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總結
學生學習方法是否正確、科學和優化,直接關係到學習效率的高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
1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
1、淡化分數,培養興趣。
評價低年級語文成績的好壞,不要在乎認了幾個字,考了多少分,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喜歡語文、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不斷累積學習語文的情感和熱情。學習語文更需要“情商”的支撐。不然,孩子會逐漸產生一種學習語文的疲倦感,造成終身拒絕語文。
因此,讓低年級孩子“喜歡語文”比“學習語文”更重要。其次,在家庭中營造學習語文的氛圍。引導孩子遠離影象文化,親近文字文化。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學習,成為孩子的伴讀者和引領者。
新教材精選了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故事作為教材內容,不但大多數的孩子喜歡閱讀,如果家長也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相互感染,無疑會成為孩子“喜歡語文”的“營養品”。
2、淡化內容,講究方法。
語文學科的知識體系不像其他學科那樣,呈現線形或鏈條形排列,而是螺旋式上升。因而語文學習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不是很嚴格的,是相對而言的。根據上述特點,學語文不能搞封閉式,不能機械死板地學。
如用遊戲的形式認記漢字,用比賽的形式練習朗讀,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或者利用書報、影視、商標、廣告、網路等,既能輕輕鬆鬆過好識字關,又能把識字的功能最大化,為今後的閱讀、生活打好基礎。
3、淡化知識,注重積累。
“學理如築牆,學文如積沙。”積累是學好語文的一條捷徑,讀背是學習語文的成功經驗,而記憶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優勢。抓住關鍵期,讓孩子大量誦讀優美的兒歌、童謠、童話、寓言和淺近的古詩,接受傳統文化薰陶。
名家名篇、古代詩文等材料儲存在大腦,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也就是語文素養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啟用,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利於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
4、淡化數量,追求質量。
孩子們不理解、不相信“量變到質變”的定律。因此,儘量減少機械、重複的作業,如大運動量地抄寫生字、詞語,從頭到尾地抄寫課文,搞枯燥乏味的題海戰術。給低年級孩子佈置的作業,數量少一點,質量精一點,形式新一點,趣味足一點,要考慮孩子“聽、說、讀、寫、悟”的和諧發展。
為低年級孩子提供的閱讀材料,篇幅短一點,一般不要超過500個字,提倡大聲地朗讀而不是默讀,更不是“看書”。我國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談到讀書時說:“讀之,須要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要倒一字。”篇幅過長,孩子會“望而卻步”,不肯“善始善終”。
默讀和看書容易走神,造成讀書的假象,養成讀書的壞習慣。
5、學會快速閱讀。
在實際學習中,許多同學不甚閱讀,更不用說大量的閱讀課外書籍。長期下去造成的結果是不會讀書,沒有形成熟練的閱讀技能,對學習的發展造成嚴重障礙。
這裡我所講的閱讀技能並不是指能簡單的讀,而是指在閱讀的同時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閱讀的能力,是指能夠根據文章的不同的文體、內容、表現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書中內容的一種技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非常重要***。
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多讀書,注意瞭解不同閱讀材料的特點和閱讀技巧,加強讀思結合,並且有意識的加快閱讀速度,逐漸形成閱讀技能。
6、作好筆記。
作筆記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是一種必須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學習筆記主要有課堂筆記、讀書筆記和複習筆記等。課堂筆記應注意結合課文對老師所講內容進行記錄,不能全抄全錄老師的板書,讀書筆記應注意做好圈點勾畫,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
複習筆記應注意做好知識的歸納整理,如經常讀錯的字音、寫錯的字形,常用文言實、虛詞等,理清知識結構和聯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論哪種筆記都要做好疑難問題的記錄,便於集中處理。
2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
***一***多積累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斷的積累。因此,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零碎的時間去學習,看一點,記一點;積累一些零碎的知識,在不經意中建造自己知識的高塔。
這種積累不一定是在書本上,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片段,聽到他人說的一些好詞,都可以作為學生積累的素材。對於語文學科來說,只有知識的廣博積累,才有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語文學習的有心人,點點滴滴地學習,可以把語文學習變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當人們很隨意地學習東西的時候,依著自己的興趣學東西的時候,學習就會變成一件樂事。
***二***多記憶
每天晚上睡覺前,把當天學習的內容在腦子裡過一遍,加深記憶,這種方法對學好語文是很有幫助的。在回憶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想不起來的內容,此時要及時翻一下書,然後合上書本再回憶一遍。
