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冊語文詩詞曲五首教案

  往往寫好一份語文教案是語文教師上好一堂課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所以,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二下冊語文詩詞曲五首原文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人教版

  一、設計思想

  探究是從問題開始的,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是一項重要任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究,與學生自發的探究有很大的區別。語文具有工具性,學生的讀書能力,學習語言,這個根本不能丟。讀寫是語文的雙翼,要把寫擠進課堂。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中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傳統名篇。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古代酬贈詩中的名篇,詩歌所表現的作者身經危難,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給後人一莫大的啟迪和鼓舞。杜牧的《赤壁》是詠史詩,作者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利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反映出了作者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史識。《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全詩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現不幸被俘,決心以死明志,慷慨悲涼,感人至深。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這首曲借憑弔潼關古蹟,表現了一個歷史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

  三、學情分析

  1、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詩歌,對詩歌有了一定的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比七年級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詩歌的學習方法,能自選角度切入詩歌學習。

  2、但是,由於受到了年齡與生活體驗的制約,他們在理解本課詩歌含蓄深刻的人生體驗時還有一定的難度。

  四、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古代詩詞名家及代表作。

  2、誦讀本文的五篇詩詞。

  3、理解古詩詞的優美意境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4、學習古詩詞用語的考究和他的韻律美。

  過程和方法目標:

  1、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2、通過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或者用筆把詩詞中的畫面畫出來,看那位同學畫得最接近於詩詞的本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古代詩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從而樹立一種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分析古詩詞優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從中受到啟迪,感受作者的豪邁奔放與婉約細膩,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五、重點難點

  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詞。

  2、學習古詩詞優美考究的語言。

  3、體會古詩詞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難點: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把握詩詞中的一些深刻哲理和人生的真諦。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1、製作課件,形象的展示一些作品的優美意境,讓學生結合優美的畫面感受詩詞的境界。教師誦讀古詩詞,讓學生感受作品的韻律美。

  2、組織學生探討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名句,分析其中蘊含的哲理。

  七、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製作多媒體課件,收集有關作者的個人資以便向學生介紹。瞭解作品創作背景,使學生更容易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本文中的詩詞,標畫出不理解地方,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用語的考究。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特別是唐詩、宋詞、元曲更標誌著我國古代文學的輝煌。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千百年了膾炙人口。通過學習和吟誦,能得到美的薰陶,提高文化品位。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

  二、賞析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聽錄音讀,注意感受其中的感情。

  2、朗讀,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⑴ 教師導學:這是一首贈答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後,一再遭貶。二十三年***實則二十二年***後,唐敬宗寶曆二年 ***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應詔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⑵ 理解詩意:參照註釋理解詩歌內容。

  ⑶ 品評全詩,按以下問題進行賞析:

  ①首聯交代了什麼?“淒涼地”“棄置身”表露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② 頷聯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描寫了怎樣的現狀?體會作者此時此刻的心情。

  ③ 頸聯寫的是什麼意思?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境界?

  ④結合詩題,談談尾聯的用意?

  參考答案:

  ①詩人在二十餘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心情痛苦而又寂寞。

  ②用“聞笛賦”和“爛柯人”典故,描寫了自己被貶二十餘年老友已逝,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景況,抒發自己對老友的懷念和無限悲痛惆悵之情。

  ③這兩句用“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麼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閒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 ?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後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但這兩句詩客觀上包含著事物新陳代謝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遍意義。

  ④點明酬贈之意,答謝友人並與之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4、齊讀這首詩並背誦。

  〖《赤壁》〗

  1、聽錄音讀,注意感受其中的感情。

  2、朗讀,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⑴ 教師導學:這是一首詠史詩。名為詠史,實是詠懷。學習這首詩,要注意詩中杜牧一傳統看法的詩句。

  ⑵ 參照註釋理解詩意。

  ⑶ 思考探究:

  ①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② 詩人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③ 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要點提示:

  ①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絡,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②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③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4、 齊讀背誦這首詩。

  〖《過零丁洋》〗

  1、範讀。聽錄音讀,注意感受其中的感情。

  2、朗讀,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⑴ 教師導學:這是一首詠志詩。文天祥,狀元出身,官至丞相,封信國公。這首詩文天祥被元軍俘虜次年過零丁洋是所作,元軍統帥張弘範逼他招降宋軍抗戰將領張世傑等人,文天祥遂出次詩以明志節。

  ⑵ 參照註釋理解詩意。

  ⑶ 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① 首聯寫了詩人怎樣的經歷?

  ② 頷聯“風飄絮”和“雨打萍”比喻什麼?上下兩句有何聯絡?

  ③ 頸聯中的“惶恐”“零丁”雙層含義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④ 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氣節?

  要點提示:

  ①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歷時四年。

  ② “風飄絮”比喻國家命運慘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盪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③ 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心情。表達了對抗戰局勢的憂恐不安和對自身處境的自憐、哀怨。

  ④ 表明詩人捨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

  4、 齊讀這首詩。

  三、佈置作業

  1、默寫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⑴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⑵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⑶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

  二、繼續賞析

  〖《水調歌頭》〗

  1、聽錄音讀,注意感受其中的感情。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è*** 綺戶***qǐ*** 嬋娟 ***chán***

  2、教師導學:這首詞是詠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前人曾有論:“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費。”是千百年來人們傳誦的名作。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任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當時他政治上失意,又與胞弟七年未能團聚。丙辰***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即1076年***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作了這首詞。

  3、參照註釋理解詞的意思。

  4、賞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上闋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見月而問天,追月而遲疑,在“天上”與“人間”徘徊不定。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嚮往,又感受到了詩人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

  詞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麼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 ***於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 ***說明蘇軾願意在人間為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下闋從矛盾中宕出,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頭三句實寫月色照人之形。轉、低、照三字寫足月光移動之神韻。“無眠”二字始直接涉及中秋人事,“懷”弟之意隱約而出。承上啟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下兩句向月發問,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懷念誰? 弟弟子由,接著又轉為自我安慰,不僅慰己,更是慰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煞拍兩句用月光的普照唯願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別時光裡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也是對自己政治失意的安慰,更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願: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使詞的境界陡然提升。


的人

1.八年級語文下冊25課詩詞曲五首原文

2.八年級下冊語文25課詩詞曲五首

3.八年級下冊語文第25課詩詞曲五首原文及譯文

4.八年級下冊語文書25課詩詞曲五首知識彙總

5.八年級下冊語文書人教版25詩詞曲五首

6.八年級下冊語文計劃

7.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