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閱讀技巧與方法

  三年級孩子的書面語言水平逐步增強,但是還不夠穩定。在閱讀理解題的讀題、審題、讀懂題意、理解分析、解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待增強。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三年級語文閱讀技巧與方法,供大家參考。

  1

  一、閱讀是關鍵

  一般來說,學生做閱讀理解時有兩種情況,有人習慣先看閱讀材料再看題,有人習慣再看題,再返回來看閱讀材料,這兩種都是找到答案的途徑,但就我對學生做閱讀理解題情況的瞭解,一般來說,我認為先看閱讀材料比較好,因為仔細研讀閱讀材料,整體感知閱讀材料內容,這是解答閱讀題的至為關鍵的第一步。

  研讀閱讀原文,整體感知原文是因為所有閱讀理解習題的答案都是顯現或隱藏在原文之中的。這是解答閱讀題的一個總原則。如果有了這樣清醒的意識,那麼在解答問題時就不會擔心找不到答案了。

  反之,你先看題目,再去閱讀材料,做題目就會受到先入為主,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全域性上把握這個材料,尤其對一些要求你正確理解和判斷全文意思的題,就更容易受到消極的影響。

  因此閱讀是解題關鍵的第一步,這一步不可忽視,更不能省去。讀懂原文,則事半功倍,反之,則會出現答偏、答漏、答反、答錯的現象。閱讀完語段,要能明確主題及作者的愛憎感情;對文中的語句只有在整體感知、領會文章立意、把握文章要領的基礎上,才可能準確解答。

  二、抓重點詞句的解讀

  試卷中經常會有對文中關鍵詞語意思或找近義詞、反義詞的題目,我們一般要從該詞字面和上下文相結合,來準確解答。

  當出現對關鍵句子在文中作用的分析時候,可從兩個方面來思考,第一是結構方面,第二是內容表達方式方面。從結構方面,要明確句子所處位置不同,其作用也往往不相同。比如,一般說關鍵語句處在文章的開頭,常常具有總領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處在文章或段落的中間,則是或強調突出,或呼應上文、或承上啟下,處在文章的結尾,往往有點題、照應開頭、深化主題等作用。從內容表達方式方面,句子若是使用了修辭手法,可從修辭手法的作用方面來解答,比如採用比喻、擬人的句子是為了使文章生動形象,採用反覆的修辭手法的句子是為了強調,採用排比修辭手法的句子是為了增強文章氣勢等。

  當試卷中出現寫閱讀原文感受或啟示的題目時,我們應該能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再結合原文的題目或關鍵句子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三、循序漸進來解題

  粗心和漏題是我們小學生解答閱讀理解題目時經常犯的錯誤,因為閱讀理解後面一般都有好幾個子題目排列在一起,這時就需要我們耐心地去“咬文嚼字”,仔細審清題後,應按照試題的順序一一來做答,這樣不會漏題,還因為試題的安排,一般都是先易後難,先理解後感悟,因此,拿到試卷可以按試題的前後順序去做。

  但遇到難題一時答不出來,千萬不要停止不前,耗費時間,可以打個記號,等到全部完成試題後再回過頭來逐一解決。

  總之,做閱讀理解的題目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我們在閱讀中認真理解,審清題意,遵循一定的閱讀思路和解題方法,就能事半功倍、得心應手,獲得理想的效果。

  2

  ***一***初讀文章瞭解文章中寫了哪些內容

  比如一篇記敘文,是以寫人為主,還是寫事為主。如果是以寫人為主,我們就要注意作者從哪幾方面對人物進行了刻畫。如果以寫事為主,就要注意作者寫了哪些事,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安排材料的。這樣我們對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

  這一步很重要:

  小學階段的閱讀文章大致分為:寫景、寫人、敘事、狀物這幾種;每種文章的側重點不同。

  在初讀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讓孩子有整體意識然後分辨是哪一類的文章,接下來再按照文章的類別進行概括。

  這裡再說說各類文章的側重點及中心。

  1.寫人的文章:重點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質。在閱讀好後,問下孩子,主要人物是誰,文章主要寫了他什麼品質?