如果還沒睡著可以把當天的學習內容多回憶幾次。由於剛上完課,學生對大部分內容還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時間就回憶完了。如果回到家,書一合,對所講的內容不理不睬,到期末複習時,對堆積如山的知識點會使學生“望題興嘆”。急來抱佛腳不如睡前多回憶來得好。
***三***多動筆
學習語文,是一個閱讀、思考、寫作相結合的過程,讀讀、思思、寫寫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許多學生在看書時只是看個熱鬧,即使有問題也不會做筆記,就這樣將問題“讀”過去。當再次學習時,在同一個地方還是會有問題,並且不清楚自己當時有沒有解決。
所以,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善於動筆,將自己的問題、收穫一一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時間,還會加深自己學習的記憶。
***四***多思考
學生做習題時,不要急於去做,一定要想一想老師講的例題是什麼意思或先看書,把所講的內容全部弄懂後,再做習題。這樣就會感到輕鬆自如。做練習是為了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那些圖快、圖省事欲走捷徑的學生,似懂非懂,一味地為做習題而做,常常會到處碰壁,走進死衚衕。
返回頭再看書,事倍功半。為了使書本知識真正變為自己的知識就必須教會學生遇到問題獨立思考。
平時讀書時也要多思考,開啟自己的思維,不要僵化在老師和家長告訴的道理中,憑著自己的認知和學習到的知識去重新思考問題,這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多背誦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適當背誦一些有價值的材料,猶如常做體操增強體力一樣,可增強記憶力。據生理學家研究,重複的刺激可以幫助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要求學生把有價值的材料背下來,對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成績很有幫助。
同時,還要在大腦之外建立知識的倉庫。這種知識的倉庫,可以是書本、筆記、日記、摘抄本、電腦,平時經常翻看檢閱,就可以把外部記憶變為內部記憶,加深背誦的效果,把知識真正轉化為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很多知識只有經過不斷的反覆的強化記憶,才能在自己大腦裡紮根。知識積累的多了,才能從根本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3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
一、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方法
做任何事情就要講方法,方法得當就做得快,做得好。學習也是一樣。微觀具體的做法叫做學習方法,巨集觀整體的做法叫學習策略。語文學習有具體的方法,也有整體的策略。我們先來談學習方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在未來社會裡,“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對學生進行有關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語文的學習方法,有涉及語文整體的,有涉及語文區域性的;有基本的,也有具體的。
關於語文整體的基本學習方法,中外教育家、學者、作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論述。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功。
關於對小學生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分為字詞的學習方法,句子的學習方法,段的學習方法,篇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寫作文的方法等。
如:字詞的學習方法有:運用漢字的構造規律來理解字的方法,組詞法,造句法,查字典法,用詞素分析理解詞語的方法,同義法的比較法,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方法,追根溯源理解詞義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學習方法有:擴寫、縮寫句子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用關聯詞語理解簡單複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學習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給段分層的方法,調整段中語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學習方法有:分段的方法,歸納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學習寫作文的方法有:審題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選材的方法,組織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小學生語文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研究的新興領域,也是當前語文教學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所謂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這是認識策略在學生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我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四個問題:一是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二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其學習方法;三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四是學習策略和認識策略的關係。
如何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呢?
