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解題思路與複習方法

  隨著高中學習的深入,學生在文綜歷史學科上花的時間多了起來,花在各科的學習時間上逐漸減少。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怎樣複習歷史和解題的一些方法。

  一、緊抓考綱、分析實質

  《考試大綱》是教育權威部門唯一頒佈的官方高考指導用書,我們不僅要重視其考試內容背後隱藏的深層資訊,而且要重視其考試範圍中知識點的變化。

  從上表我們不難看出考查的是我們知識輸入與知識輸出的能力,所謂知識輸入是指學習吸收課本知識和審題的能力,而知識輸出就是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對比從而提煉出其背景、內容和意義的能力。通過考試內容的目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考查我們的各種知識點和題型,獲取和解讀資訊要求我們準確提煉和概括“是什麼”的內容;調動和運用知識的目標的實質是考查學生將分析和整合的知識對號入座的“選擇題”;描述和闡釋事物的目標則是闡釋所考查歷史事實的“背景和特徵”;論證和探討問題的目標是綜合運用判斷、歸納、演繹、比較、概括等方法論證問題的“意義題”。考試內容簡表中、Ⅱ和Ⅲ正是我們對各題型難度水平和考察學生層次的界定,綜合今年考題其比重近似3:6:1。所以,我們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夯實,更要注重對歷史事實靈活運用的能力。

  今年是一些省市採取嶽麓版教材進行高考的第一年,嶽麓版教材的編寫與傳統的人教版有著明顯的差異。今年的考試大綱也一改以往以時間為主線的複習模式,而是以專題的形式把各種知識串聯到了一起,並且新增了世界古代史的部分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對其產生高度的重視。

  二、把握結構、理清線索

  歷史事實靈活運用的能力尤為重要,但任何高層次的理解和運用都是建立在基本歷史事實基礎上的,而基本歷史事實又浩如煙海,我們又應該如何把握和記憶呢,這就要求我們應該把握結構、理清線索,把握結構就是總結考綱和教材主幹,而理清線索則是對主幹知識及其相關知識進行樹杈式的串線,把握“5W-H”。

  其另一種形態即:背景***原因、條件、特徵***、經過和內容***領導者、動力、物件、鬥爭方式、綱領***以及影響***作用、分析、理解***的三分法。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其規律性的知識背景和影響,那麼面對眾多的考綱和教材內容,我們如何摸清其內在規律呢――把握“屎”***史***的理論,這種方式看上去很不文雅,但卻揭示了歷史的內在規律。

  “屎”***史***的理論即吃什麼排洩什麼,比如,我們早上從口中進食白菜、豆腐和饅頭三種食品,那麼待消化完畢後排洩出來的肯定是白菜、豆腐和饅頭,而不會是豬肉、牛肉和羊肉,我們進食和排洩的元素是相同的。而只不過是外在形式上的不同。那麼,歷史也一樣,我們進食好比歷史事實的背景,排洩好比歷史事實的意義,那麼我們不難看出歷史事實的背景和意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即有什麼樣的背景就很可能出現什麼樣的意義。那麼另 一種重要的歷史事實就是經過和內容,人的消化要經過大腸和小腸,人個體的不同就在於眾多複雜的小腸,那麼,那麼歷史的內容好比大腸,而內容中的領導者、動力、物件、鬥爭方式、綱領則是小腸,在比較歷史事實和歷史事實的不同時,我們應該找各自的小腸部分;而識記歷史事實內容時我們應抓住其進食的背景,即有什麼樣的背景就會造就實質相同。形式不同的內容。

  例如,中國古代史就具有自身的一套規律。歷朝歷代其主幹都是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外交、文化等。政治:①中央集權②行政機構③頒佈律法④選官用人。經濟:①特性***土地私有制、編戶齊民、租庸調、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中經濟內容和攤丁入畝、一條鞭法***②統一度量衡、車軌馳道③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發展水利重視生產。當提到農業時無非是工具、土地、技術、勞動力、水利;手工業則是品種好、種類全、技術好、質量高;提及商業要聯絡其交通和城市。軍事:對內鎮壓、對外擴張或妥協。民族:在民族融合、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大背景下掌握其和親、戰爭、冊封、會盟的規律。外交重在貿易。文化重在特徵,而這種特徵正是以上政治經濟軍事整體實力的展現。

  近代現代史部分,不論中國近代現代還是世界近代現代,我們要具有全球史觀的眼界,從大局和整體著眼,重視資本主義的起步、發展和壯大,把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產生阻礙。”從而引起近現代各方面變化的規律。要掌握打擊了誰,發展了誰,同盟了誰的影響套路。要重視具有改革和對人類歷史程序具有深遠 影響的大事件。

  三、深挖教材、精作習題

  深挖教材就是要注重書本上結論性的語句和階段特徵,遇到這類問題我們要多問問為什麼,一般教材中結論性的語句和階段特徵多為大題的出題點;並且我們要注重書上第一次、最等程度性語句,其往往是選擇的出題點;並且我們要讓我們腦海中的概念清晰,因為概念和專有名詞會是選項。歷史學科的習題不要求多、要求質,而最好的習題我認為不是模擬題和押題卷,而是高考真題,要掌握真題命題的思路和答題的語言,分析採分點。

