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論文

  行為金融成為近些年金融研究的熱點,大有取代數理金融之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行為金融學市場經濟論文

  1緒論

  1.1研究問題的提出

  證券市場是世界市場經濟發展的放大鏡,市場與社會的各種微觀的被動都會影響證券市場的連鎖反應與放大效應。縱觀世界證券股市的跌宕起伏與中國股市近年來走過的不凡歷程,我們就能充分地感受到這一點。從西方社會頻發的經濟危機到我國股市發展初期的異常高漲,再到本世紀處的一蹶不振與近來的時高時低,其中處處能夠看出證券市場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與非理性行為的影子。為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證券市場起碼從當前的發展階段來講,其非理性的成分是客觀存在的,影響是較大的。但是,傳統的金融理論無法顧及這個非常實際的問題,它們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都是完全理性行為”這個並不存在的假設之上,假設證券投資者都是理性的,個體能夠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策略進行正確的投資,由此獲得合理的回報。正是因為金融證券市場中存在的非理性的心理與行為,使得經濟學家開始對經濟發展中頻繁出現的一些金融異常現象進行關注與深思,發現了其背後的心理因素的極大影響,於是行為金融學在西方國家應運誕生。現代行為金融學通過對投資者決策過程與行為的研究,逐步發現:人的性格、心理因素以及暫時性的情緒等,以及外界因素對於心理的干擾等主觀的因素在投資決策過程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投資者主觀非理性因素對於投資行為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對於一些金融投資知識不足的人員,其心理因素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甚至佔絕對優勢,這導致很多投資者的行為出現較大的偏差甚至盲目。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發展的歷史較短,雖然經過十幾年的培養,產生了一些專業的證券投資機構與個人投資者,也逐步出現了一些證券研究的學者與專家型人才。但是當前的金融證券投資者的素質普遍不夠,個體投資者的投資理性成分較少,國家對於證券調控與管理的法制法規都夠健全,管理的水平存在問題,這種發展狀況極大地影響著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與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金融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加大,國外的一些成熟的證券投資及投機資金會逐步進入中國金融證券市場,這對於我國當前脆弱的金融安全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儘早地提高國家金融管理的水平,提高投資者的投資理性素質,對於提高我國金融的安全度、促進市場健康發展的意義重大。而我國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的金融投資隊伍繼續進行客觀分析與指導,對其投資心理進行科學的分析把握,開展行為金融學的實踐研究工作,提高指導的力度與科學性,用更加科學有效的調控手段,促進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讓金融市場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

  1.2研究的目的與內容

  1.2.1研究的基本目的

  本研究發掘金融市場中的心理影響因素,立足於心理學的角度來審視金融證券的變化與發展情況,對行為金融學的理論進行簡單概述與分析,為研究我國金融市場的變化以及對行為金融理論的運用研究打下基礎。本研究最終的目的在於立足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實際發展要求,分析我國證券市場中存在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問題,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對這種心理因素進行深度思考,尋找問題的根源。然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證研究,提出促進我國金融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幾點建議與看法。

  1.2.2研究的主要內容及其採取的方法

  首先,研究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通過文獻分析法,對國內外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基本概念與內涵進行分析研究,瞭解行為金融學理論的優點及其侷限性,以及當前開展這項研究工作的積極意義。其次,研究行為金融學理論中的非理性心理對於我國金融證券投資者與管理者行為的實踐影響。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用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對我國證券市場的一些異象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尋找實際的問題。再次,立足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指導實際工作。通過歸納總結分析的方法,以我國金融證券時候存在的各種問題為基礎,對我國的投資者與管理者的行為進行研究與指導,提供一些有力的建議與看法,為促進金融證券的發展提供參考建議。最後,對未來的發展進行科學展望,對本研究的理論與實踐情況進行科學總結,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為本研究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2基本理論研究

  2.1相關理論與基礎概念

  2.1.1傳統金融學理論

  有效市場假說***EMH***。傳統金融理論的基礎之一,傳統金融理論認為市場價格充分而準確地反映全部相關資訊,市場是有效的而且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心理都是完全理性的。但有效市場假說在解釋某些財務異常現象時,遇到了困難和挑戰。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也是傳統金融理論的基礎理論之一,威廉•夏普***1964***、約翰•林特納***1965***、簡•莫辛***1966***等人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該理論假定:投資者是風險迴避者;投資者可以在無風險利率下無限制借入或貸出;所有投資者對各證券的未來收益率與標準差都有同質的預期。統計資料與模型的衝突顯示了CAPM無法驗證。最優資產選擇理論***MAP***。馬柯維茨***Markowitz,1952***創立,理論假設:證券市場是有效的,每個投資者都掌握充分的資訊,瞭解每種證券的期望收益率及標準差;投資者追求較高的收益、較低的風險;投資者以期望收益率及收益率的標準差為選擇投資方案的依據,如果要選擇風險較高的方案,必須有額外收益作為補償。然後得出投資者最優資產組合——在既定方差水平上有最大的收益率或在既定的收益水平上有最小的方差,將是一個均方差有效率的資產組合。“動物血性”理論。凱恩斯把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說成是“一時血氣的衝動”。他指出人們在選擇股票行為跟挑選美嬰的競爭如出一轍,他們會推測在別人眼裡的美嬰是誰並據此投票;一旦股市提前反映經濟上升,即由於經濟繁榮推動股市上升,投資者會助長股價節節攀升,使市場預期發生逆轉。凱恩斯是從心理角度解釋了投資者行為以及這種投資行為對證券資產價格波動的影響。把影響證券資產價格的決定因素歸因為投資大眾的未來動向和預期。在金融市場投資中,以上的傳統基礎理論被廣泛運用,但是人們逐步發現:金融市場存在著大量與理論描述不一致的現象,使得市場變化更為複雜與多變,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學家們逐步發現其傳統理論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陷,即幾乎所有的理論都是建立在“市場主體完全理性、市場機制完全有效”的假設基礎之上的。但是這種假設無法完全存在,所以,對人們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行為心理的研究成為必然趨勢,行為金融學應運而生。

