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工作計劃

  高一年級學生基礎有一定的差距,歷史教學上務必要進行分層次分階段地鞏固和提高。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篇一

  一、指導思想:

  我們常說,科教興國,教育的興衰維繫國家的興衰!根據現在廣東省的高考要求,歷史學科在高考中同樣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們歷史科組充分發揮團隊精神,針對歷史科組人員少的情況,既分工又合作,保質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為將來的高考打好基礎。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使歷史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積累歷史知識、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成為一個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一個逐漸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的過程。通過歷史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瞭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二、工作重點及目標

  1、全組成員互相關心,互相支援,使我們高一歷史組更加優秀。

  2、互相交流進一步研討教材及適合與我們學生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3、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入手,提高教學質量

  三、情況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學期高一歷史學科採用嶽麓版教材,教學內容是歷史必修二,是“經濟成長曆程”專題,主要反映了人類社會經濟領域發展程序中的重要內容。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自下而上和發展的基礎,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且它在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所以必修2在三門必修課中佔據特別重要的地位。要求學生在瞭解中外歷史上重要經濟制度、經濟政策、重大經濟事件及重要人物基礎上,探討其在人類歷史程序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經濟史的內容理論性較強,學習的難度增大。

  2、學生分析:

  專題經濟史的學習,要求對通史知識要熟悉,知識點也多,所以部分學生會感到相當困難,容易造成記憶混亂。

  四、具體措施:

  1.嚴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安排歷史教學,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安排必修課2的內容。

  2.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結合我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全面落實歷史課程目標,尤其應發揮歷史課程獨到的教育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薰陶,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完整、準確地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內容。高中歷史教學應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礎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學習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

  4.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學生要進一步瞭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善於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對學生學習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及時獲取反饋資訊,更好地改進教學。

  篇二

  一、指導思想:

  在學校教學領導小組的巨集觀部署下,在教務處、教科室和高一年級組的統籌下,以提高學科教學教育質量為目標,積極學習課程教學改革思想,在夯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

  二、對教學各個層面的要求:

  1.教學進度。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包括:必修二和必修三第1、2專題。

  2.集體備課。本學期的高一歷史備課要做到既有結合又有個性發揮,新老合作, 取長補短。 本備課組共同收集整理教學資料並做到資源高度共享。每人在講授新課前認真鑽研教學內容,並於備課組會上作教材分析發言,同時要將教學該內容期間提供所有材料供本備課組成員參考。杜絕不加修改的使用別人教案或直接使用從網上下載的教案,要求做到教學資源的優化處理。

  3.教學要求。本學期所有班級的教學都要以“立足課本、狠抓基礎、培養習慣”為教學指導思想,做到“起點要低,講解要透,因人施教”。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積極思維、自主學習等行為習慣。堅持抓學生基本素質的積累。另外,在強化班和普通班教學方面是不同的,老師在教學的實施、目標方面要有一定的區別。

  三、在課堂教學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不停留在簡單地傳授書本知識,對教材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努力挖掘趣味性的東西,實際生活中能碰到的情況,時事新聞等,引入到教學中,達到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把書本中枯燥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習興趣,在主觀作用下取得進步。

  2.注意從例項出發,從感性到理性;注意運用對比的方法,比較相近的知識點;注意從已有知識出發,啟發學生思考。

  3.加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比較問題和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組織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

  1.每週組織一次集體備課和理論學習活動。做到“三定”――雙週四下午為固定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教學中遇到問題隨時討論;每次活動有明確的內容;每課或聯絡較緊密的幾課定一中心發言人,負責教學的整體設計,提出教學的設想,大家討論補充,探究最佳方案,實現資源共享。做到“三備”――解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採取的具體教學方法,特別側重學生學習式的設計。做到備課組“目標統一、內容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 測試統一” 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探究,提高整體的備課質量和教學質量,爭取每節都是優質課。

  2.組織教學研究課,加強集體聽課、評課,並積極向其他備課組學習,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新課程理念的實施和新型教學模式的形成。

  3.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教學研究活動,並努力出色完成年級組交給的各項任務。

  篇三

  一:現狀分析:

  教學方面

  1.教師剛剛接觸新教材,對於三年教材的整體把握還不到位,在教學設計中還不夠充分體現學生的探究精神。

  2.課堂上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手段不夠豐富。

  3.輔導差生方面的措施不夠靈活。

  4.教師所具備的其他學科的知識需要不斷學習,如物理、化學政治學科等。

  學生:

  1.初高中歷史知識銜接難。現在的高中新教材用的是模組專題方式來編寫,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歷史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基礎之上的,而歷史由於不是初中學生必考科目,所以學生基礎知識不牢。

  2.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由於一些網路知識的欠缺或資源有限並不是每一節課都能使學生具備自己動手探究問題的能力。

  3.對學科不重視,學習態度不端正。

  教材:

  1.新教材用的是模組專題方式來編寫,是建立在學生對初中歷史基礎知識掌握較牢基礎之上的,對於基礎知識較弱的學生來說,掌握較難。

  2.教材有些內容偏難,如第二、第三單元的知識,而且離學生生活較遠,學生不易理解。

  3.教材編排每一課內容含量過大,課上時間過緊。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1、要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歷史發展程序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包括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2、在掌握基本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訊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及基本方法。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合作學習。

  4、通過學習,進一步瞭解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具有世界眼光,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的文化傳統。

  三、具體措施:

  1.在課改中充分認識課程標準的重要地位,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以課程標準為依託,每一課都要依照課程標準進行備課。

  2.教師認真學習,努力改變教育教學觀念

  新課改並不只是教材的變化,還需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注重探索在課上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開啟思維,體會學習的快樂,同時根據不同的問題設定不同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解答出問題,從而真正的理解知識。

  3.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自主學習的能力,具備終生學習的素質。

  要堅持做到每節課前,都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提出具體的問題,學生自己通過看書預習,解決部分知識性的問題,把不懂的知識找出來,第二天課上教師著重講解學生不懂的知識,並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相應給以肯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對學生的評價放在平時。

  4.教師注重積累,使綜合素質提高。

  就歷史學科而言,知識編排較難,所以對於教師也在不斷的豐富自己的知識,不僅是史學最新動態,還是涉及其他學科如政治、物理化學等學科知識,我們也不斷的在積累和學習。

  5.加強集體的力量,優化備課。

  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如:教學目標如何制定;本課重點是什麼,如何突破;難點是什麼,如何排除;本課怎樣設計效果較好,能激起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並提高課上效率;課後檢測應怎樣編寫,怎樣做到精講精練,編寫哪些型別的題等。

  6.課堂教學中精講精練,落實筆頭,突破重難點,提高上課效率。

  7.加強個別輔導,著力培養優生,同時抓好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