  四、聯絡實際、獲取資訊

  聯絡實際要求我們在日常的學習中不僅是本學科內部各知識點的自身綜合,而要和當今熱點現象和其他地理、政治學科相結合,培養自身拓寬深化、觸類旁通的能力。並且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自己的複習計劃。大多數學生都有一個誤區,認為歷史等文科沒有必要抓緊複習只是考試之前背背就可以了,這種想法正是歷年為何歷史學科平均分不高,高分極少的重要原因。我建議同學們應該起早複習,分四階段來複習,第一階段為九月到次年一月,在學習高三新內容的同時複習高一、高二的教材舊知識,重視教材稍作習題即可;第二階段為次年一月到三月寒假期間,要把每個細小知識點組成鏈,編織成知識網,方便深刻記憶到腦海中;第三階段是三月初到五月中旬,我們要使得知識“縱橫交錯,經緯相通”按專題複習,與其他學科交叉,精作模擬題研讀高考題。

  最後衝刺階段要注意獲取外在資訊。尤其是出題人的研究領域和近期動態。例如,2009年高考中命題人jE京師範大學曹大為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思想文化和社會史,武漢大學何德章教授學術專長中國古代民族史和經濟史,三國兩晉南北朝等在2009年全國二卷中就有極其明顯的體現。

  五、解題方法、點睛之筆

  在文綜下歷史考試題型兩種:一種是選擇題,另一種是此材料分析題。

  首先,選擇題測試的主要是學生再識、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閱讀理解材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歷史現象,解釋歷史事實的能力。我們要通過閱讀材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剖析。在平時做題過程中要把曾經遇見的特別是做錯的習題 歸類,發現自身錯誤原因,到底是程度性選擇題不好還是組合式選擇題總錯,是概念性選擇題的知識複習不清楚還是否定式選擇題的馬虎,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認真找出這種題型的特點,發覺你自身對這類習題的認識和理解,總結規律。在各類選擇題中尤為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材料性選擇題,這種題型是近年最多見也是做其他各類選擇題的基礎。解答材料解析型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他有關資訊,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知識;第二,抓住關鍵詞,讀懂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及與題乾的關係,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讀懂材料從而提煉關鍵詞是解答本題型的關鍵。

  例: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說:“德意志帝國與其說是建立在鐵和血上,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鐵上。”這句話強調了

  A 容克地主控制煤鐵等礦產資源

  B 工業化是德國統一的物質基礎

  C 從法國奪取了阿克薩斯的洛林

  D 普魯士憑藉王朝戰爭實現統一

  解析:此題的關鍵在於正確理解凱恩斯話中的“煤和鐵”,從而推斷出凱恩斯的話強調的是德意志的工業革命是推動德國走向統一,建立德意志帝國的物質基礎,故答案為B項。

  其次,材料分析題的四步走。

  第一步,定位。做題莫先動筆,用短暫時間看一眼材料的出處,定位試題考查的大致範圍是中國史還是世界史,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內容,然後把思路轉移到所考查內容之中。

  第二步,審題。這是整個做題的關鍵,首先我們審題要分三方面,一審題型,縱觀文綜歷史高考材料分析題考查題型基本可歸納為:①概念題,包括描述事件及過程和對比異同兩種型別,這種題型答案只要認真從材料裡找並經過概括,動詞變位就能做對;②背景題,即原因,條件,特徵等,這類題我們要針對材料所反映的情況,根據具體歷史事實聯絡當時時代特徵,從中提煉篩選作答;③意義題,即影響、作用、理解。我們應該從小到大,從區域性到整體,層層展開,逐層遞進;聯絡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社會因素作答。假如對於材料分析題中背景和意義題型實在找不到答題點,我們也不應該放棄,我們可以嘗試變化主題答題的辦法,找出當時存在的歷史主體用“歷史主題+套話語句”的公式題也會有良好的效果;如果歷史主題也找不到那就採用“人民、社會、國家+套話語句”的公式。假如遇到啟示或理解題,我們也可以採取用熱點主題替代歷史主題的辦法。二審題幹中的關鍵詞,然後圈出,以便於回材料中定位。三審限定語。當限定語為:“根據材料……”時。這樣題型的答案基本都能從材料中找到,經過提煉轉化,便是標準答案。當限定語為根據所學知識,那麼這種題型基本在材料裡找不到,要去分析材料,結合已限定範圍的重大事件說明答案。

  第三步,分層找點。立刻回到材料,根據標點、語義或者主題進行分層,提煉關鍵詞。

  第四步,作答。精煉語言,發散思維,儘量按標準分值多答點。

  綜上所述,在高三歷史備考和教學中我們應重視歷史複習和解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在掌握好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增強閱讀、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這樣才能在今後的學習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這種方法的培養不僅是能力,更是思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