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邏輯思維對孩子學習特別重要

  邏輯思維是伴隨孩子一生的硬本領。在美國,無論是逃逃參加的GT班***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 俗稱天才計劃或快班 ***,大多數美國私立中學所要求的ISEE考試,我之前參加過的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邏輯思維能力都是重點考核專案。國內情況也差不多,被家長們吐糟的私立學校幼升小考試,把邏輯思維的考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連家長的邏輯能力也要一起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1、邏輯思維的常識

  若要考究學問,光區分邏輯,邏輯思維,邏輯推理這幾個概念的不同,估計就可以寫幾大篇論文了。大學裡有專門的邏輯學課程,《邏輯學導論》便是經典教材。

  作為家長,沒必要用學者的心態來研究邏輯思維,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邏輯思維的一些基本常識,比如下面這三個。

  邏輯常識1: 邏輯的起源

  “邏輯”起源於古希臘,叫邏格斯logos***古希臘語***,最早指的是言語和語言,屬於古希臘的“大哲學”範疇,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提出了“三段論”*** “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等著名的邏輯學命題,被稱為“邏輯學之父”。後來“邏輯”傳到歐美國家,逐漸形成一門獨立學科。

  後1902年我國近代翻譯家嚴復在《穆勒名學》一書中翻譯了“logic”一詞為“邏輯”。

  邏輯常識2:邏輯思維和知識的關係

  我們在工作中聽了某個行業大牛的精彩案例評析,常常會汗顏,有些訊息自己也知道卻講不出人家這個深度;孩子班上牛娃寫了篇美文,會覺得同樣的內容,自家娃就是掰得沒那麼有條理有說服力。

  差距背後的原因,除了知識累積程度不一,還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邏輯思維的嚴密程度。大牛之所以能把案例分析得頭頭是道、深入淺出;牛娃之所以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正是得益於邏輯思維對知識的串聯功能。

  就像我很喜歡的一個比喻:知識是點,邏輯思維把知識點連成了線。

  不論是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來說,知識都是基礎。但學到的知識只是儲存在大腦中零散的點,邏輯思維中的“演繹”、“歸納”和“類比”,能把這些點組織在一起,串聯成線。想想看,是構成大海的水滴有力量還是大海更有力量呢?

  So,知識是不可或缺的基礎,但邏輯思維能讓知識成系統、有力量。

  邏輯常識3:邏輯思維的三種方式:演繹、歸 納、類比

  從大多數學者普遍認同的角度,邏輯思維有三種主要的方式:

  ★演繹-Deduction

  演繹是從知識推匯出事實的過程。

  舉個例子:

  已知:

  若下雨,則足球場草地會變溼

  今天下雨了

  推出:

  今天足球場草地是溼的

  演繹是個嚴密的過程,專業術語叫“保真推理”,也就是說只要前提為真,得出的結論也是真的。因為保真,演繹的過程是可以回溯的。當一個分析過程有很多步驟,如果結果出了問題,一個演繹邏輯體系的分析是可以正確追溯到分析的哪個步驟、環節發生了問題的。

  例如我們在做數學題的時候,把解題的每一步都列在草稿紙上,當發現自己計算的結果跟答案不符,我們只要一步一步向前驗證,就可以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歸納-Induction

  歸納是從事實推匯出知識的過程。

  舉個例子:

  已知:

  9次下雨後,足球場草地都是溼的

  推出:

  下雨會使足球場草地變溼

  大家會發現歸納法其實是不嚴密的,這在專業上叫做“不保真推理”,雖然之前發現9次下雨草地是溼的,但第10次草地不一定變溼。那歸納法有什麼用呢?它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們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個大概率的判斷。

  歸納法中,兩條不同的歸納結論,證據多的比證據少的更可靠,上面的例子如果是99次下雨後,足球場草地都是溼的,那麼同樣下雨會使足球場草地變溼的歸納結論就變得可靠很多。

  ★類比-Analogy

  根據兩個或兩類物件有部分屬性相似,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似的方法。

  舉個例子:

  已知:

  下雨後,足球場草地都是溼的

  推出:

