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養生有什麼特色

  很多都知道要中醫飲食養生。但是卻對中醫飲食養生的概念和特色都是不清楚。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飲食養生特色

  一、 因後天之本,及早食養:祖國醫學一直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故倡導養生特別是食養至遲也須從青、中年開始,經過飲食調理以保養脾胃實為養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養五臟,故勸人儘量少吃生冷、燥熱、重滑、厚膩飲食,庶不致損傷脾胃。如能長期做到顧護中氣***即脾胃生髮的功能***而恰當地食養,則多可祛病長壽。

  二、 食養關鍵在於飲食有節:節制飲食的要點關鍵在於“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宜恰當合理,進食量不宜過飽,每餐所進肉食不宜品類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講究衛生,宜做到先飢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並慎戒夜飲等。此外,過多偏食、雜食也不相宜。

  三、 先食療、後藥餌:食療在卻病治疾方面有利於長期使用。此尤其對老年人,因多有五臟衰弱,氣血耗損,加之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故先以飲食調治更易取得用藥物所難獲及的功效,蓋此因大多數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體虛弱,一則難堅持長期服藥,二則有的不太習慣,三則易發生不良反應,故先食療而後必要時用藥多較妥當。

  四、 多講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夜食反多損的原則。食宜細嚼緩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選食和節制飲食,對腐敗、膩油、葷腥、粘硬難消、香燥炙炒、濃醇厚味飲食更宜少進;淡食最宜人,以輕清甜淡食物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脣,冷不冰齒為宜;堅硬或筋韌、半熟之肉品多難消化,食宜熟軟,老人更直。

  中醫飲食養生祕訣

  一、因後天之本,及早食養:

  中醫認為,脾胃乃人體的後天之本,故食療養生也需從青年開始,以食療調理以保養脾胃乃養生延壽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養五臟,故應少吃生冷、燥熱、重滑等飲食,使其不致傷脾胃。如能長期做到顧護中氣而恰當的食療養生,則可祛同延壽。

  二、食養關鍵在於飲食有節:

  節制飲食關鍵在於“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應恰當合理,不可進食過飽,應注意飲食的衛生,宜做到先飢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等。

  三、先食療、後藥餌:

  對於老年人,食療在治療疾病方面有利長期食用,因其五臟衰弱,氣血虧損,加之脾胃功能減退,故對於患慢性病或身體虛弱的老年人更易取得藥物所難獲得的功效,故應先食療而後必要時用藥較妥。

  四、多講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夜食反多損的原則:

  食宜細嚼緩咽;宜善選食和節制飲食;淡食最宜人;食宜暖;老年人食堅硬或筋韌食物,應食宜熟軟。

  中醫養生方法

  1、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2、綜合和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3、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4、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看過中醫飲食養生特色的人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