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對學生教育的影響
傳統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什麼影響?為什麼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中小學應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資訊的來源渠道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不良資訊正悄然影響著中小學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後果已初見端倪。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是一項關係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大事,中小學校如何利用豐富的地域的文化資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第一,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環境
隨著近年來我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大力宣傳,特別是中小學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青少年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感知,但與網路、媒體的資訊傳播速度相比,這還很不夠,有時還很微弱,還必須藉助本地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力量,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站、宣傳欄等陣地,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廣泛宣傳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增進廣大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用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導踐行傳統美德的行為。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納入課程建設,開設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定期舉行吟誦傳統經典篇目的比賽等活動,讓廣大青少年從中領略到中華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和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就我市來說,擁有豐富的社會德育資源,如皖江文化園、五千年文博園、薛家崗文化遺址以及六尺巷等,這些資源都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青少年進行德育的理想教育基地。需要將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開闢為青少年校外活動基地,作為中小學生課外德育的陣地,加大相關的文化場所的免費開放力度。
第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發展
創設濃郁的書香校園環境。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啟發學生,各學校要從實際出發,把傳統教育寓於校園環境之中,使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教育有機地結合,以達到育人的效果。可以建設文化廣場、文化牆、寓意深刻的景觀物,還可以在教室內、學校走廊上方懸掛相關的道德名言,利用校內可開發的資源,努力營造濃郁的書香校園。通過召開現場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途徑,推廣先進的工作經驗,發揮優質名校、特色學校的示範作用。
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份彌足珍貴的寶貴遺產。學校是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各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需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的道德主要內容,逐步納入到日常的教學計劃中。日常教學中除了結合學科教學,尤其是人文學科教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外,還要根據自己的需要,適當開設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校本教育課程,諸如《弟子規》、《論語》的學習,以拓寬傳統文化教育的廣度。同時還要就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制定詳細的準則,以此督促規範學生在校的行為習慣養成,強化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第三,依託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
學生社團有自身的優越性,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參與度高。我市不少學校都組建了各種學生社團,也依託社團開展了各式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活動,取得不錯的效果。各中小學可依託學生社團選擇本地及周邊地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景點,開展采風活動,深入當地切身感受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各個傳統節日期間,結合每個傳統節日的特點開展別開生面的活動;吟誦中華傳統經典篇目的活動形式要多樣化,在吟誦的同時加入表演的成分,打造有特色、有內涵的活動樣式。通過實踐各項活動,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學生能更好地傳承先賢的道德精神,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當前小學生的教育意義
中國作為歷史最久的文明古國,再加上我們目前國度性質的決定,都需要中國的傳統文化禮義興盛不衰。例如:孝順父母,尊老愛幼,見利思義,公而忘私,團結友愛,誠信忠恕,見義勇為,和睦坦蕩,先人後己,禮貌待人,遵紀守法,上下有序,學無止境,德智兼備,講求公德,廉潔奉公,重民愛民等等,所有這些無一不是先人的教誨。
可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基礎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地淡化。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他們有的過多的依賴家長,缺乏自理能力,勞動習慣欠缺;有的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獨尊,任性蠻橫;還有的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勞動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還有的是非觀念淡薄,民族意識、集體意識、國家意識淡漠。這樣的結果必將削弱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最終會導致中國幾千前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流失。
所以傳播中華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和義務。下面本人就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對當前小學生的教育意義談幾點粗淺的看法,還望同仁指教。
一、傳統文化重視啟蒙教育,小學階段正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重視未成年人啟蒙教育的優良傳統,啟蒙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小學生的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質的養成大有裨益。
《三字經》“苟不教性乃遷”說的是:如果孩子不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當今社會有很多人會藉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後再進行的錯誤觀念,這就像懶於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後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其含義不言而喻。
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這些傳統文化都說明了啟蒙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學階段正是啟蒙教育的重要時期。孔子的一生為我國乃至世界文明的文化寶庫,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珍貴遺產,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孔子認為如果擇鄰不到風俗仁厚的地方去,就非明智之舉。“孟母三遷”的故事,更是注重環境對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範。注重養成的思想,啟迪我們在小學生道德教育中,要始終堅持教化與踐行的統一。兒童天真純樸,求知慾旺,可塑性強,但思維能力較弱,知識較少,因而品德蒙養教育決不宜簡單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而要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並與“生活”相結合,堅持教、學、做合一,從行為的養成著眼,從生活常規、日常小事入手,進行指導,逐漸反覆強化,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雛形”的建構。
重視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兒童品德形成影響的思想啟示我們,應充分注意環境對小學生道德形成的作用,極力營造有利於他們品德塑造的社會環境。如今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比古人複雜得多,因為社會風尚、現代傳媒、法制環境,以及成年人示範、薰染的人際關係,環境等,都比先前複雜了許多。對兒童品德培養的影響作用也日漸增大,因而更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增強德育環境意識,加強傳統美德教育,這其中就包括:仁愛教育、禮貌教育、善心教育等,注意將小學生道德教育與整個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倡導成年公民增強責任意識,自覺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1.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篇
2.傳統文化教育課心得
3.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
4.2017傳統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篇
5.學傳統文化心得5篇
6.傳統文化教育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