  2.1.2行為金融學的基本內涵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是建立在行為學、金融學、社會學、經濟學、決策學以及心理學等學科理論基礎上的,主要研究物件是金融市場主體在金融市場行為中的心理特徵,並以此分析投資者的心理對於其投資行為形成的影響。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為認知過程和非認知過程。前者包括感覺、知覺、注意、學習、記憶、思維等;後者包括情緒、人格、氣質、意志等。認知心理學是行為金融學的理論基礎。基於心理學原理,行為金融學把金融投資過程看成一個心理過程,包括對市場的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而這幾個過程都容易受到系統性偏差的影響,有個體偏差從而導致金融市場上可能的群體偏差,導致投資或投資組合中的決策偏差。而投資決策偏差就會使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導致資產定價的偏差。而且定價偏差會導致系列偏差效應,放大了心理因素對於市場的影響,反過來這些效應又影響投資者的判斷,進一步產生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傳統金融學有一個缺點,就是其對投資者行為分析的理想化。傳統金融學的金融決策都是建立在“投資者自發地、合理地制定最佳投資方案,獲得利益最大化”的基礎上的。忽視了投資者由於資訊不對稱以及金融知識短缺造成的投資行為的偏差與盲目,導致了傳統的金融學在解釋一些市場非理性行為時失去了功效。難以分析與解決市場動盪中投資者心理趨向對這個金融市場的影響,尤其是難以解釋一些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而行為金融學則解決了傳統金融學沒有考慮到的盲區,推翻了其“理想化”假設。行為金融學對非理性心理的分析,將人類的一些心理學特徵引入到資產定價理論中,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的分析,行為金融學成功地解釋了資產價格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季節效應、小公司現象等一些標準金融學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對於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對於採取適當的措施,穩定金融市場,防止金融市場的動盪具有一定的意義。

  2.2國內外研究現狀

  2.2.1國外研究進展

  行為金融學的研究首先是從國外開始的,目前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體系。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實證研究、投資者心理與行為研究、行為金融學模型研究等,而且國外已經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基礎理論方面。主要成果是套利交易消除錯誤定價有限性理論。套利交易行為是有Frindman在1953年研究成果,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消除市場中的錯誤定價,這是有效市場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礎。在實證研究中,近年來大量和傳統金融學的描述不一致的現象被揭示出來,它們被稱為偏差現象。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正被用以解釋這些現象。這些現象分成兩大類:市場累積收益方面的偏差現象與很多難以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現象。在投資者心理與行為研究方面,Shiller在1997年的一篇綜述性文章中對多達十五種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中的可以應用於金融學研究中的理論進行了總結。將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分為兩類:有偏的預期,即過度自信現象。按照Barberis和Thaler於2001年的說法,人們對於自己的判斷常常有過度的自信導致行為偏差;投資者風險偏好。Thaler與johnson***1990年***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前期盈利的情況下,被調查者比一般情況下更加願意承擔風險;在前期是損失的情況下,被調查者更加不願意接受風險。行為金融學模型的研究。基於非理性行為的行為金融學模型可以分為兩個型別:一類模型基於投資者的有偏的預期,在模型中考慮非理性投資代理人,直接引入非理性的心理和行為;第二類行為金融學模型基於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將期望理論的研究成果引入而構造了一個模型,這些行為金融學模型對實證研究中揭示的偏差現象有理想的解釋。

  2.2.2國內研究進展

  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至今只有10餘年的時間,與西方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相比,不僅市場制度建設方面不夠完善,市場參與主體的投資者在投資理念、投資知識和技能方面也不夠成熟,投資者非理性交易行為特徵比西方發達證券市場表現更為顯著。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與西方有較大差距。行為金融在中國的研究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9至2000年,主要研究行為金融理論與現代金融理論衝突,期望理論,用行為金融解釋股市“異象”研究。1999年,劉力教授的《行為金融理論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挑戰》最早介紹行為金融理論基本理論的文章。2000年,牛芳和紀路對行為金融理論的起源、決策特徵、該理論對現代金融理論的挑戰進行了研究和介紹。第二階段是2001年至今,主要對行為金融理論的應用進行研究和介紹,開始運用行為金融理論來研究我國證券市場實際問題。如,陳偉忠***2001***等開始推出把行為金融理論應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四個方向,開始注重行為金融的應用問題。陽建偉***2001,2002***開始研究和介紹BAPM、統一理論模型、羊群效應模型和行為金融主要的投資策略。張亦春教授***200l***也研究了行為金融理論在整個非標準理論的地位以及運用非標準理論對中國股市有效性進行研究。黃樹青***2002***也從新的角度去認識行為金融學與現代金融學的論證問題,並對行為金融理論前景進行展望。另外實際問題的研究已逐步展開,田丹***2001***運用行為金融理論對我國基金投資策略進行了探討和分析,趙學軍、王永巨集***2002***,呂嵐、李學***2002***分別運用行為金融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對我國股市投資者的處置效應予以檢驗。

  3我國證券市場“異象”與投資者主觀因素分析

  3.1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異象”

  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發展時間較短,無論是國家管理部門的調控能力還是投資者的投資知識、心理都普遍不成熟,管理制度也不完善。在證券市場發展的初期,市場處於政策構建與不斷調整的時期,國家對於證券市場的干預多,證券市場無法反應市場基本規律,與經濟發展的變化趨勢不想吻合。這些客觀問題導致了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存在著非有效市場的現象。尤其是1991年到1992年基本上屬於完全非有效的市場;1993年以後,開始處於比較微弱的有效市場階段,但是問題非常多,如資訊失真、價格扭曲造成資金盲目等非常失去理性的行為。總結近年來的市場異象,按照行為金融學的分類方法,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3.1.1噪音現象

  噪音理論是行為金融學中經常被討論的話題。行為金融學認為在市場交易中存在著大量的噪音交易者,而且即使是一些非常理性的交易者如交易機構等也會通過製造震盪性的交易老火的額外的利益,所以形成了市場上有人專門自造噪音,這樣使得噪音現象更加風行。有人提出通過一些評級公司及機構通過科學評估產生更多的理性判斷,來補充外部定價模型的要求是不實際的。在中國的金融證券市場上,噪聲交易明視訊記憶體在。楊勝剛基於噪音交易理論,利用資料比較和行為博弈方法描述了中國股市噪音交易過度的現象。他認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噪音交易與西方行為金融學者所觀察到的金融市場行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且在持續時間、涉及範圍及表現程度上要比西方發達國家嚴重得多,噪音交易比重顯然已經超過“適度”標準。這一方面是我國證券交易者不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存在著一些噪音的製造者;同時來自政策方面的噪音較多,對於政策的變化預期經常構成虛假的噪音;同時,媒體在噪音製造方面“功不可沒”,推動了噪音的形成。