  2.寫景的文章:重點描寫景色,突出作者對景色的熱愛之情。

  3.狀物的文章:如果描寫的是實物,那麼文章突出的是對這種實物的喜愛之情;若是借物喻人,那麼,就需要關注結尾,看看是象徵哪一類人。

  這個方法建議大家在閱讀時多多使用,這樣孩子慢慢形成習慣,就會快速地抓住文章的中心和內容了。

  那有的家長會說,有些孩子說不完整啊,沒關係的,我們慢慢地提醒他說完整,給他補充,記住遺漏的要點,那麼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能說完整了。語文的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是閱讀的第一個步驟。我們先不要去看題目,先讓孩子看文章,如果這一類的文章讀懂了,舉一反三,總結規律,那麼同類的題目肯定就會做了。

  ***二***細讀文章,弄懂每個段落的意思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個自然段組成的,因此,對自然段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礎。要理解自然段,需要了解常見的幾種構段方式,學會歸納自然段的段意。

  自然段的基本結構有以下幾種:

  1.先總後分

  段落中的總分關係,就是利用一個概括性的句子寫出段的主要內容,然後圍繞總起句寫出分句,從幾個方面加以敘述,其中每個方面可算作一層。它一般有總分分總總分總三種形式。

  這是我們小學最常見的構段方式。

  大家平時都說:孩子不知道閱讀的方法啊,其實這些學校老師都有講,但是孩子可能不注意總結,在閱讀時用不上,導致答題答不到點子上。所以,閱讀方法的總結很重要。

  2.並列關係:一個段落中,幾句話或幾層意思是並列關係,分別描述了幾件事或從幾個方面來說明一種事物。

  3.時間關係 特點是按時間的先後順序分層次,有明顯的表示時間的詞語。

  4.因果關係這種結構形式往往在一段話中有兩層意思,一層寫原因,另一層寫結果,其呈現方式有兩種,或先因後果或先果後因。

  5.轉折關係這種結構形式的段落,前後意思是相反或想對的,中間往往是可是但是然而等表示轉折的詞語來連線。

  ***三***文章組織材料的順序

  我們講解了如何整體上閱讀一篇文章,也講解了構段方式。接下來,我們還要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通俗地說:就是文章按照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

  1.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一般記敘文隨著事情的發展過程,通常按照起因發展高潮結局來寫

  2.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組織材料的。

  3.按空間位置的變化

  遊記、參觀記、寫景狀物的文章,常常會因為作者觀察的順序、觀察點的變化而存在空間位置的變化,只需抓住文中表明地點、空間轉移的詞句,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段落結構。

  4.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帶有說明文的文章或狀物的的記敘文,往往以內容的不同來劃分段落。

  ***四***概括中心

  講解了整體閱讀的方法、講解了構段的方式、講解了文章的結構層次,最後再說一下如何概括中心。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本形式是:主要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的語言形式是:讚揚了、抒發了、反映了、說明了、揭露了 等等。

  中心和內容一定要分清楚:內容是文章寫了什麼;而中心則是作者為什麼寫這篇文章,要抒發什麼感情。

  3

  一、學會理清文章結構

  在我們小學階段考試的文章中,寫事的文章佔大多數,其結構共分為四種形式:

  1、先總述後分述***總分***

  2、先分述後總述***分總***

  3、先總述後分述再總述***總分總***

  4、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

  懂得了文章的四種結構, 也就是懂得了如何給文章分層。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們 不僅要懂得給文章分層, 也要懂得要進一步理解段的主要內容, 找出段落的及全 篇的中心句。

  二、學會認識中心句

  1、學會從段首識別中心句

  文章的寫法各不同, 有的文章在一段話的段首往往會出現中心句, 一般此種文章 總分結構較多。

  2、學會從段尾識別中心句

  有的段落先舉出例項進行敘述, 然後用寫感想、 寫體會的方式加以小結, 這個小 結的句子就是中心句。一般此種文章分總結構較多。

  3、學會從段中識別中心句

  有的段落會敘述兩件事, 或者敘述一件事的兩方面, 在敘述的過程中會有過渡句 連線起來, 這過渡句就是中心句。 在三年級的閱讀題中, 大多數中心句不僅起到 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指出了段的主要內容,也就是段意。

  4、學會從全篇識別中心句

  在學會了這麼多方法給文章分層和認識中心句後, 我們要想讀懂一篇文章, 更重 要的是要學會歸納主要內容。

  三、學會歸納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顧名思義,就是一篇文章的重點內容。因此,在閱讀時要分清什麼是 主要內容, 什麼是次要內容。 歸納時要取捨主次, 才能使人清楚地瞭解文章敘述 的內容。還要注意的是歸納的時候要把話的清楚明白。

  1、 連線段意歸納。

  段意, 是一段話的主要內容, 把每段段意連線起來, 自然就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內 容。

