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初中語文說課稿

  說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研方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安塞腰鼓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讚美,由此特徵,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於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品味音樂西性的復疊,詠歎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體味作者對生活中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觸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後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鑑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通過學習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並通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此教學目標是根據本單元的內容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朗讀課文,學習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難點: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洩的生命力量,並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設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恆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物件,不只限於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定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並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合作討論對人生的看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教學方法

  基於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後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並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於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覆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覆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裡,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洩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通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在作者筆下,把形式與內容,客體與主體,真正地無間的統一了。多簡潔有力、脆生響亮的短句;也沒有冗長繁複的段落,一言兩語即自成起迄。大量地運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樣:既有句內的排比,更多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又能連段而下,交錯互出。不獨直接地描寫這腰鼓釋放的磅礴能量,也從人的感覺、人的聯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圍環境的迴響上,多方位地渲染著它的奇特效應。自始至終採用行進的、動態的描寫,不作靜止的形容,並使那人體的動作與腰鼓的聲響,在共時態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從藝術上組成一個表現著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體。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種快速躍動的節奏,熾熱灼人的氛圍,排山倒海般的氣勢,恰與作者所要歌之頌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輔相契。這些不通過細細品品味哪能感受理解?

  四、學法指導

  1、 指導學生從朗讀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相反更深的感悟,能更準確掌握朗讀的語速、停頓、重音,更能傳情達意。

  2、 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資訊,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

  五、教學過程

  1、 導語設計

  簡介安塞的位置,出示腰鼓圖片簡介。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下面請看……

  安塞:縣名。在陝西省北部、延河上游。縣人民政府駐真武洞鎮。***《辭海》1989縮印本,1126頁***

  腰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今之腰鼓,框用木製,長形,兩端小而腰較粗,雙面蒙皮,用於民間腰鼓舞,奏時用綢帶系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並伴有舞蹈動作,初盛行於陝北革命根據地,建國後流行全國。***《辭海》1989縮印本,1715頁***

  2、***播放3~4分鐘的腰鼓舞片段***

  提問:請同學來描繪一下剛才所看到的表演;你想到了什麼?

  剛才,大家從聲響、畫面感受到腰鼓的恢巨集氣勢和鏗鏘激越,下面讓我們展開想像的翅膀,從劉成章的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請班裡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來讀課文的一部分。

  3、剛才**同學讀得怎麼樣?下面我們播放課文的錄音聽聽。***播放課文錄音***

  4、我們比較下剛才兩種朗讀有什麼不同之處?哪一種好?好在哪裡?

  5、剛才的課文錄音中節奏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引出課文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後分三部分。

  ***第一段:從開頭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第二段:從“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從“當它冥然而止的時候”到完。***

  6、大家喜歡安塞腰鼓嗎?大家喜歡作者的描繪嗎?讓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部分,並說出理由。分組討論3分鐘,各小組代表發言。要求有感情地朗讀出那個部分,然後說出好在哪裡。

  主要內容有以下方面:

  寫表演前的情況?從背景寫:是一片高粱地、絲溜溜的南風。從人物寫:是藍騰騰的後生。從性格寫:是樸實的。從神情寫:是沉穩而安靜的。從腰鼓寫:是呆呆的、不曾響。為下文寫腰鼓表演蓄勢。

  舞姿特點?壯闊、豪放、火烈。先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寫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再用比喻從舞蹈的後生的舞姿寫,如強震起的石頭的狂舞。再用排比、連續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急促的鼓點像驟雨,飛揚的流蘇像旋風,蹦跳的腳步像亂蛙,閃射的瞳仁像火花,強健的風姿像鬥虎。運用比喻使描寫的物件更加形象生動具體。運用排比使文章的氣勢更加恢巨集、雄渾有力,用來描寫安塞腰鼓很適當。

  “這腰鼓”這一段用反義詞?空氣***冰冷一燥熱***,陽光***恬靜一飛濺***,世界***睏倦一亢奮***用反義詞對比強烈,寫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這句話理解?這裡寫出了陝北高原人們的性格特徵,是粗礦、豪邁、開放的。