  3.1.2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羊群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羊群行為是行為金融學領域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現象,主流金融理論無法對之解釋。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羊群效應是中國證券市場中最常見的一種從眾行為,表現在機構投資者對證券價格的操縱、中小投資者的盲目跟莊等。宋軍、吳衝鋒以1998年10月至2000年9月這8個季度期間中國的基金為研究物件,發現中國的基金和股票同樣存在著羊群行為,而且高增長行業股、低價股和小公司股比其他型別股票存在更為嚴重的羊群行為。他們通過研究進一步發現,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採用羊群行為是非理性的。由此判斷,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是“故意的***或真實的***羊群習慣行為”,而非“虛假的羊群行為”。

  3.1.3.處置效應

  1998年,美國行為金融學家奧登***Odean***在研究了10000個個人投資者的交易記錄後發現,投資者更可能賣出那隻上漲的股票!當股票價格高於買入價***參考點******即主觀上處於盈利***時,投資者是風險厭惡者,希望鎖定收益;而當股票價格低於買入價***即主觀上處於虧損***時,投資者就會轉變為風險喜好者,不願意認識到自己的虧損,進而拒絕實現虧損。當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既有盈利股票又有虧損股票時,投資者傾向於較早賣出盈利股票,而將虧損股票保留在投資組合中,迴避實現損失,這就是所謂的“處置效應”。國內研究者對中國股市“處置效應”的研究結果表明:現實的中國證券市場中,處置效應很常見,中國的投資者更加傾向於賣出盈利股票,繼續持有虧損股票,而且這種傾向比國外投資者更為嚴重。而且,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均存在著處置效應。表現為投資者在風險投資時,急於賣出贏利的資產,而不願輕易賣出虧損資產。許多投資者得到蠅頭小利就賣出手中的證券,卻長期持有套牢的證券。趙學軍、王永巨集通過分析中國某大型證券營業部的近1萬個投資者賬戶,發現投資者太長時間地持有虧損股票而太短時間地賣掉贏利股票,牛市時的成交量平均高於熊市時的2倍以上。其結論表明:這些投資者都無條件地願意變現贏利股票而持有虧損股票。

  3.1.4日曆效應

  根據經典投資理論,股票價格的變動應該與影響紅利變動的基本因素有關,與交易的時間無關。但是大量研究表明,證券市場的價格變化與所處的特定交易時間存在很多聯絡。日曆效應是指金融市場與日期相聯絡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波動及其他非正常高階矩,主要包括季節效應、月份效應、星期效應和假日效應,它們分別指金融市場與季節、月份、星期和假日有關的非正常收益、非正常二階矩及其他非正常高階矩。週日歷效應是指一週中某一個交易日金融市場的平均收益或平均波動水平明顯不同於其餘交易日。月效應是指證券市場在一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且在統計上顯著。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日曆效應已經發生逆轉,金融市場越來越有效。中國的金融市場已經具備某些弱式有效市場特徵,但並不足以表明市場已真正達到弱式有效階段。劉建軍、李輝通過對中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統計檢驗,其結果顯示:中國深滬兩市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週末效應,中國的年關效應受益最小的月份一般集中在下半年,多數收益最高的月份集中在每年3月。美國、英國、德國等歐美的成熟股市中,週末效應都表現為週一收益率最低,週五收益率最高。而在亞太地區的股市,如澳大利亞、馬來西亞、香港等,大部分股市週二的收益率最低,週五的收益率最高。上海股市星期效應的檢驗結果與大多數亞太地區股市一致,即股市收益率在總體上表現為週二最低,週五最高。

  3.1.5政策干預

  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會對金融證券市場進行一定的政策干預,但是我國的市場干預與其他國家相比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政策干預的頻率過高,對市場的影響過大,行政手段的應用非常頻繁等等。例如,中國股市短短十來年的歷史,就經歷了幾次大起大落,股市一直處於劇烈波動狀態。期間,政府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政策手段調控股市的波動,如股票發行和上市速度、政府領導人的講話和媒體放話等,使股市表現出明顯的“政策市”特徵,政策性因素一直是證券市場異常波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重大政策的出臺直接影響投資者交易的活躍及入市的意願。例如: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後,股市開始暴跌,一週之內市值下跌30%;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範發展》:“近期股票市場的企穩回升反映了巨集觀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和市場執行的內在要求,是正常的恢復性上升,是股市發展的良好開端。”這一評論又使股市瘋狂漲停,並持續了半個月的牛市;2004年5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點名奇美集團許文龍為不受歡迎的臺商,訊息傳出令奇美電***3009***股價接連六天狂瀉。這些政策的目的,是試圖使股市在政府理想範圍內執行。中國金融證券市場這種遊戲規則是市場不成熟的表現,是以犧牲持續監管原則和標準為代價的,使得我國的證券故事表現一直難以與經濟發展的變化相互對應吻合,難以預測經濟發展趨勢。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當前國家對於證券股市的干預日趨科學化規範化,手段日益法制化,股市價格與經濟發展的關聯度提高,這是我國金融證券市場逐步發展成熟的一個趨向。

  3.2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異象”主觀歸因

  投資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是行為金融學研究的物件。以上一節的很多我國金融證券市場的異象問題,其很多原因都是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行為金融學理論將這些非理性的主觀心理分為這樣幾種:過度自信、錨定、群體影響、風險規避、謹慎與後悔等。