  2、 摘取重點歸納。

  有的文章在開頭段, 對全篇文章先做總的介紹, 再一一敘述。 有的文章在結尾段, 對全篇文章做了總結。 在總結主要內容時, 要仔細找找哪些句子可以歸納出主要 內容。

  3、自問自答歸納

  有的文章比較長, 在閱讀的時候可以自己提出問題, 自己回答問題, 就可以把文 章主要內容歸納出來。

  4

  ***一***答題步驟

  1、認真閱讀,整體感知 一般要求孩子至少讀三遍。通常閱讀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讀。答題時切忌文章都沒完整的閱讀過,就匆匆忙忙地寫答案。最好先把文章從頭到尾通讀一遍,對文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來講,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話歸根到底都是為中心服務的,都歸向文章的主旨。平時要學會為文章標段,歸納每段意思。 解答這類題的中心步驟就是閱讀,既要閱讀短文,又要閱讀題目。閱讀時要注意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有的學生要用“順讀法”,就是先讀短文後讀題目,然後再讀短文尋找正確答案。

  有的學生採用“倒讀法”,就是先讀題目後讀短文,最後尋找答案。三年級的孩子還沒達到倒讀的水平,所以我現在還是引導孩子先讀文章。在做到以上幾點的基礎上,就可以對文章後面所給的問題,分別用“一次判斷”、“逐個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來進行判斷解答了。

  2、仔細審題,切忌粗心 首先要靜下心來,認真讀題。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的開啟思路。粗心是學習的大忌,對於語文的閱讀理解也不例外。在審題的時候,要像對待數學試題中的數字一樣,認真看清每一個字、詞、句、甚至每一個標點,要看清題目的要求,分析問題的提問要點。

  有很多孩子都是因為粗心而導致失分的,例如要求給加點的字注音,有的同學反而把加點的字給解釋了。有的本是要求寫近義詞,結果卻寫成了反義詞。因此在做題的時候要仔細認真,弄清題目要求。

  3、按題目要求,完整答題 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將要回答的問題放到閱讀的文章中來,再去瀏覽所要回答的試題,經過初步的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閱讀空間。再次瀏覽閱讀理解的全文,瞭解閱讀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後,應記住閱讀理解文章的要點,可讓學生用筆在文章中做一點相應的標誌符號。

  同時我們一定要提醒孩子掌握好閱讀理解的解題速度,有效地控制閱讀理解的答題時間,先易後難是做閱讀理解題目時的一般方法。碰到閱讀理解的難題時,千萬不要鑽牛角尖,耽誤太多時間。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學會放棄,以免影響解別的較容易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後,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

  4、用心檢查,避免錯漏 在做完閱讀理解題後,不要馬上就放到一邊。要讓孩子養成即時檢查的習慣,馬上就把這一部分的題目再通讀一遍,以免發生做錯或漏題的情況。當然在完成整張試卷後,還會有一次檢查的機會,但即時檢查也有好處,因為大腦的記憶理解還存在當前的狀態。

  有很多孩子就有漏做題的情況出現,尤其是那些加標點、劃橫線、劃波浪線、找出中心句、選擇正確拼音等這類題目,因為題目中沒有括號和空格,孩子是最容易把它們放過的。

  ***二***選擇適當方法,答題力求完整準確

  在做閱讀理解題時還是有一定方法可尋的,我們在教學時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型別的題目,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解答。有很多試題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得到答案,如近義詞反義詞等,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資訊”來回答問題。

  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資訊”來回答問題。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學生自己的話來回答的話,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改頭換面。 回答問題時,對於用詞造句要反覆推敲,根據不同文章的特點,不同的語境,要準確的使用詞語。

  還要提醒孩子答案的完整性,尤其是問答題,句子必須做到通順、完整。一般會引導學生按照題目回答,如“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的想法是”“我的體會是”。

  我這裡大致總結為4種。

  1、將問題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適用於“理解詞義;理解含義深刻句子;找近義詞、反義詞、體驗情景”等。

  2、讓學生與作者進行角色互換,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並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適用於問答以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題目。

  3、聯絡生活。即從文字中跳出來,把思維的範圍再擴大,想想與此有聯絡的東西:如學過的課文、知識的積累、生活經驗是否可幫助自己解題。此方法特別適用於談自自己的感想、體會或者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類題目。

  4、結合中心。這是解答閱讀題最不能忽視的一種方法。從文章中心出發來思考每一個問題,答案就有了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