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三年級數學的方法有哪些

  隨著義務教育教材適當地降低了對數學知識體系嚴密性的要求,拉開了知識結構之間的“距離”,並以“結構化”與“問題化”互補的教材體系呈現出來。因此對很多還未完全進入學習狀態的小朋友有了更大的學習空間了,當然啦,學習不單單只是家長和老師們的義務,更需要孩子本身的習慣,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點讓孩子們更加自覺學習的幾點方法!

  

  1.良好的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習慣。只有熟練成了習慣,好的態度和方法才能隨時隨地表現……一輩子受用不盡。葉老的話闡明瞭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關係:良好的學習習慣既是學生形成學習方法的基礎,又是他們具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的培養途徑有:

  ***1***課前預習。預習的方法:明天要學習什麼內容,是否能用今天學習的知識去解決它;在不懂的地方畫上記號;嘗試地做一二道題,看哪裡有困難……上課伊始,教師先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把上面的預習方法經常交代給學生。學生預習後就可帶著問題投入新課的學習,上課時就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這樣做對於提高課堂學習的效果,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預習數學內容會顯得較枯燥,所以,教師要經常表揚自覺預習的學生,以激勵全體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2***課後整理。要養成先複習當天學習的知識,再做作業,最後,把學習內容加以整理的習慣。

  ***3***在課內,要求學生:一要仔細看教師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勢;二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的提問、點撥、歸納以及同學的發言;三要積極思考、聯想;四要踴躍發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應發問,敢於質疑。

  4***要養成檢查驗算的習慣。檢查驗算的過程既是一種培養學生負責態度的途徑,又是學生對自己思維活動的再認識過程。

  2.嘗試活動。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同化作用,這是學生能進行嘗試活動的心理支撐點。因此,學生具有了某一認知結構後,接著學習相應的後面知識時,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例如,學生掌握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之後,可請他們去嘗試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然後,教師稍作點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同樣適用於“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學生就可同化新知識,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結構:整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都是:先乘除,後加減,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裡的。

  當學生掌握了“分數乘法應用題”,又理解了比與分數之間的關係以後,教師可讓學生去嘗試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

  3.操作活動。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識時,他們的學習心理就有求助於外圍行為的傾向。這時,教師就請學生去進行動手操作活動,進而刺激其心理,促進他們實現學習心理的相互作用、互為轉化——學到新知識。

  當學生無知識基礎可作學習新知識的支撐點時,教師可直接請學生進行多次的操作活動,以不斷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維活動,從而達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4.觀察活動。所謂觀察是指學生對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的仔細察看,因而是一種有意注意。培養的途徑是:教師提供的“客觀事物或某種現象”特徵有序、背景鮮明,而且要給出一些觀察的思考題。這樣有助於學生明確觀察目標,進而使他們邊觀察,邊思考,邊議論,邊作觀察記錄,以發現數學規律、本質。

  “乘法分配律”的教學,根據例證得到三個等式:

  ***5+3***×2=5×2+3×2

  如何學好三年級數學

  1.在第一單元《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中,課本先後安排了“倍”的認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以及一些簡單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在第四單元《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中,課本除了安排一些可以用除法和加、減法解決的簡單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之外,還安排了除法的驗算,引導學生聯絡生活經驗,學習用乘法驗算除法。

  2.第五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習從條件出發思考的策略,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的條件出發展開思考,並在條件與問題之間建立起適當的聯絡。在本單元后面安排《間隔排列》,主要引導學生通過分析間隔排列的兩類事物數量之間的關係,總結、歸納其中的規律,讓孩子經歷數學抽象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推理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3.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著重引導孩子通過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含義,學會藉助直觀比較兩個簡單分數的大小,計算簡單的分數加、減法。

  4.第二單元《千克和克》屬於常見的量的知識。讓孩子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克和克,結合實際問題,使孩子初步掌握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圖形與幾何

  1.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及其周長的計算方法。

  2.第六單元《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認識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綜合與實踐

  1.結合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安排《周長是多少》,引導孩子通過拼一拼、比一比、畫一畫、量一量等操作活動,進一步加深對平面圖形周長及其計算方法的認識,提高測量、計算和估計不同平面圖形周長的能力。

  2.結合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一***》安排《多彩的“分數條”》,以遊戲的形式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1/2、1/4、1/8等分數的含義,感受這些分數與1之間的內在聯絡。

  ***25+9***×4=25×4+9×4

  教師要求學生結合下面的兩個思考題觀察上面的三個等式都具有什麼相同點***即規律***。①豎裡觀察,等式的左邊都有什麼特點?等式右邊又有什麼特徵?②橫裡觀察,等式的左邊與右邊有怎樣的關係?

  教師再要求學生把記錄的文字:兩個加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兩個積的和,兩個加數分別與一個數相乘……整理一下就得到了“乘法分配律”。

  5.思考活動。所謂思考是指學習者對學習物件進行比較深刻的、周到的、複雜的思維活動過程。

  學生有了思考方向,並進行廣泛的聯絡和想像,他們才有可能捕捉到豐富的材料,進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此長期培養學生,有利於他們形成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維的質量。

  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活動的基本途徑有:

  ***1***對思考物件進行分析、概括或抽象。

  ***2***對思考物件展開聯想,將其歸納到已有的經驗中去。

  ***3***對思考物件進行分析,弄清題意;接著對條件和問題展開聯想;然後,藉助已掌握的概念進行思維活動***如判斷、推理、變通等***,把條件與問題“接通”—建立模型。

  6.自學活動。中高年級學生隨著識字量增多,數學知識的長進,他們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基礎,這裡主要是指學生課內的獨立性自學活動。

  ***1***學生要掌握認真閱讀課本的方法。對於課本中的例題及其他文字,要逐字逐詞逐句逐段地閱讀,反覆地閱讀,直至讀懂、讀明白意思為止;要把文字與插圖結合起來看,這樣有助於理解圖意、弄清文字24意思;要有重點地閱讀某些教學內容,如重點閱讀“想”的過程,方框內的結論,把重點的詞、勾畫出來,這樣有助於學生理解閱讀教材的關鍵、本質。

  ***2***學生可做一二道題目試試,看會不會做,如果感到還有困難,那麼再次進行閱讀,再次嘗試做題目。

  ***3***教師要求學生做類似例題的練習,並讓他們說說是怎樣想的,為什麼這樣做,以檢查他們的自學效果。

  ***4***教師提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在師生的相互交流中,教師可做些點撥、歸納,以幫助學生系統地理解掌握自學內容,也可使學習困難者得到補償學習。

  7.合作學習。對於一些“問題性”程度較高,個體學習、同化有困難的材料,教師可改變課堂組織形式,讓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以促進他們在相互補充、互為啟發中完成心理轉化,學到知識。

  8.數形結合。數學主要是研究數與形的學科,學生的思維特點又處於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而,數形結合是學生最喜歡、最常用的一種學習數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