  3.2.1過度自信心理

  人的自信情結是心理學對決策過程中人的內心活動的一個重要發現。即人們總是傾向於過高估計自己的判斷力,相信自己完全能夠把握決策的準確性。但是研究發現,如果人們稱對某事抱有90%的把握時,事實證明的成功概率大約只有70%。在行為金融學中,過度自信就是指投資者對於自己通過思考得到的結論非常自信與自負,忽視了自己對問題分析的片面性以及自己金融知識不足導致的偏差,把自己看到的區域性合理性放大為全部,擴大了自己預測的結果產生的概率。“自信情結”在證券股票市場表現的特別突出,該領域中受到良好訓練的“專才”大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定位於平均水平之上,即使是一般的投資者也都人人相信自己具有更為出色的判斷能力。我國的金融證券投資市場發展不成熟,導致我國的證券股票投資者們的整體上金融投資知識不足,尤其是一些中小的投資者更是沒有基本的投資理論作為基礎,但是恰恰是我國的這些投資者們,尤其是在盲目的群體面前,在前期投機過程中比較成功的投資者們對於市場的未來風險預測不足,導致他們“非常自信”,儼然成為投資群體中的“權威”。中國有一句話這樣說:“無知者無畏”,這是對於部分過度自信者較為貼切的描述。

  3.2.2系統性認識偏差

  系統性的認識偏差是由於投資者對於市場資訊的加工不採用科學的加工理論與方法,而是用簡單的試錯方法進行資訊處理,這樣就容易導致系統性認識錯誤問題。這種錯誤導致市場價格定位錯誤,使得市場產生有偏預期。系統性的認知偏差主要有:一是選擇性偏差,即人們對於一些典型事例往往會進行強調,並在選擇中試圖將一些事件歸類於典型事例的類別中,在預測工程中給予這些事件、超過其實際價值的權重,正如“越看越像是隔壁的鄰居偷了自家的斧頭”這個例子一樣,而對於其它可能性則給予較小的權重。這種思維方式會造成預測結果的偏差問題;二是顯著性思維方式,即人們的思維決策經常受到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的影響而修正自己的原有決策。其實這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其影響巨大,所以人們會在主觀上提高這件事情發生的概率,導致思維的偏差。例如飛機失事的概率是非常低的,遠遠低於汽車的事故率,但是因為人們對於飛機失事事件的恐懼等,就會導致對其主觀概率的提高;三是自我歸因的偏差,在證券投資市場中很多投資者對自己掌握的資訊都有著自己的個性偏好,而對這些資訊的偏好導致對這些資訊的過度反應,自我歸因的偏差使投資者低估關於股票價值的公開資訊,特別是當公共資訊與他們的個人資訊相背時。當公共資訊與投資者的個人資訊相一致時,投資者的信心增加;但當公共資訊與投資者的個人資訊不一致時,投資者信心的降低幅度較低。五是錨定心理,指投資者對於事物的判斷受到其原有狀態的影響,對於新事物、新資訊、新情況反映遲鈍,缺乏敏感,導致投資行為守舊,沒有快速根據情況的變化進行調整。錨定效應是指人們趨向於把將來的估計和過去已有的估計相聯絡。研究表明人們對諸如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國民經濟增長率或者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率通常都有一個預期。而這個預期就成為對市場進行快速解釋的一個錨,對市場平均預期的較大偏高對價格在短期內會有重要影響,有時甚至會引起劇烈的震動。認知偏差問題使得一些缺乏金融知識的小投資者用彩票心理進行金融投資,對金融規律缺乏認識能力,把自己身邊的一些偶然因素與投資的效果聯絡起來,如生日、特殊事件、債券市場一些偶然的被動等都被作為其投資參考的依據。

  3.2.3群體從眾影響

  就是指投資者受到從眾心理與時尚心理的影響,對別人怎麼投資關注的較多,投資行為大部分是在研究其他多數人行為的基礎上進行的,容易受到媒體以及輿論的誤導。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表明,人類相互影響力對人的偏好的改變作用十分巨大,追求時尚和從眾心理最為突出。社會時尚的因素廣泛滲透於人們經濟活動的行為方式中,從而對經濟決策、經濟結果與經濟結構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證券投資領域中,人們往往具有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徵與行為。群體心理理論研究表明,由於個人理性的喪失,使群體智商要遠遠低於各成員個體智商,結果造成群體行為的發展超乎人們的預期,導致市場迴圈週期的不規則性。同時,造成證券市場對“權威”的崇拜,導致投資者概率上的統一性、投資者行為的一致性、破壞市場的完備性。群體從眾心理使得一些投資者的行為帶有嚴重的盲目傾向,造成對股市震盪的共振效應,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的安全穩定。而且這種心理容易被一些噪音交易者進行利用,把從眾心理當成為取得額外利益的工具。

  3.2.4避害心理

  研究表明:人們在經濟活動中首要的考慮是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為獲取收益。馬柯維茨***1952***首先注意到了人類的這種行為方式,後來的實證研究進一步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其內心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風險規避是指投資者會把規避損失作為投資中首要考慮的因素,其次才會追求利潤。趨害避利是人類行為的重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偏好則應人而異。具體來講: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表現出不對稱性。人們厭惡損失的心理重於風險與趨利。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感到損失令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影響,損失的痛苦比起盈利得來的快樂更讓人難以接受,導致很多投資者偏愛維持原狀。事實上,在股票投資中長期收益可能會被短期損失所打斷。短期的投資者把股票市場視同賭場,過分強調潛在的短期損失。在做出錯誤的決策時常感到後悔,而為了避免後悔,又常常做出理性行為。比如死守賠錢的股票,以拖延面對自己的錯誤,不願把損失兌現。這種心理容易被一些股市策劃者利用,這些籌劃者製造的市場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場效應而湧動,當大多數的被動投資者心態都變成了興奮型的時候,市場就已經進入了頭部區域,反過來當他們的心態都變成了恐懼型的時候,市場已經到了底部區域。巨大和強烈的股市心裡場效應迷漫著整個股票市場。策劃者就是通過調整股市心裡暗示的場效應強度來控制和操縱被動投資者的思維和行為。