  下雨會使網球場草地變溼

  和歸納法一樣,類比也是“不保真推理“,類比法也有一套加強和減弱的可靠性的規則,當我們想從一類實體類比推出另一類實體的規律,相似屬性越多,類比越可靠,相反,兩類比體之間相似的屬性越少就越不可靠。

  比如,網球場和足球場都在一個校園,它們的排水系統都是一個公司承建的,那麼下雨會使網球場草地變溼的類比結論也就變得更可靠。

  2、各年齡段培養兒童邏輯思維的側重點

  3~4歲階段 - 邏輯敏感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能準確地進行邏輯推理活動。他們用自己看到的,以及過去經歷中收集的一些資訊,來理解所處的世界。他們的思維特點是:

  ●對世界的理解是基於他們看到的東西,而不是任何邏輯。經常因為知識經驗不足,引發錯誤的推斷。心理學界的泰斗朱智賢教授就說過一個例子:一個四歲孩子問媽媽,為什麼車開起來就有風?媽媽說,你覺得為什麼呢?孩子說,風是從輪子裡出來的!因為在孩子看來,輪子一動就有風,輪子停了就沒風。眼見為實,是這個階段孩子遵從的原則。

  ●看待事物的角度通常都是單一的。例如,如果給出一些不同大小,顏色和形狀的積木塊,3~4歲的孩子很可能只會按照大小對積木進行排列,而不會通過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屬性來組合積木塊***比如首先是顏色,然後是形狀、大小***。

  ●理解數字概念還有一定困難,尚未在數字名稱和它們所代表的數量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絡。

  培養側重點:抓住敏感期,給孩子輸入各種知識,為邏輯思維的建立打好基礎。

  5~6歲階段 - 邏輯發展期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開始發展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的思維特點是:

  ●開始理解一些經驗/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他們會知道電筒是照亮用的,下雨天需要打傘。

  ●他們在頭腦中儲存資訊,然後用它來進行比較。我得到的小紅花是5朵,小明是6朵,他比我多。

  ●開始跨越具體實物和抽象經驗之間的界限。他們開始不斷地問為什麼,打造自己的思維繫統,解釋所看到的世界。

  培養側重點:開始邏輯思維啟蒙訓練,幫助孩子建立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聯絡。

  6歲+階段 - 邏輯提升期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進入小學進行系統的知識學習,他們的思維特點是:

  ●他們不斷地向頭腦灌入各式各樣的知識,不斷地突破具體和抽象的界限。

  ●進入到思維的另一個階段,即從學習理解到質疑批評。這個時候孩子問的"為什麼"中,很大部分源於有了不同看法,源於他們想對既有的東西say no。

  ●知識體系和思維繫統同時在發展,但很多時候並不同步。

  培養側重點:和孩子多做問答練習,在思辯與碰撞中持續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3、兒童邏輯思維的培養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 家長示範

  在生活中滲透,爸爸媽媽作孩子邏輯思維訓練的首席教練。

  1*** 爸爸媽媽和孩子日常溝通的時候,多說邏輯完整的話。比如,我們不說明天多穿一件衣服。而說,因為明天天氣預報要降溫,所以明天要多加一件衣服。。。又比如我們可以說,早上去幼兒園晚了就吃不到早飯,所以我們要按時出門。讓孩子習慣說話、表達有因有果、有邏輯可循。

  2*** 平時在家裡,和孩子一起做各種歸納整理。比如,和孩子一起玩完樂高積木後,按零件型別進行收納,讓他們熟悉分類的規則;和他們一起去觀察各個時間段出門交通的擁堵情況,歸納其中的規律性。

  3*** 鼓勵孩子去觀察生活中事物之間的聯絡,尋找事物內在的特點。比如同類水果、食物的相似之處,夏天吃的食物有什麼特點,冬天吃的食物又有什麼不同;孩子和父母性格、愛好、喜歡食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單、有趣的親子小遊戲:猜猜是什麼。這個遊戲很適合在家裡玩,規則是一個人不能說話,扮演一種動物,讓孩子根據表演來猜是什麼動物。也可以換成孩子演你來猜,在這個扮演、推測的過程中,鍛鍊孩子根據特徵推理的能力。你也可以將猜動物變成猜體育運動什麼的,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