  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層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

  先寫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落的搏擊著,使人感到震撼、燒灼、威逼。使人鮮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躍和強盛。使人感受到陝北農民的那種取之人的甚少,奉獻給人的甚多的精神。寫出作者心靈深處的感悟。

  “黃土高原啊”這一段:寫只有黃土高原這麼深厚的土層,才生養了這些元氣淋漓的後生,才能有這麼驚天動地的安塞腰鼓。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裡打不得這樣的腰鼓。”這裡用比喻說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調,打不得這樣氣勢澎湃的腰鼓。

  第二段的第四層總結上面的三層的意思。從力量、聲響、光影的變幻、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從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寫給人心靈的淨化。從後生們生命中噴發出來的力量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震撼。

  倒數第四段中的“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因為這幾個詞的排列按一定的順序。從小到大,從低到高,從中心到四周。

  “當它更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受,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的靜。其次,這裡用靜來反襯鬧,可收到更好的藝術效果。

  “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聲”。雞聲是天亮的標誌,是新的一天的開始,是希望的象徵。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會帶動生命的奔騰昇華,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正是希望所在。

  本文大量運用排比,有句內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排比。對錶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l***句內部的排比:“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2***句與匈之間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3***段與段之間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這些排比句使文章氣勢恢巨集,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能表達出強烈的思想感情。

  對於未說出的,教師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補充。

  7、一起朗讀課文,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8、問:你從文中感受到了什麼?

  小結

  這篇文章氣勢恢巨集,語氣連貫,節奏明快,語句磅礴,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表達出作者讚美了安塞腰鼓強健的舞姿、沉重的響聲、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強烈的思想感情讚美陝北高原人們粗礦、豪邁、開放的性格特徵。文章多處運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氣勢恢巨集,節奏明快,每個詞語都簡潔有力,每個句子都高昂激越,增強了文章感人力量。

  9、拓展訓練:描繪一個場面,比賽、集市、演出、勞動等等。

  :敬畏自然

  一、 說教材

  ***一***對課文的理解,

  該課文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標準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處於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並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思考,《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二***教學目標

  一是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要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確“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培養學生科學的理性精神與人文關懷。二是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要識記、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學習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重點:

  一是辨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看作者是如何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二是學習文章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的通俗易懂的寫作手法,

  ***四*** 教學難點在於:

  一是理解“敬畏自然”的內涵,二是理解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言。

  二、 說學法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考慮:首先要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設計第一點就是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並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教學設計的第二點在於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的思考,本課以散文形式論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可以考慮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可採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採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力求能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來使顯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三、 說學法

  當然,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到學生身上,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整體把握課文時可採用默讀法、圈點勾畫法,之後,可採用問答法,最後由學生髮言、總結。以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能有一點收穫、有一點提高、發展。

  四、 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想談一下本文的教學程式。要達到教學目標、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重在課文的整體感悟,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觀點,第二課時重在寫作技巧的探究與理解富有哲理性的語言。我想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程式設計:

  第一步:創設情景。

  以多媒體播放《人與自然》或《宇宙與人》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整體感知。

  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簡要寫出自己讀書感受與理解,同時投影出閱讀中需解決的思考題,並小聲播放音樂,以創設輕鬆的閱讀氣氛。

  第三步:小組討論。

  給予學生適當的自讀時間後,進行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學習,儘量解決閱讀中出現的問題及投影的思考題。

  第四步:互動探究。

  學生討論後,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可以學生回答、可以老師回答,同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得出“敬畏自然”這一觀點的。

  第五步:張揚個性。

  請學生髮言說明對作者觀點的理解及意見,究竟同不同意,同意你將怎麼辦,不同的又如何辦,只要學生談來有理有據,都應給予肯定。

  :蘇州園林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

  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

  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通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影***、投影儀等,儘量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會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

  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

  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通過此問激發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

  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

  後的5-7分鐘,是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

  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

  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

  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影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學生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