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小學生一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從低段到高段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讓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足以說明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親近文字、感受文字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參考!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良好的師生關係在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做人的工作最難,尤其是我們接觸的物件是處在性格塑造期的孩子們,如果想使自己的教學工作得心應手,必須要在教學之外去了解他們的喜好,揣摩他們的心理。作為老師,是讓學生們怕,還是讓學生們愛,剛上班時,種種疑惑,千絲萬縷。

  經過二十一年的不斷觀察和體驗,我深深領悟:要想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只有認真負責是不夠的,還需要耐心、愛心與理解。

  始終和學生保持朋友的關係,“親其師而信其道”。我相信,學生只有喜歡你了,他才會更喜歡上你的課,才會在這一科裡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帶著“愛”的眼光去看待學生,你會發現,學生的眼睛裡也滿是愛的情意。 這種愛,是不歧視任何一個差生,是瞭解學生學習的狀態,是及時體察他們的情緒,是懂得維護學生的尊嚴。

  它不一定需要你窮心盡力,有時,這愛可能只是你的一個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次真誠的鼓掌,一句關切的話語。

  所以,我覺得我們都有必要用愛來建立我們的師生關係。

  二、注重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順利。而習慣的養成往往定性於學生的啟蒙階段。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應成為小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對於小學生來說,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自控能力差,往往知道該怎麼做,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貪玩、懶散,這些壞習氣又會導致他們課堂不愛動腦、不積極發言、作業不能按時完成等壞習慣的養成。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循序漸進,從點滴抓起,逐步積累。學生好習慣的培養,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也就是要有強烈的責任感。開學第一節,就向學生強調一些好的學習習慣:課前準備好學習用具,包括將練習本翻到空白頁。下課後,先將書本換好,擺齊,再將書桌排列整齊,撿乾淨地上的垃圾。

  看似繁瑣,只要養成習慣,其實也就是隨手而已。課堂還要培養學生“會聽、勤思、敢說、善問”的習慣。會聽:上課時專心聽課,細心地聽同學們的發言,邊聽邊思,精力集中。勤思: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和同學們的解答情況,要在學習過程中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思考。

  敢說:上課要大膽發言,敢說話,敢大聲說話,敢於反駁別人乃至老師的意見。善問:沒聽懂的內容和在練習反饋中遇到的不會的問題,要善於問。我們一旦決定要堅持實施,就不能鬆懈,否則學生也會恢復老樣子。這些習慣的養成都可以幫助學生能更好的學習。

  其次,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的好習慣開始,逐漸波及開來,穩固下來後,再進行下一個,這方面短、快、平的方法是沒有的。也可以講究一些有效的方法,例如:將責任範圍縮小,讓儘量多的學生都有負責專案,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制度要跟上,發現好的典型要及時表揚,獎勵也要隨即兌現。還可以通過與家長的互通,達成共識,雙管齊下,共同督促,也是一種辦法。

  另外,我們教師也應做好表率作用,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在學生的眼裡,教師的地位是神聖的,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將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

  如黑板上整齊規範、一絲不苟的板書;聽學生髮言時,總是微笑著站在他面前,表現出認真傾聽的姿態;讀書、說話時,運用不同的語氣、都是學生模仿的標本,對於學生來說都是直面的影響。

  另外,在學生中樹立典型,用學生身邊的事例來做教材,也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認真備課、上課

  在教學中,始終做到提前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基礎。在備課時,要堅持做到深入細緻,認真研究教材,多方參閱各種資料,比如教學參考書,資源包,在網上查詢等,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注重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價值觀的培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對他們既注重知識的落實,也努力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

  上課過程中重視運用各種情景引進教學,幫助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多動腦、動手,逐步培養他們小組合作意識,鍛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努力提升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效果。

  四、用多種方式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使之在最佳的狀態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使學生在自己的起點得到充分的發展。上好一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情趣、精神狀態是很重要的,而教師的開篇導語對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習動機,引起學習興趣等方面,起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如果我們能精心設計導語;或設疑布障、引起懸念;或創設情境,渲染氣氛„„都會如同磁鐵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開課之初就產生新奇之感,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課堂教學藝術性、創造性的結晶,它讓學生有驚奇感,並永遠保持對課堂教學的新鮮感。

  即課堂教學不僅要成全學生,也要成全教師,課堂教學要成為教師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欣賞的一種創造性勞動,這是教學相長的真實寫照,也是師生人生幸福的共同源泉。

  五、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情趣和學習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

  六、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陪養

  《語文課程標準》階段目標中,從低段到高段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讓學生能夠“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足以說明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親近文字、感受文字情感、獲得語感體驗的重要手段。

  在朗讀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對語言的感悟和積累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審美能力等都可得到相應的提高。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之法。在閱讀教學中,以訓練學生朗讀為主,首先做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調動學生的朗讀積極性。其次,可以通過自讀、師範讀、同桌互讀、開火車朗讀,小組間的賽讀,創設情境的想象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去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課堂上,我們可以做到對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邊讀邊領悟課文中的知識點,在讀不好的情況下,師再引導,把學生先帶到課文的情境中,再啟迪想象,感悟詞語意思,並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讀出自己的情感,這種朗讀方法不但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同時更有利於促使學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境,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課文。

  遇到不好理解的詞語時,課堂上,師生一起傾聽資源包中的專家朗讀,或我帶著豐富的表情給學生範讀一遍,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想象當時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