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怎樣教好六年級數學

  老師在提問的時候更加註重實效,更加具有針對性,從而更好的保障學生在最初接觸數學的時候就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以及正確的思維模式,小編在這裡為大家整理了小學六年級數學的教學方法,快來學習學習吧!

  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考能力、思維意識都已經相對完善,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採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來授課的話,對於學生將來的學習和發展都是不利的,這種模式也會造成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對於六年級學生的數學教學,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模式,真正意義上做到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

  舉例而言,在進行“分數混合運算和分數簡便運算”教學時,教師不要直接把什麼是混合運算、都有哪些技巧來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自己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對這一系列的問題進行探究,等學生預習結束之後教師再以提問的形式來讓學生反饋自己學習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現學生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有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探究出來,再重點針對這些知識點對學生進行引導、補充。這種教學的形式是讓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預習、探究、總結,更注重了學生的發展與能力的培養,而且也可以保證教學的效率。

  建立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無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階段的學生,通過吸引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來保證課堂效率都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數學課堂有興趣了,教學的效率才能提升。建立教學的情境就是吸引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方法之一,它指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把理論知識的教學與生活的實際進行有機關聯,從而吸引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最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教師藉助自己的語言來建立教學的情境,這種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教師只需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成功的機率並不算太大。

  舉例而言,在進行“倒數”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說:“今天我們要學習倒數,大家都知道倒立、倒過來、倒著,但是大家知道什麼是倒數嗎,是不是把一個數倒過來就是倒數了呢?”,教師利用學生知道的一些現象來開啟話題,建立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種方式是利用多媒體來建立教學情境,隨著近幾年來資訊科技的不斷完善與電腦的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了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它可以建立教學的情境,使教學更加簡單、形象。如,在進行圓、軸對稱圖形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軸對稱圖形以及圓形的應用的圖片,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生活中實際的例子來進行這一章節的學習,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又能保證教學的效率,是現階段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教學時,針對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根據教材特點,提出新穎的有吸引力的問題,創造誘人的學習情景,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在教學“20以內個數的加法”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同學們排隊做操,小華的前面有5個同學,後面有8個同學,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同學?讓學生解答,結果學生們不假思索的告訴我:5+8=13***個***。看著學生們一個個神氣的神態,我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講了一個故事:兔媽媽帶小兔們到草地上去做遊戲。天黑了,兔媽媽讓小兔們把隊伍整理好準備回家。

  她認認真真的數了數,大吃一驚:“不好,丟了一隻小兔”。她又仔仔細細數了一次,小兔卻一隻都沒少。為什麼14只兔子變成了13只呢?這時學生們頓有所悟,邊笑邊喊:“兔媽媽把自己都忘了數了。”也正是此時,學生們馬上意識到剛才那道題存在的錯誤。紛紛表示怎麼把小華給忘了。如此妙趣橫生的數學內容,當然深深的吸引了學生。此外,還可以組織一題多變,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算,一題多編等活動,顯示出數學特有的內在力量,喚起學生對之產生深刻的興趣。

  聯絡生活,激發興趣

  教學時,教師從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出發,創設一定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最佳學習狀態。如:學習“釐米和米的認識”,要求學生先估計一下講臺、課桌、黑板各有多長,再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實際測量,通過討論交流,發現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到的數不同,從而體會到統一測量工具的必要性。在建立1釐米和1米的表象之後,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與1米、1釐米長度有關的物體,如圖釘的長約1釐米;食指的寬大約是1釐米;講臺的長大約是1米;米尺的長是1米……再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身邊熟悉的事物,如門、電視櫃、講桌、鉛筆、身高、步長有多長。

  一堂課結束,同學們在活潑、友好、團結的氣氛中學會了。通過對身邊事物的實際測量和估測,激發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通過這一系列的訓練,不僅可以逐漸培養學生估算、估計的能力和測量能力,還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又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在教室裡佈置了一家超市,裡面擺了好多商品,琳琅滿目,選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貨員,其他小朋友先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使課內的數學知識得以鞏固。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