  3.2.5後悔與推卸責任心理

  投資心理戰中最讓投資者受折磨的就是“後悔”,後悔是指投資害怕自己的行為讓自己後悔,而造成的投資行為的變化,如為了防止市場突然變化而使得自己後悔,投資者會賣出已經降價的股票,或者買進已經漲價的股票。而這種心理其實是過度謹慎造成的。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的心理狀態在人們的經濟活動中非常普遍。當投資決策失誤後,投資者後悔心情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即使是同樣的決策結果,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後悔心理,則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將優於其它決策方式。減少後悔與推卸責任對人們的未來行為預期都具有影響,經濟決策者為預防其負面效應而採取的措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未來的經濟結果,如利用代理人制度以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壓力。研究表明,如果由此而使負面效應的減少大於上升的代理成本,委託人的效用仍然是增加的。在證券投資中各方當事人的這種心理將改變資產組合,並可能對資產的價格產生影響。後悔理論有助於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這些投資者的心理特點反映了在投資資訊不對稱、投資知識不足的情況下,投資者行為的偏差。研究表明:金融投資者的心理是多種多樣的,投資的偏好也是不同的,理性程度差別很大。同時,投資者的心理變化也是較大的,具有多變性與一些偶然性傾向,導致他們的決策經常變化甚至臨時改變。在心理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不一定是科學的,選擇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投資者往往對問題反應過度,容易受到公眾資訊的影響。

  4行為金融學下的主要證券投資策略

  針對行為金融學理論研究的幾種非理性投資心理與行為引起的市場異象問題,行為金融學界進行了很多策略上的研究。當然,行為金融學的發展歷史比起傳統的金融理論發展來講要短,其理論本身發展並不成熟,同時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程度還不夠,在測定各種心理因素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操作方面的難題,資料與實際之間存在一些差距。同時,任何理論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場中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投資策略可以一直獲得超額回報。目前,行為金融學界研究的主要投資策略有以下幾種典型觀點。

  4.1反向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根據過去一段時間的股票收益率情況排序,買入過去表現較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較好的股票,據此構成的零投資組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獲得較高收益的投資策略。反向投資策略是行為金融理論發展至今最為成熟的投資策略,主要源於人們對資訊過度反應的結果,是基於投資者心理的錨定和過度自信特徵。市場經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非理性行為心理的引導下,證券股票市場經常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而對反應過度活著不足的修正會導致過去的輸家的將來表現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從而產生長期超常回報現象。也就是表現好的股票股價會過度高估,而表現差的股票股價則會被過度低估,所以在過一段時間以後,表現好的股票股價會向下修正,而表現差的股票股價會向上修正;因此反向投資策略可以獲得超額報酬。行為金融學認為,這是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會根據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近期業績做出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為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這種投資策略每年可獲得大約8%的超常收益對此。ConradandKaul***1998***以八種不同的形成期,交叉探討反向投資策略和動量投資策略在不同持有期間的獲利性。發現反向投資可以在極短期***1月或是1個星期***和極長期***3到5年或者更長***可以獲利。我國的王永巨集、趙學軍***2001***;李心丹、王冀寧、傅浩***2001***;李詩林、李揚***2003***等經過實證研究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存在過度反應。運用反向投資策略,應當關注各種股票的價格走勢,並將其價格與基本價值進行比較,尋找價格遠遠偏離價值的股票,構建投資組合,等價格迴歸價值時獲得收益。在實際的證券交易中,可以選擇低市盈率的股票、低市淨率的股票、歷史收益率低的股票、鮮有人問津的股票,這些股票由於長期不被投資者看好,價格遠遠低於其價值,其未來的走勢就可能是價值迴歸。特別是當股市走熊時,市場往往對具有較大潛力的中小盤成長股關注不夠,投資者應該努力挖掘這類成長型股票並提前介入,等待市場走好價值迴歸時就可以出售獲利。

  4.2慣性交易策略

  慣性交易策略就是指對證券股票在過去比較短的時間***一年之內***的表現的基礎上,設定股票收益與交易量過濾規則,當相關指標達到這些過濾規則的時候就買下或者賣出這些股票的投資策略。Rou-venhorst***1998***對12個國家的研究證實了動量效應的存在,證明了這種效應並不是由於資料取樣的偏差所造成的誤解。在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存在明顯的慣性效應,利用股票在一定時期的波動採用此策略可以買入賣出而獲得價差收益。慣性交易策略以證券過去的表現為基礎,即買入近來的強勢股,賣出近來的弱勢股;相對於慣性交易策略的是反轉交易策略,即賣出近來的強勢股,買入近來的弱勢股。一般認為,這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在於股票價格對過去或公開的資訊發生具有規律性反應。從投資實踐的角度看,把握資產價格的這些規律性變動,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超常收益,增加獲利空間。運用慣性與反轉交易策略進行投資關鍵是瞭解證券市場上最大多數人對後市的看法,跟隨大眾的操作方式操作;但要把握出貨和建倉的時機,從而可以最大限度規避風險和降低成本。這種策略以股價上漲具有慣性為依據,它的難點也在於對時機的把握。

  4.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

  成本平均策略是指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於股票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進行,“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從而規避一次投入可能造成較大風險的策略。它與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損失厭惡及思維分割有關。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擔投資股票風險的能力可能會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建議投資者在年輕時讓股票佔其資產組合較大的比例,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此比例逐漸減少的投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普遍採用並廣受歡迎的投資策略,同時卻又被指責為收益較差的投資策略,而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原則明顯相悖。在運用成本平均策略進行投資時,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要適時調整資金留存率。投資者的資金留存率高表明他們對後市不看好;相反,資金留存率低則表明投資者看好後市。投資者在運用時間分散化策略進行投資時,需要注意切忌過於頻繁的交易。大量研究發現過於頻繁的交易會降低投資者的回報率。由於時間能夠對衝風險,投資者只要考慮迴避證券的基本風險就可一路持有獲利。

  4.4捕捉並集中投資策略

  集中投資策略就是選擇少數幾種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股票,將大部分資金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或升,堅持持股,避免受到證券市場中的投資者行為偏差的影響,穩中求勝的投資策略。如股市大鱷巴菲特的集中投資策略是採取有目的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幾家有選擇的公司上,並儘可能地對其進行密切的研究,進行集中投資組合並長線持有。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投資者追求的是超越市場獲取超額收益。要達到這一目的有三種途徑:一是盡力獲取超前資訊,尤其是未公開的資訊,綜合各種資訊來形成自己的資訊優勢;二是選擇利用較其他投資者更加有效的模型來處理資訊;三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認識偏差來實施成本集中策略。集中投資策略包括下列行為:選擇幾家在過去投資報酬率高於一般水平的公司,堅信這些公司有很高的投資報酬率,而且能夠繼續把過去的優秀業績保持到將來;把自己的大部分投資資金押在選定的高投資報酬率的股票上;持有股票原封不動至少5年,在股價的波動中沉著應對,順利過關。

