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金融互動政策

  當前,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以及貨幣政策再次使用利率工具,財政與金融這兩大巨集觀經濟手段的協調問題更加值得研究和關注。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財政和金融的政策配合與制度協調

  當前,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轉型以及貨幣政策再次使用利率工具,財政與金融這兩大巨集觀經濟手段的協調問題更加值得研究和關注。從我國政府在巨集觀經濟調控中運用財政與金融政策的歷史來看,實際上從未有過現代意義上的兩大工具的協調配合。我們這裡分析的財政金融政策配合與財政貨幣政策相比,暗含了更加廣泛的經濟和制度內涵。

  事實上,傳統計劃體制下的財政和金融政策都基本受制於國家計劃,缺乏自由運作的空間。而在1997年之前,財政和金融政策也沒有體現出應有的功能,基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協調配合。1997年之後,隨著政府更多地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兩大政策工具的配合問題也開始逐漸在現實經濟中凸現出來。

  一、財政與金融的政策配合

  財政與金融的政策配合,首先指的是在政府進行巨集觀經濟調控的過程中,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這兩大政策工具的綜合運用問題。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巨集觀經濟來看財政貨幣政策配合,通過二者的協調,既要能有效刺激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又要有利於經濟結構的優化,實現國民經濟質量的提高。在現實的經濟執行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必須有明確的分工,合理調整二者在巨集觀經濟執行與調控中的配合關係。一般來說,財政政策的巨集觀調控重點是調整結構性要素,貨幣政策要在保持幣值穩定和總量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兩大政策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合理分工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說財政政策可以放鬆總量控制,也不是說貨幣政策就可以放鬆結構調整,而是二者在處理總量與結構問題中的協調配合的優先次序。例如在當前的經濟增長過程中,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就很值得研究,尤其是擴張性財政政策逐漸轉化為穩健為主後,貨幣政策能否刺激投融資與保障公共專案後續資金需求,就是二者配合效果的一個重要例證。

  其次,從財政貨幣政策的結合部來看,二者的有效配合與債券市場是密不可分的。具體來看,一是短期國債歷來是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物件,作為兩大政策工具的主要結合點,短期國債在我國顯然數量嚴重不足,這使得現代貨幣政策手段也流於形式。實際上,所謂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有效配合,在此就是要求財政部門在安排國債發行的時候,不僅考慮預算狀況以及成本約束,同樣也應當把短期國債的貨幣政策效應考慮進來。二是國債市場的狀況也能間接反映出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程度。例如,2003年9月份出現債券市場不斷下跌,某種程度上體現了財政貨幣政策在短期目標上的衝突。央行在通脹預期作用下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直接導致了貨幣市場資金頭寸的緊張與利率上升,間接導致了幾期國債發行的困難乃至失敗。當然債市的下跌,與做空盈利模式的影響、QFII的衝擊、債券收益預期的上升等因素也是相關的。但無論如何,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忽視與財政政策、國債市場的協調,不僅會損害自己的政策操作基礎,也會間接抵消巨集觀政策效果,並在債券市場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積累起潛在的金融風險。反過來從財政政策的角度看,充分考慮貨幣政策的可能走向,採取更加靈活的方式***如在國債發行中不僅考慮成本,也考慮到及時適應市場需求***,也能夠緩解與貨幣政策短期目標衝突而造成的負面影響。

  最後,從開放經濟的角度的來看,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被賦予了更加複雜的內容。目前,貿易順差和資本流動都使得我國外匯儲備不斷增加,這就產生了巨大的貨幣擴張壓力,為了維持貨幣政策的一致性,央行採取發行票據和正回購債券等方法來對衝貨幣增長。這同樣造成債券市場資金緊張與短期利率上升,不利於國債市場改革與政策目標的協調。當然,上述的貨幣政策選擇也積累了人民幣的升值壓力。總之,開放條件下由於面臨更多的外部制約,貨幣政策難以保持穩定和一致性,同樣,開放經濟環境也對財政政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去年中國政府改革出口退稅機制的行為,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希望,這也是財政政策考慮到與金融政策協調而放棄短期利益目標的體現,即短期內會影響部分外貿企業出口,甚至可能以降低未來相關財政收入增長作為目前財政支出減少的代價。但是從財政與金融政策的整體配合來看,也許這卻是合理的政策協調成本,當然也不可否認有短期財政壓力與貿易改革要求的作用。

  二、財政與金融的制度協調

  為了實現財政與金融的制度協調,首先需要關注的就是利率市場化的問題。利率本質上是財政和金融政策作用於實體經濟的重要環節,二者的有效配合也與之密切相關。從利率基準的確定來看,利率市場化改革目標即建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和引導市場利率,使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由於目前國債餘額管理尚為實現,財政部非特殊頭寸需求,一般不會有發行短期債券的衝動。因此央行試圖利用短期票據來增加債券市場流動性,減輕商業銀行短期資金頭寸壓力,同時作為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工具。事實上,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替代國債形成利率基準的嘗試。當然,就財政的角度來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交易所債券市場尚處割裂狀態之時,中國國債市場還無法形成基準利率體系,其他小規模債券品種也無成為基準的可能。然而,就基準利率形成中的工具發行進行合作,自然有利於降低財政與金融在利率市場化程序中的協調成本。