首先,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就是承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和能動作用
第二,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學會學習包含著學生運用一系列的學習策略;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要考慮到他們學習策略的差異。
第三,學習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地的活動,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使用、調節和控制學習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動。最後,學生的學習策略實施的過程,也是實行決策的過程。
通過對學習策略的分析,我們看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或認知活動,一種思維或資訊加工的的過程,這也是學習活動有別於人類一般認識活動的特徵。
知識有簡單和複雜之分,簡單知識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是詞彙學習,其難點不在於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據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保持成為促進簡單知識教學的主要問題。
複雜知識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指概念、規則的學習和閱讀、寫作的學習,其關鍵是理解,而理解的實質是學生知道新知識內部各要素之間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學習策略。
***一***注意策略。語文教師可以採用外部手段來控制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生採用適當的注意策略,以促進學習與保持。如"帶著問題讀書"可能並不是一種最佳的閱讀方法,而"讓學生先讀書,然後思考問題",可能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學習策略。
***二***編碼與組織策略。人們注意了的資訊要想能夠長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對資訊進行編碼和組織。無論是拼音、識字、閱讀教學,語文老師都需要經常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排隊,找出規律,就是這種策略的運用。
***三***精細加工策略。如在閱讀和聽講時,一邊聽***或一邊看***,一邊做筆記,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應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這一習慣。但真正要使筆記成為一種促進學習的技術而單純的資訊記錄,卻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為了培養學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教師講課時應注意語速不宜太快,複雜的、重點的內容要適當重複,對講課內容的結構、層次和重點應進行板書。
***四***複述與複習策略。如,學生為了記住漢字,必須一遍遍地讀寫生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教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邊閱讀邊背誦,將閱讀和嘗試背誦交替進行。另外,對於複雜知識的學習,複習策略包括邊看書邊講述材料、在閱讀時對材料的重點、難點和要點用畫線、圈點、加註符號等方式將其突現出來等。
這些都是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訓練。
三、小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是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所謂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類。語文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
林崇德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以語文概括為基礎的,由四種語文能力與五種思維品質組成的,有20個交結點的、開放性的動態系統。
概括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對於小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現:聽的關鍵是"聽得好"。即會聽,聽得準確,抓住別人講話的中心,理解所聽內容的實質。這是在"聽"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現;說的關鍵是"說得清"。
即逐步地掌握準確、鮮明、生動的口語表達特點,能做到用詞準確、詞達意明、語言通順、層次分明、修辭恰當、邏輯性強。這是在"說"中的概括能力表現。讀的要素較多,一是朗讀與默讀的閱讀形式,二是理解詞、句、段、篇和修辭結構的閱讀內容,三是分析段落層次、獲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脈絡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三個方面都以學生的概括能力為基礎。寫作能力發展也是一個概括化的過程。小學生從“說”到“寫”,從“讀”到“寫”***仿寫***兩個過渡,都要通過書面語言條理化地、生動地表達出事物的內在聯絡。這裡就有一個綜合提煉的過程,即概括過程。
由於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概括,所以,我們在培養小學生語文能力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對其概括能力的訓練。傳統將學生的語文能力歸納為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這種提法是正確的。
