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尹焞傳閱讀答案

  尹焞是著名理學家程頤的直傳弟子,尹焞淡泊仕途,但堅決反對與金人議和。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宋史尹焞傳》閱讀材料

  尹焞字彥明。少師事程頤,嘗應舉,發策有誅元祐諸臣①議,焞曰:“噫,尚可以幹祿乎哉!”不對而出,告頤曰:“焞不復應進士舉矣。”於是終身不就舉。

  靖康初,种師道薦焞德行可備勸講,召至京師,不欲留,賜號和靖處士。戶部尚書梅執禮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學窮根本,德備中和,近世招延之士無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處士以歸,使焞韜藏國器,不為時用,未副陛下側席求賢之意。望特加識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報。

  次年,金人陷洛,焞闔門被害,焞死復甦,門人舁置山谷中而免。紹興四年,止於涪。涪,頤讀《易》地也,闢三畏齋以居,邦人不識其面。侍讀範衝舉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辭。範衝奏給五百金為行資,遣漕臣奉詔至涪親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頤而後行。

  高宗渡江,趙鼎去位,張浚獨相,上章薦焞,謂其所學所養有大過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國門,復以疾辭。上曰:“焞可謂恬退矣。”詔以祕書郎兼說書,趣起之,焞始入見就職。未幾,稱疾在告,除權禮部侍郎兼侍講。

  時金人遣張通古、蕭哲來議和,焞上疏曰:“臣伏見本朝有遼、金之禍,亙古未聞,中國無人,致其猾亂。今又為此議,則人心日去。不識陛下未嘗深謀而熟慮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書秦檜言:“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髮左衽之憂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貪噬之性,不言可見。天下方將以此望於相公,覬有以革其已然,豈意為之已。甚乎。”疏及書皆不報,於是焞固辭新命。引年告老,轉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傳一百八十七》***

  【註釋】①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司馬光等保守派官員視為奸黨,稱為“元祐黨人”,加以打擊。程頤名列其中。

  《宋史尹焞傳》閱讀題目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髮左衽之憂/

  B.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髮左衽之憂/

  C.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髮左衽之憂/

  D.今北使在廷/天下憂憤/若和議一成/彼日益強/我日益怠/侵尋朘削/天下有被髮左衽之憂/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發策,指發出的策問。古代科舉考試把試題寫在策上,令應試者作答,稱為策問,內容常關涉國家大事。

  B.處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賞識、不被重用的官員,後來也泛指有才德而隱居不願做官的讀書人。

  C.布衣,即麻布製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著錦繡之服,多著布衣,因而常用“布衣”來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員交換官職,即退休。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於周代,漢朝以後形成固定制度。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尹焞敬待老師。他因不願詆譭老師程頤而放棄科舉考試;朝廷徵召他,他祭祀老師之後才上路。

  B.程頤德才兼備。戶部尚書梅執禮等人認為,在學問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攬的士人沒有能超過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舉薦和徵召,但屢次推辭,皇上認為他“恬退”而授予“處士”之號。

  D.尹焞反對議和。金人遣使議和,他上書朝廷並致信秦檜,直言陳述和議的危害,但都沒有得到回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使焞韜藏國器,不為時用,未副陛下側席求賢之意。***5分***

  ***2***不識陛下未嘗深謀而熟慮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5分***

  《宋史尹焞傳》閱讀答案

  10.D

  11.B***“有才能而不被賞識、不被重用的官員”錯誤。“處士”不指官員***

  12.C***皇上認為他“恬退”在授予“處士”後面***

  13.***10分***

  ***1***致使尹焞隱藏了治國才能,不能被當時朝廷任用,不符合陛下急切求賢的本意。***“韜藏”,隱藏;“國器”,治國才能;“為”,表被動;“副”,動詞,符合;“側席”,急切,指坐不安穩,形容求賢心切。每處1分***

  ***2***不知道是陛下未曾深入謀劃仔細考慮呢,還是朝中的大臣沒有把其中的利害告訴您呢?***“不識”,不知道;“嘗”,副詞,曾經;“抑”,連詞,或者、還是;“以”,介詞,把;“以”的賓語省略。每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