  4.5本章小結

  應用行為金融理論指導金融證券市場的交易行為,能夠把金融投資者們的心理特徵、文化基因納入到股市預期當中,對於解釋我國面前證券市場中存在的很多異象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彌補傳統金融學理論的不足,形成更加具有實際意義的有價值的投資策略。但是要注意的是,行為金融學本身發展得還不夠成熟,而且其自身也是不斷髮展的,同時行為金融學理論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投資群體的複雜心理因素所需要採取的實際措施是不同的,實際情況比理論上的預設要複雜很多。要切忌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現有的行為金融理論主要是在發達的金融市場產生的。我國證券市場同成熟的證券市場比較,還是一個新興的證券市場,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共性與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在運用行為金融投資策略時,不是對國外現有行為投資策略的簡單模仿,而應當掌握行為金融學的理論方法,對中國證券市場的行為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索適應我國證券市場執行特點的我們自己的行為金融學投資策略。同時,行為金融理論的很多投資策略,如在大多數投資者尚未意識到錯誤時投資於某些證券,隨後當大多數投資者意識到錯誤並投資於這些證券時賣出這些證券。一旦證券市場的絕對多數投資者認識到這一問題,並理性地採取相同的策略,那麼結果可能會走向另一個反面。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運用到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可以合理引導投資者的行為。對於投資者要提高其投資管理水平,使其趨於理性化,提高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

  5行為金融學對我國證券市場主體的啟發

  非理性投資行為與市場資訊的不對稱以及投資者的素質有直接關係。我國的金融投資行業發展較晚,而且近年來呈現出國家政策干預過多,金融市場更多地是反映政府巨集觀調控政策導向而非市場自身發展規律。同時,由於國家政策法規不健全,導致了金融市場發展曲折動盪,近兩年來才逐步向合理的軌道發展。這樣的金融市場發展歷程造成的後果是:我國的中小投資機構與個人投資者群體不成熟,缺乏對於金融市場知識的支撐以及對中國的金融市場未來預測不準確,投資行為受到非理性心理影響的程度較大。

  5.1行為金融學理論對於投資者的啟發

  5.1.1加強自身理論學習與研究

  中小投資者***主要是個人***在金融投資過程中的策略一般比較保守。因為中小投資人在資金實力上、市場分析的能力上以及其資訊把握上都處於劣勢,其投資行為的非理性成分高,防範風險的意識非常強。同時,由於個人投資者缺乏專門的機構監督控制以及諮詢指導,主要靠個人以及小群體的力量進行較為盲目的投資決策。所以容易犯下心理偏差與認識錯誤。對此,中小投資者要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識學習水平,加強對於金融市場規律的研究,積累實戰經驗,學會科學分析市場,因對市場各種變化的能力。這是減少非理性心理因素影響,提高決策科學性的基礎保障。在很多情況下,投資者的不良心理行為如信心不足、認知偏差、後悔等等,都是與其知識的不足有關導致決策的疑惑,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作為證券投資者,對國家巨集觀經濟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善於捕捉各種細微的動態變化和各種資訊,用客觀的資料克服投資的狂熱。潛心研究投資理論,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學識,把別人的經驗借來,加以創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為自己的投資失誤辯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誤記錄下來,慢慢地積累提高,每位投資者盤算股票之前,應該對股市做出某些決策性的判斷。

  5.1.2學會科學的資訊判斷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於減少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響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國當前的很多市場異象的出現比起國外市場更為明顯、更為誇張的原因就是我國的金融證券市場發展的不成熟,投資者不僅缺乏科學的金融市場知識,而且因為缺乏這些知識導致更加盲目,理性的缺失給非理性的心理留下了大量的空間,使得市場異象問題嚴重。所以,在讓投資者學習科學的金融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要引導投資者們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思維的科學性與合理性。讓投資者學會各種科學的分析綜合加工資訊的能力,學會用規範的思維過程對資訊進行理性的加工處理,較少心理偏差的影響。在具體的投資行為中,還要學會對自己的心理進行審視與反思,對於金融市場公開資訊要學會科學判斷,核對資訊來源的可信度與影響度;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一些近期投資比較順利的投資者要防止過於自信,對風險缺乏理性判斷;要對市場上他人的觀點進行理性分析,不僅要分析他人觀點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分析這些人觀點背後的個人背景及其個人態度偏向。學會綜合判斷,學會梳理各種資訊來源,是建設心理偏向的關鍵。

  5.1.3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在投資市場上,必須不斷地培養和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培養獨立的判斷力,磨練自己的耐心,具備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練起市,性格堅毅,培養自我管理能力。針對投資者非理性的心理偏向問題,投資者要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用更為健康的心理迎接股市的調整。首先,要克服情緒化心理。市場是由投資者組成的,情緒比理性更為強烈,貪婪和懼怕常使股價在公司的實質價值附近震盪起伏,購買股票時,不僅需要具備某些會計上和數學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資者控制自己的情緒波動,以理智來衡量一切,並支配行為,獨立思考,不受干擾,在股票投資中絕對不能感情用事,投資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資的知識和經驗,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其次,要樹立信心。合理的信心是投資成功的條件,合理的信心與過度的自信不同,而是表現為在機會面前不去猶豫不決,干預決策。同時,除了信心還需要耐心,如無耐心,後悔、失望、沮喪、衝動等不良情緒就會產生,這樣失敗的機會非常高。再次,培養獨立的判斷力、自制力。要科學對待各種市場噪音,具備耐心和自我決斷力,培養堅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不應盲從他人建議,而應有自己的判斷力。在證券市場,投資是一項高度技巧性的行為,投資者要有自己的分析與判斷,決不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投資一定要自己判斷、研究行情。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風險,高收益與高風險成正比,如何趨利避害、順勢而為是一門科學,投資者應該克服追漲時只聽利多,趕跌時只聽利空的偏執心理,增強對經濟環境、股市行情的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鑑別能力,培養堅毅的性格,消除緊張、穩定情緒。認清當前的股市形勢,預測可能產生的不良因素,對具體情況進行系統分析。這樣的一個既符合股市規律又有利於投資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價位不斷確立,以確保預測準確,投資成功。