如果說聽、說、讀、寫反映了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內容,那麼,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則與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思維品質的差異密切相關。思維品質是智力活動中,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特點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它體現了每個個體思維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異。
通常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個方面。這五種思維品質,是一個彼此聯絡、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體。
4小學三年級語文的學習方法
一、預習指導
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講課前自己先自學教材,這是聽好課的前提。在這階段,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材特點大致按如下步驟進行預習:
第一,瀏覽教材,瞭解框架。
要達到這一目的,並非一定要對新教材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精研細讀,只需瀏覽教材醒目的字句和每段的首尾概括句。這樣,學生在幾分鐘內就可將這一工作完成。
第二、聯絡舊知,質疑設問。
知識是一個系統。新舊知識間總是有聯絡的。因而我要求學生在預習新知識的時候,應將相關聯的舊知識進行聯想、回憶。對新知識以及新舊知識的聯絡處,要大膽地質疑,提出問題。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得長進”。
對提出的問題,可用鉛筆寫在相關的教材空白處,以便進一步學習
第三、查閱資料,思考討論。
發現問題後應積極解決問題。學生在課前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首先需要老師教給學生利用工具書、網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字典是工具書的一種,是學生學習上不開口的“老師”。查閱工具書能解決預習時遇到的字詞讀音及意義上的問題。
網路知識更是豐富多彩通過查閱書籍及網頁瞭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然而,當學生遇到以上兩種方法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因此老師還要教給學生切實可行的課前交流討論的方法。
此時討論的物件是很廣的,親人可以、朋友可以、同學可以、老師也可以……只要確定對方對此也感興趣就行。如討論後仍有疑問就做好記錄,以便上課認真聽教師講解。若是課堂上還未解決這一疑點時,下課及時詢問教師。
二、課堂學習指導
課堂是師生交流和共同學習的重要陣地。為了更好的把課堂的時空讓給學生,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利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得到最大的發展,使教學取得最大的效益。
我們的教學就要限定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凡是學生能看懂、能學會的,鼓勵學生去看、去學,絕不多講;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結論的,就激勵學生自己探索,絕不多操心;凡是學生自己能做到的,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絕不代勞;凡是學生自己能說的,就引導學生說,絕不多講。
1、識字寫字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之一。對於識字和寫字教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遵循的是識、寫分步,多認少寫的原則,注重引導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
對於已學過的字,要引導學生在聯絡中、在比較中找到漢字的共同點,不斷髮現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就會形成比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將了的學習方法,根據字的不同情況加以靈活運用。此後可採取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
①自主識字中的學法指導
識字課複習、匯入時,創設情境,以講故事、猜謎語、編排順口溜等形式進行復習、匯入。在匯入過程中滲透學法指導,並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學習方法。
例如:出示謎語“三面有牆一面空,有個幼兒在當中”,因為是剛剛學過的字,學生會很容易的猜到是“匹”字。教師既可順勢引導,“為什麼你會認為是‘匹’字,能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概括得出結論:這個謎語是分析漢字結構,根據部件或筆畫的特點來編的。
教師可繼續出示謎語或順口溜,讓學生進行分析。
老師:分析漢字的結構,根據部件或筆畫的特點來編故事、謎語、順口溜等,這是識記字形的好方法,今天,我們也來編一編。***佈置學生自主學習生字的任務***
②合作識字中的學法指導
合作識字就是指學習者在小組學習中、同伴相互學習中識字。這時的學法指導就要落實在指導小組內怎樣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
例如:學習“寸”、“取”二字。學生已經瞭解讀音,主要的任務就是識記字形時。我們可在出示了這兩個字後,首先,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識記字形:分析字形結構;加一加、減一減與熟字比較;根據字形編順口溜,,“又拿來了一隻耳,輕輕放在左邊”、“十字腳尖前鉤起,懷抱一點不放鬆”。
