧,即語言智慧、數理—邏輯智慧、空間—知覺智慧、身體—運動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自我認知智慧。認為智力以組合的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是多種智慧的組合體,教育的功能就是揚長避短,促進個體獨有智慧的發展。“多元智力理論”的核心是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在語文領域之中就應該是承認閱讀與表達差異的合理性。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允許並提倡學習主體的在學習活動中的個性閱讀與個性表達。
6.近現代語文教學新理論。一是葉聖陶的“例子說”教材觀。葉聖陶曾說:“教材的性質同於樣品,熟悉了樣品,也就可以理解同類的貨色。”“選本的閱讀是舉一,推到其他東西的閱讀是反三。”人們將葉聖陶的教材觀歸結為“例子說”。既然教材文字是例子,那麼“例子”就不能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而只是“橋樑”。通過這個“橋樑”到達更廣闊的人文空間,“達到不需要教”才是語文教學的終極追求。二是當代的“大語文”教學觀。“大語文”教學觀主張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語文教學同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把教語文同教做人有機結合起來,把傳授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同發展智力和發展非智力素質有機結合起來,把讀寫聽說四方面的訓練結合起來,使學生接受全面、系統的訓練。
7.中學語文新課標。新課標是倡導語文教學中經典詩文創新閱讀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字意義”,“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類似表述還很多,很顯然,這些閱讀教學建議是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與歸宿點的,是倡導經典詩文閱讀走個性化多元解讀之路的。
四、研究方法與計劃
我們的課題創造性借鑑吸收現有的能夠拿來為我所用的各種科學研究方法。
1、文獻法。我們廣泛收集並充分利用國內現有的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成果,分析借鑑其優點,改進其不足,大膽拿來為我所用,結合我校實際創造性運用研究實踐之中。我們從課題開展伊始就創辦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導報”,開始前半年是每月兩期,後來改為每月一期,向課題組成員及時介紹推薦相關理論文章和課題組自己的科研成果,給課題組成員以理論、方法和實踐的指導與交流。
2、調查法。為了摸清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我們印發了相關調查問卷,由各子課題研究教師負責,在學生中進行資訊調查與反饋,從不同角度掌握學生學習習慣、方法以及對待學習方式轉變的態度,從此獲得大量而又真實的資料與資訊,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提供必要的資料參考。
3、觀察法。課題研究人員互相深入班級聽課,參與校內外課改活動,在聽課中瞭解、掌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通過觀察不同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而觀察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情況,記錄統計並分析所獲資訊;同時,由教師通過召開學習主題班會、學習交流活動來觀察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方式。
4、歸納法。為促進課題研究更有效進行,迅速提高課題組成員整體研究水平,我們組織實驗班學生和課題組成員教師及時進行教和學的經驗總結,形成教育教學論文和案例,並以自辦的“研究性學習導報”為交流平臺,及時發表交流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文章、開發的案例、研究成果和學生作品,以期互相學習借鑑,共同提高。兩年來,我們編印了22期導報,及時發給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交流。
本課題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具體分四步實施:
***一***課題醞釀確立階段***2015.10-2015.12***
①確立子課題目錄;
②各個教師的具體情況認定,成員申報子課題;
③總課題審定成員申報的子課題。
***二***課題研究準備階段***2015.12-2015.1***
①各子課題制定相關的研究細目,及課題組成員分工;
②調查瞭解實驗班學生對語文教學現狀的看法;