  其次,金融市場的完善是財政與金融進行制度協調的另一重點。我們知道,包括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在內的整體金融市場的完善,可以為財政和金融政策的配合提供一個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對此,除了市場的統一和完善、有效機制的建設等問題,需要注意的還有兩點。一是金融市場的主體建設,即通過促進金融主體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來使得財政和金融政策能夠在現實經濟和貨幣經濟兩個層面進行協調,因為財政與金融政策的配合效果,往往就是從這些金融主體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二是對金融創新的財政支援。應當看到,在一國的金融深化過程中,財政與金融政策的配合是全方位的。就金融創新來看,無論是金融產品的開發還是交易過程的創新,通常都需要有相應的財政支援才能實現。例如,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可以說是金融政策的一個重要創新點,這當然需要財政的稅收中性理念的支援。

  貴州活用財政金融政策解水利建設資金難題

  地處中國西南腹地的貴州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水資源“既多又少”。有專家表示,貴州常年降水量大,年均降雨在1300mm以上,但基本是集中降雨,且降雨分佈不均;加之喀斯特岩溶地貌對雨水的蓄積能力較差,留不住地表水,貴州是全國工程性缺水問題較為突出的地區。

  作為喀斯特岩溶發育強烈的山區省份,貴州省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加上水利建設歷史欠賬多,貴州省工程性缺水十分嚴重,是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

  如何解決?貴州官方表示:“十三五”期間,貴州加快水利建設步伐,到2020年,實現“市州有大型水庫、縣縣有中型水庫、鄉鄉有穩定水源”目標,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150億立方米以上,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

  2016年,貴州已三次組織骨幹水源工程集中開工,安順市紫雲縣黃家灣、畢節市納雍縣坪山水庫等61座大中小型水庫相繼開工建設。2016年以來,貴州已完成水利投資272.44億元***人民幣,下同***。

  欠發達的貴州,大規模的水利建設投入,錢從哪裡來?貴州省水利廳在水利部加快推進水利工程建設視訊會議上作經驗交流時給出了“答案”:貴州用活財政、金融等政策破解資金難題。貴州省水利投資架構已由傳統的財政投入為主逐步轉變為財政投入、金融信貸和社會投入共同發力的格局。

  為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2016年10月,貴州省發改、財政、移民、水利四部聯合修訂出臺了《貴州省骨幹水源工程建設專案資金管理辦法》,明確省、市、縣三級的事權劃分和出資比例,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援力度,並規定省財政負責省級融資部分的還本付息,其支出納入財政預算,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引領作用。

  2016年,貴州在積極爭取中央資金的同時,省級財政切實加大對水利建設的硬投入,截至目前已投入44.26億元,其中省級部門預算19.52億元,省級財政專案資本金及還本付息24.47億元,省級財政預算資金比2015年增長20%。

  官方表示,在當前經濟下行、財力吃緊的形勢下,財政資金的加大投入為貴州水利工程建設提速提供了先決條件。

  貴州水利部門與與金融部門積極合作,量身製作信貸品牌,有效解決地方財力不足、資金配套難題。2016年,貴州水利部門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十三五”期間擬支援貴州水利建設資金1000億元以上,目前已簽訂貸款專案21個,合同86.19億元。

  同時,貴州積極探索PPP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水利建設。貴州馬嶺水利樞紐工程是中國第一批PPP投融資模式的12個試點專案之一,目前已成功引進社會資本4.28億元參與建設、運營和管理。

  韓擬實施積極巨集觀經濟政策

  據韓聯社新聞網12月29日報道,韓國企劃財政部29日釋出的《2017年經濟政策動向》顯示,為防範經濟滑坡,韓政府決定明年實施積極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其中財政金融資金支出新增21萬億韓元。報道稱,13萬億韓元為財政投放,8萬億韓元為政策性金融投入。財政投放資金來自今年稅收新增部分和33家公共機構新增投資,以及通過提高1個點的財政執行率等方式籌措,主要用於支援新增就業、新能源產業等領域。此外,韓政府還擬通過會計年度開始前提前安排到位資金3.5萬億韓元,縮短預備妥當性調查選定週期***由3個月減至1個月***等手段,把明年1季度財政執行率提高至31%的歷史最高水平。政策性金融投放方面,產業銀行、企業銀行、信用保證基金和技術保證基金等政策金融機構明年支出規模將由今年的179萬億韓元增至187萬億韓元,新增8萬億韓元,且1季度執行率也擬由此前的23%提升至25%。報道分析,鑑於4季度經濟增長滑落至谷底,且可能持續至明年年初,韓政府遂決定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提振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