  5.2行為金融學理論對於機構投資者的啟發

  5.2.1加強機構職業經理人才建設

  首先,要加強機構的學習培訓工作。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不同,他們資金實力較強,有專門的投資專業的經理人與專家型的投資顧問,他們有著良好的金融專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機構自身有著良好的內部風險防控機制與監督管理機制,這些都對提高投資機構的決策科學性,減少投資經理人的心理偏差引起的決策失誤有著積極影響。但是,投資機構事實上其職業經理人也會經常受到投資心理偏差的影響,所以投資機構加強對於職業經理人的學習培訓,提高其培養適度的心理狀態非常重要,這不僅關係到投資機構而且關係都委託投資人的利益。其次,要引進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才。優秀的職業經理應該具有雄厚的專業學術基礎和豐富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受過正規教育,知識背景豐富的經理對市場資訊的收集分析能力和對市場的形勢判斷能力相對較強。在國外,很多職業經理人才都具有一流學校MBA等教育背景,都是一流的高科技人才,但是在我國職業經理人的隊伍參差不齊,很多都是當初股市初期白手起家進入股市的。同時,優秀的職業經理不僅應具有良好的資訊收集與資訊分析處理能力,還應當瞭解市場中的投資者和自己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和行為偏差;優秀的經理應當能夠避免由於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重大失誤並且瞭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並採取相應投資策略。這些人才既要培養,更要引進,因為證券機構畢竟不等於教育機構。

  5.2.2提高投資機構的管理水平

  投資機構的管理水平決定了其獲得利潤的能力。投資機構可以憑藉其擁有的資訊資源、知識資源以及資金資源,利用個人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對其心理進行導向進行盈利。例如:在國家政策允許的範圍內,投資機構利用投資個人的心理偏好進行反向投資,利用其反應過度的心理,形成對於上市公司業績的高估與低估,這樣投資機構就可以從中進行套利,取得更大的效益。再如:開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額贖回,基金經理要根據其對贖回量的估計確定資產的流動性,而這就不可避免地要估計投資者的行為決策方式。投資者往往在受到壓力時高估風險,稍有風吹草動,他們就可能大量贖回,而從眾心理又可能深化這種趨勢,使基金受到更大的壓力。另外,由於投資者的後悔與謹慎心理,他們常常利用代理人制度轉移其對經濟結果的責任及受到的壓力,通過深入分析這一點,基金經理就能確定合理的管理費率,提高基金的運作水平。對於投資機構來說,提高管理水平主要靠人才與管理,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制度的建設與落實。建立科學規範的投資決策程式與制度,建立健全的風險防範機制餘內部的績效評價機制等,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為過度自信與羊群效應等對其投資行為的影響。機構投資者應從制度安排、系統執行、業務處理等全方位、多角度完善應急預案。注重分析手段的綜合運用,降低由於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衝動;合理控制高風險、高收益投資專案的實施,追求並保持穩健的投資策略與盈利能力。

  5.3行為金融學理論對於金融監管部門的啟發

  5.3.1用行為金融學解釋市場異象

  對市場異象的行為金融學解釋有助於政府主管監控機構分析我國股市異象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可以針對這些原因去尋求調控手段的針對性,提高調控的能力與效果。行為金融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來解釋我國目前在巨集觀經濟各項指標明顯好轉的情況下,股市還在低位執行、投資者情緒過度悲觀的現象。這其實與投資者在價格發生逆轉之後,面臨不確定性的政策性因素,對風險的恐懼程度遞增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群體效應的影響下,對於市場反應過度,對於風險存在過度恐懼與謹慎,不能及時作出合理的反應。監管部門對市場異象有了深入瞭解的基礎上,可以建立起機構的建立糾正機制對這些心理導致的偏差進行必要的糾正。首先,可以改革監管機構的內部組織體系,減少行為偏差的影響,幾種不同型別的專家進行綜合決策。要嚴格限定監管部門的職責權力,防止行政過度干預市場,加劇行為偏差的不良影響。對監管的部門之間要形成制約機制,防止權力過度與濫用。同時,要加強監管機構體系之外的監管效果評價機制建設,外來評價有助於減少監管機構行為偏差的影響。例如:匿名專家對監管者的行為進行評價,會影響到監管機構的權威以及各方利益的時候,監管者在制定決策的時候就會格外小心,並且也使得監管機構更加容易接受各類意見和建議,有助於減少這些認知與行為偏差的影響。要加強法規的透明度,完善法規建設。我國金融市場的歷史較短,政策法規不成熟、不透明,投資者的理解認同存在滯後性,使投資者產生只顧眼前利益的短期投機心理。因此,監管部門政策法規的出臺應該具有穩定性、延續性,讓市場參與者對金融市場的前景具有一定的預見性。針對市場存在的噪音現象,建立透明的資訊權威披露制度,讓投資者瞭解實情,防止盲動。嚴格地執行對大戶、機構投資者以及特權人物獲取私人資訊的監管與懲罰,提高獲取資訊的成本,從而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市場噪音,加強對證券投資機構、市場評論者以及市場調查等機構人員對資訊加工處理與公佈質量的要求及其責任的承擔。

  5.3.2培養成熟的機構投資者

  行為金融學的應用可以與金融市場的調控手段高度結合起來,在改變股市偏軟的同時,考慮投資者心理因素偏差的影響,提高投資者的信心,影響其投資行為。同時,國家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對投資者進行科學引導,提高投資人的素質,促進金融市場的成熟。監管部門應著手完善投資者教育計劃,組織協調開展投資者教育活動,普及證券市場知識,並且讓廣大投資者能夠深刻認識市場風險,倡導理性投資觀念。要將投資者的投資知識與風險教育轉化為一種全社會自覺的理性行動。不僅要個人投資者接受金融市場基礎知識的培訓,還要定期聘請專家學者開設投資心理學等方面的講座,剖析身邊發生的典型案例,讓投資者充分熟知各類認知與行為偏差產生的根源和危害,從而在市場活動中更好地防範各類金融欺詐和風險。改善投資主體的比例結構。機構投資者比個人投資者更有理性,其發展壯大具有穩定市場的功能。一個散戶居多的證券市場由於個人缺乏對市場全面分析判斷的能力,傾向於短線投資,增加了市場交易活動和價格的不穩定性。相反,機構投資者對市場有較強的分析判斷能力,傾向於長線投資,有助於能穩定市場。要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培育工作。一般性教育產品由政府來供給,技術性的教育產品引導諮詢、培訓等私人部門提供。隨著資訊科技越來越多地在證券市場上的使用,與今後證券市場國際化程序的演進,對中小投資者的素質和投資理性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投資者教育的價值也會不斷增強。行為金融學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領域,儘管其還未成為金融學理論的主流,但越來越多的金融學家正在投身於這一研究領域。這足以展示行為金融學在當今金融學領域的地位及發展前景。我國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多的研究空間。