③瞭解教師前階段個體研究的情況,找準下階段研究的重點;
④印發、學習並研究相關理論文章,確立課題研究的理論支撐;
⑤瞭解教師教學中的困惑,以便有的放矢地開展研究。
***三***實驗階段***2015.1-2015.12***
①理清語文課程資源情況,找準開發和配置的突破口;
②開展子課題的實踐研究;
③廣泛開展讀寫專題研究,作好個案積累與分析,使有成型的成果出現;
④有目的地舉行圍繞課題研究為中心的公開課、研究課等教學實踐研究活動,重點抓好課前集體準備、課後評析反思等環節;
⑤及時寫好階段小結和研究論文,使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實踐的第一手材料及時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階段性專題性成果。
***四***總結結題階段***2015.12-2015.2***
①各子課題開設課題研究彙報課;
②召開課題研究評議會,撰寫子課題結題報告;
③課題組對各子課題進行評估驗收;
④申請結題,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學論文等一系列材料;
⑤集中各子課題研究材料,形成課題研究綜合成果;
⑥準備總課題結題報告,迎接市教科院專家組進行課題驗收。
2:
《紅樓夢》研究 課題題目: 《紅樓夢》人物語言的性格化特點分析 組長:程帥 班級: 二年三班 導師: 劉維國
課題組成員: 二年三班全體同學***附名單*** 簡要背景說明:
語文教材中的《林黛玉進賈府》勾起了同學們對名著《紅樓夢》的興趣。文學歸根結底 是語言。作品中人物繁多,有四百多號人,要把他們一一叫出名來,本就不輕易,更難區分 哪一府哪一院。但作者對主要人物的刻畫,卻都各具情態,各有性格,即使是共居一處的兄 弟姐妹,也各具形色,無不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文學的主要表現工具是語言。在《紅樓夢》 眾多的藝術成就中,語言方面的成就是很突出的,眾多不同個性的鮮活人物形象,全靠個性 化的語言一一創造出來。前人從各個角度對《紅樓夢》語言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成果早已 令人矚目。在此,我們想從人物對話、內心獨白、人物詩詞等五個方面,對《紅樓夢》人物 語言如何表現人物性格,進行一點粗淺的探討。
目標:希望在本次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讓同學們充分了解《紅樓夢》 ,體會曹雪芹驚人 的藝術才華、其現實主義藝術手法的高妙和傳神之筆的不同凡響。 基本內容:從人物對話、內心獨白、人物詩詞等五個方面,初步瞭解《紅樓夢》人物語 言的性格化特點。 《紅樓夢》中人物語言的字數在全書中佔了將近一半,這是這部小說在語 言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曹雪芹之所以創作了如此豐富的人物語言,這是有道理的。傳統小說 是講述故事的敘事文學,一部富有魅力的成功的作品需要講述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塑造 一些個性鮮明、典型的人物形象,設定一系列曲折動人的情節。故事的講述、形象的塑造、 情節的設定都是要用語言來完成的,語言分敘述者語言與人物語言兩種,因而人物語言對創 作成功的小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中,就非常高明地發揮了人物語言 的最大價值,這是以往的小說都沒有做到的。曹雪芹主要在五個方面運用人物語言來創造自 己作品獨特的魅力:
第一,用人物語言傳達作品所需的大量資訊;第二,用人物語言推動事 件與情節的發展;第三,用人物語言編織故事情節;第四,用人物語言代替作者敘事;第五, 用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運用人物語言敘述小說所講的故事中的人與事,避免作者專門敘 述這些資訊,在整部小說的結構佈局上發揮重要作用;讓不相關的人物來談論作品中主要的 人物,通過這些人的言論所提供的資訊間接地豐滿主要人物的形象;通過作品中人物的語言 提供給小說大量有趣的或有美感的資訊,以增強作品的引人入勝的魅力;通過人物語言的資訊傳遞作用在作品中傳達自己的思想以及各種理念;同時,人物語言還傳達出大量的反映現 實社會的背景。人物語言被用來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具體有好幾種運用方式,多種方式的 運用使小說情節自然流動。 用人物語言編織的故事情節細膩、 自然, 看不出明顯編織的痕跡, 能夠表現本色的現實生活,絲絲入扣地撥動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緒、思想、意念,勾出 精妙細微的人性內涵,從而真正堅實地牽動讀者的神經,撥動讀者的心絃。人物通過講述自 己曾經的行為,講述自己參與過或知情的事件來代替作者敘事,既能省作者安排敘述事件之 力,又能使作品看起來精練,同時又使作品在事件和情節上完整而豐富。人物語言表現說話 人的性格特色,從而塑造鮮明豐滿的形象。 課題的目的與意義:紅樓之旅不僅是同學們語文學習的一課,也將成為同學們生命經驗 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