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有什麼民風習俗

  來煙臺旅遊,我們就得了解當地人的生活習性。山東煙臺的民俗風情推薦給即將踏上路途的朋友們。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煙臺民俗添喜

  煙臺歷史悠久,文化源淵流長,生存在這一方熱土上的先民們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以其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為內涵,創造產生了許多主題明確、內容簡練、通俗易學、便於普及流行的民俗風情。

  嬰兒降生,山東俗稱"添喜",要在門口掛一塊紅布, 還有紅棗、栗子、花生等物。標誌添喜。向產婦的孃家報喜是生育禮俗的重要組成部份,從前有身份的人家派傭人去,一般人家派弟兄去,現在多是女婿親自前去。一般在嬰兒降生的第三天,也有當天或者第二天報喜的。

  煙臺的民間語言禁忌

  瞭解一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從語言入手應該是最直接的方法了。

  春節餃子煮破皮,忌說“破了”、“碎了”、要說“掙了”。 饅頭蒸裂了,忌說“裂了”,要說“笑了”。百歲老人忌說實際年歲,總說99歲,老年人去世忌說“死了”,應說“老了”。中年人報年齡忌說“41歲”。冬至忌推磨***磨面***,臘八忌碾米,春節忌說不吉利的話,俗語“冬不推,臘不軋,大年五更少說話” 。春節期間***“接神”至“送神”之間***忌掃炕、掃地、往屋外倒水及雜物,忌借錢,忌打、罵孩子;戴重孝者忌拜年。已婚婦女忌在孃家生孩子。孕婦忌看死屍,忌探望產婦。吃飯忌筷子放在碗上,忌翻扣碗、盤,忌反手添水、添飯。客人忌翻魚。店鋪算盤忌翻過來置放等。

  煙臺的文化傳統

  煙臺是全國著名的“京劇之鄉”、“ 魯菜之鄉”、“田徑之鄉”、“書法之鄉”。 海陽大秧歌、萊州藍關戲、 膠東大鼓和“ 八仙過海傳說”等13個專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煙臺市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0個,公共圖書館1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4個,博物館9個,文物保護管理機構6個。2010年,煙臺市共出版各類報紙11305.5萬份,期刊978.6萬冊,煙臺大劇院演出100餘場次。縣級以上廣播電臺10座,對國內廣播節目12套,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100%。縣級以上電視臺13座,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0座,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100%。有線電視使用者182.6萬戶,有線數字電視使用者42.2萬戶。 [42] 2014年10月19日煙臺廣播電視臺副臺長、 膠東線上網站總編輯鄧兆安獲 長江韜奮獎***該獎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 [38]

  方言

  煙臺方言屬 膠遼官話, 遼東半島地區的方言很受 煙臺話的影響,尤其是大連、 丹東等地區的方言,與煙臺話非常相似。

  名字來歷

  煙臺,就是古時的烽火臺。明洪武初年,為了防備倭寇犯境, 膠東半島北部設定“奇山防禦千戶所”,依山勢建築城堡。城堡上也設有烽火臺。有了這狼煙墩臺,倭寇再也不敢前來擄掠了。。

  另有一說煙臺源於 煙臺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 狼煙墩臺,也稱“烽火臺”。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訊號,故簡稱“煙臺”。煙臺山由此得名,煙臺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臺開埠1858年,中英不平等《 天津條約》,把 登州闢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闢“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臺 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臺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臺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臺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臺設立 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臺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臺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臺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臺先後敷設至上海、 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