  6總結

  近二十多年來,行為金融學的發展速度很快,行為金融學對於我國當前的市場異象嚴重的現狀,其積極作用不可忽視。但是我們也要客觀地看到:行為金融學自身的發展並不成熟,其很多理論與現實需要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理論與實踐差距,操作性亟待提高。同時,行為金融學迄今以共性研究為主來分析投資者心理行為,但是不同國家的投資者心理文化背景差異很大,社會制度與風俗習慣差異很大,這些都是心理異象的基礎之一,所以未來對於社會文化差異的研究將成為一個方向,未來的研究道路還比較漫長。同時,學界關於行為金融學的爭議也一直存在著。未來,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可能將在方面展開:投資者的決策心理與證券價格;市場機制的缺陷,市場制度是如何影響投資的心理和行為的,完善的運作良好的市場機制需要什麼樣的制度保證;投資者的心理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政府如何發揮作用等;文化差異對於行為金融學應用的影響等。

  範文二:會計尋租行為金融學分析

  在現代經濟理論中,布坎南等人認為“尋求租金”一詞是要描述這樣一種制度背景化的行為:在那裡,個人竭盡全力使價值最大化造成了社會浪費,而沒有形成社會剩餘。他們把尋租描述為人們憑藉政府保護進行的尋財富轉移而造成的浪費資源的活動。所謂的會計尋租是在社會總財富水平和企業真實業績並未改變的前提下,通過改變會計資訊來進行財富的非公平性轉移和資源的不恰當配置,從而對其他社會主體利益造成損害的一種非生產性尋利活動。

  會計尋租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會計資訊對股票價格進行影響,從而影響股民“用腳投票”來選擇投資機會並最終對資本市場造成影響。證券市場上存在的會計尋租行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證券市場差額的客觀存在。證券市場差額=股票市值之和-公司真實的經營業績之和=***每股市價*上市交易量***-***每股收益*流通股份數***。為了取得更多的證券市場差額獲得高額回報,上市公司便要求更大的市值。根據有效證券市場理論,如果股市有效,市值的高低決定於上市公司披露的業績即財務報告收益,在上市公司真實業績一定的情況下,年報所披露業績的好壞完全由管理人員決定,則為了尋求更大的市值,上市公司便會有“報好不報差”的業績披露動機,朝著有利於市值提高方面傾斜的必然趨勢,這便是上市公司尋租或管理者尋租。

  在資訊不對稱的條件下,通過改變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方法,就可以改變會計資訊,進而改變相關利益關係人的決策結果。美國爆發的安然以及中國的銀廣夏等重大財務報告舞弊案,使股價狂跌,中小投資人受到重大損失;研究者還發現控股股東進行內幕資訊操控,利用各種關聯交易在配股前對上市公司進行“輸血”、配股後“抽血”的跡象十分明顯;還有上市公司利用會計規制的漏洞,通過不平等銷售、資產重組等方式,實現與大股東之間的利益輸送,這些都是資本市場上會計尋租的表現。其次,從制度方面看,在資本市場中會計尋租行為是普遍存在的,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租金的存在是因為政府介入市場,中國轉型經濟中租金的存在是因為市場開始形成,政府尚未退出。

  國內市場機制仍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有序公平的市場競爭還未形成,由此公允價值等與完善的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會計計量手段在中國的使用仍面臨困境、公允價值無法取得,執行按公允價值規範的會計準則時勢必出現估計、判斷等行為,客觀上為會計尋租活動創造了條件。最後,投資者的投資心理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傳統金融理論的有效市場假設認為投資者是理性的,可以理性的評估證券價格;即使投資者是非理性的,由於他們交易的隨機性,能抵消彼此對價格的影響;若部分投資者有相同的非理性行為,市場可以利用“套利”使價格恢復理性。但在實踐中,由於市場觀察與計量方法的限制,絕大多數資產的市場價格並不等於其內在價值,有時股票價格的變動莫名其妙,資本市場中出現著大量無法用傳統金融理論解釋的異常現象。

  於是我們可以基於個體投資者投資心理和行為即行為金融學理論,分析我國資本市場會計尋租產生的另一誘導因素。行為金融理論認為,證券的市場價格並不只是由證券自身包含的一些內在因素所決定,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參與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投資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傳統金融理論的“期望效用理論”基於完全充分佔有資訊來分析投資者投資決策行為,但金融市場現實中不可能實現。而行為金融理論的“前景理論”認為,在不確定條件下投資者的決策動機會受到自身和外界各種變數的影響,通過對收益和風險的預期,依據個人決策行為偏好進行決策。投資者的投資心理和行為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誘導了上市公司和控股股東的會計尋租,促使了資本市場上各種會計尋租行為的發生。

  在資本市場上會計尋租的產生除了本身規律性和制度性原因也存在投資者的投資心理和行為的原因,特別是後者從另一方面誘導了資本市場會計尋租行為的產生。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各項制度不配套,人們的投資心理比西方國家更為複雜,“政策市”、“投機市”氛圍較濃,會計尋租產生的可能性更大。在我國獨特的金融環境和結構下,對於監管當局而言,要保持金融市場良性、穩定的發展。除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金融環境和資本市場的合理規範,同時還要從基於投資者投資心理和行為決策研究,從培養投資者的理性投資理念上下功夫,從理性投資上降低控股股東和上市公司的會計尋租行為,從而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