然後,觀察田字格中的這兩個字,分析佔格位置,討論怎樣把字寫好。最後,學生仿寫,進行展示,並選取較典型的進行集體評議。
要學好、寫好一個字,你們知道怎樣去做了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節***
2、朗讀感悟
實驗教材的閱讀教學重視學生的自讀自悟,讓學生能通過入情入境的充分閱讀,有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互相釋疑,合作釋疑。強調對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培養。因此,讓學生抓重點詞句通過朗讀、質疑、討論等進行探究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
①抓詞理句的學法指導
朗讀課文,感悟文字的情感,比較重要的一點是能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重點品析、感悟。學生如何去抓住重點詞句,這一方面離不開老師的指導。
學法指導通過對自學要求的一步步分析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抓重點詞法,使之再教學過程中進行,以有效的培養、發展學生學習的能力。
②研究性閱讀的學法指導
新課程教程重在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比較適合研究性閱讀的學習方式,即提煉主線,設計研讀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讀探究,並在交流中落實訓練點。
③表情朗讀的方法指導
在語文教學中,感情朗讀對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展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感情朗讀的基礎必須是具備一定的內心體驗。體驗越深,感悟越強,朗讀也就越到位,越出色!採用各種形式,讓學生表情朗讀,***配樂美讀、表演讀、賽讀、評價讀……***在品評時,可自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
要鼓勵學生有個性色彩的朗讀,要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和感覺讀好課文,不必強求一致。
三、複習指導
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也說過:“溫故而知新”,足見覆習的重要.指導學生掌握複習的一般方法尤其重要,怎樣指導學生掌握一般的方法呢?我在教學中總結出了幾種基本的複習方法的指導方法:
1.過度法——言傳身教。過度法是在基本學會一種知識或初步掌握一種技能後,不滿足於勉強記住或剛剛學會的程度,要再多複習、練習幾遍,達到進一步牢固掌握。這種“再多複習、練習”的時間和次數就是過度複習,或叫過度學習。
心理學家指出:要想牢固掌握所學內容,任何學習都要過度學習。但過度學習要注意“量”,就是時間和次數要適當,不是過度得越多越好。例如,我們教學十個生字,經過認讀、書寫、記憶,有五遍就能比較準確地掌握了,這叫適度,心理學家認為,過度複習不要漫無限制,而要適可而止。
太少了達不到鞏固的目的,太多了又浪費時間和精力。如背誦一首詩歌,誦讀第五遍剛好能背誦下來的話,再加兩、三遍就行了;一個生字,抄寫三遍剛好能記憶下來的話,多寫一兩遍就可以了。
2.分散法——引導點撥。分散法主要運用於不斷學習新知識時對舊知識的回顧溫習。關鍵是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進行分散複習:一是複習的內容不算太多時,可採用平均分散的方法。如6個小時能複習完的內容,可以分散在三天中,每天覆習兩個小時。二是先多後少的分散方法。
假如在階段複習中,需要在七天內複習五次的話,可在第一天覆習兩次,第二天覆習一次,第四天再複習一次,第七天再作最後一次複習。其中的第三、五、六天可安排別的複習內容。每次複習間隔的時間長短要根據複習的內容而定。
複習新學的知識,間隔的時間可以短一些,不能間隔得太長,太長就要遺忘,給複習增加困難。複習的時間要分散,複習的內容要交叉,複習的方法也要靈活多樣。比如,把說的、讀的、寫的、算的、畫的、記的互相結合起來,穿插進行。
有時要檢查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把動眼、動口、動腦和動手結合起來。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方法選擇的闡釋,以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方法。
3.歸類法——生尋規律。比如,字的歸類:①易讀錯的字;②多音字;③易寫錯的字;④易用錯的字;……。練習分段時,每閱讀一篇課文,先回想老師是怎麼分段的,根據是什麼,然後把類似的歸在一起,從中可找出三種分段方法。
一是按照故事的時間變化順序分段,如《將相和》、《我的戰友邱少雲》等;二是按照事物不同型別或不同方面分段,如《蟬》、《動物的遊戲》等;三是按照空間位置或環境的變化分段,如《草原》、《彩色的翅膀》等。這樣對學過的知識重新組合,排隊串線,便於重點突破,掌握規律性的東西,防止機械重複,死記硬背。
4.嘗試回憶法——激勵嘗試。嘗試回憶,即把課堂上老師講的知識回憶一遍。教師應在課末、單元末,有意識引領學生回憶新近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索裡和福爾特做過一個實驗: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是不運用嘗試回憶去背誦的成績的兩倍以上。
效果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回憶是大腦積極的主動的思維活動過程,複習中有回憶的參與,即增加了一個資訊反饋***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記憶的反饋***過程,這種反饋的次數又往往不僅一次,多次的強化剌激可提高記憶效果。
指導學生運用嘗試回憶應與閱讀教材結合起來複習,即先回憶後閱讀;或回憶一段閱讀一段,直到努力把老師課上所講的知識全部回憶起來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