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穿山甲的技術

  鱗甲目***學名:Malayan pangolin***只有1科1屬,即穿山甲科穿山甲屬 。屬於該目的動物通稱鯪鯉,俗稱穿山甲。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穿山甲的飼養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穿山甲的飼養技術

  穿山甲是一類從頭到尾披覆鱗片的食蟻動物,分佈在非洲和亞洲各地。穿山甲的鱗甲為臨床常用中藥。最早在《楚辭·天問》中即有穿山甲的記載:“鯪魚何所”王逸注:“一雲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北魏人高祐因認出穿山甲而聞名。陶弘景《本草經集註》記載“能陸能水,日中出岸,張開鱗甲如死狀,誘蟻入甲,即閉而入水,開甲蟻皆浮出,圍接而食之。”李時珍認為穿山甲不是以鱗片誘蟻,而是“常吐舌誘蟻食之”。

  穿山甲的生活習性

  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一般 多棲息于山麓、丘陵或灌叢雜樹林、小石混雜泥地等較潮溼的地方。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洞道較長,末端有巢。白晝常匿居洞中,並用泥土堵塞。晚間多出外覓食,行動活躍,能爬樹。遇敵或受驚時常蜷成球狀。其主要食物為白蟻,此外也食蟻及其幼蟲、蜜蜂、胡蜂和其它昆蟲幼蟲等。每年繁殖一次,每胎1~2仔。[2]

  穿山甲在我國僅有一屬,分佈於海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等地。我國鄰近之越南、緬甸、印度、尼泊爾等地亦有。

  穿山甲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丘陵雜灌叢較潮溼的地方挖穴而居。晝伏夜出,遇敵時則蜷縮成球狀,堅硬的硬殼令猛獸難以咬碎或下嚥,穿山甲的外殼是由被稱作角蛋白的有機骨骼結構組成,它大約佔穿山甲總體重的20%。當獅子等大型食肉動物試圖去咬縮成一團的穿山甲時,穿山甲也會利用肌肉讓鱗片進行切割運動,割破敵人的嘴巴,試圖吃掉穿山甲的動物會被割成重傷。舌細長,能伸縮,帶有粘性唾液,覓食時,以靈敏的嗅覺尋找蟻穴,用強健的前肢爪掘開蟻洞,將鼻吻深入洞裡,用長舌舐食之。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發情期為4~5月份,12月至翌年的1月產仔,每年1胎,每胎1~2仔。

  穿山甲的食量很大,一隻成年穿 山甲的胃,最多可以容納500克白蟻。據科學家觀察,在250畝林地中,只要有一隻成年穿山甲,白蟻就不會對森林造成危害,可見穿山甲在保護森林、堤壩,維護生態平衡、人類健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穿山甲平時獨居於洞穴之中,只有繁殖期才成對生活。與洞穴生活相適應,穿山甲有愛清潔的習性,每次大便前,先在洞口的外邊1—2米的地方用前爪挖一個5—10釐米深的坑,將糞便排入坑中以後,再用鬆土覆蓋。洞穴的結構也很有講究,常常隨著季節和食物的變化而不同,一般有兩種主要形式:

  一種是夏天住的,叫做夏洞,建在通風涼爽,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以免灌進雨水,洞內隧道較短,大約為30釐米左右,裡面結構比較簡單;另一種是冬天住的,叫做冬洞,築於背風向陽,地勢較低的地方,距地面垂直高度有4米多,洞內結構比較複雜,隧道彎彎曲曲,形似葫蘆,每隔一段距離還有一道用土堆起的土牆,長度可達10餘米,還經過二、三個白蟻的巢,成為其冬季的“糧倉”,洞的盡頭有一個較為寬敞的凹穴,裡面鋪墊著細軟的雜草,用以保暖,是其越冬期的“臥室”,也用作“育嬰室”。

  穿山甲的飼養技術

  一、飼養管理

  穿山甲是一種專食性動物,野性強,孤僻,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給人工飼養增加了難度,在飼養管理時必須注意:

  1.飼料:穿山甲食性特異,專食蟻類,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要靠人工捕捉白蟻來飼養是很困難的,因每天每隻穿山甲需進食80~120克白蟻,一般一窩白蟻最多的不超過1000克,況且蟻巢難於發現,即使有蟻巢,掘巢也特別費勞力,所以必須採取如下措施。***1***人工培養白蟻:培養方法是在地面打坑,用松樹乾枝葉腐敗,引入白蟻種進行大量繁殖。***2***人工配制飼料:人工配製的飼料配方要合理,各種成分的比例要恰當,要使配製的飼料適口喜進食。剛捕回來作種用的穿山甲,開始拒食人工飼餵的飼料,必須飼餵白蟻或黑蟻,以後逐步改變飼料比例,直到慢慢習慣人工配合的飼料。個別穿山甲拒食時間較長的還可進行人工灌食。穿山甲白天匿居洞中,夜晚出洞覓食。在假山上可經常放置一些禽類或其它餌料,誘引白蟻、螞蟻等昆蟲,也可在場內安裝黑光燈,招引蛾子等昆蟲供穿山甲食用。

  2.飼養:對飼養室要定期進行消毒,經常更換飲水和糞池泥土,食盆每天洗刷1次,不用黴變飼料,每天定時定量餵食1次,每次150~200克人工配制飼料,餵食後將穿山甲放入活動場內活動2~3小時。穿山甲因習慣於野生的穴居生活,對地面溫差變化適應能力較差。一旦飼養室的溫溼度控制不當,則易受涼引起肺炎而死亡。室溫應控制在18~25℃,相對溼度應控制在60%~70%,使飼養室基本上能達到冬暖夏涼,才有利穿山甲的生長髮育。

  穿山甲由野生變家養,食物和環境條件都有較大改變,有時會引起生理上的暫時不適應,易患3種病:***1***蝨子病,發生於體表,應用10亳升的除蝨精兌水3~4公斤對其體表進行藥浴;***2***腸胃病,穿山甲若出現拉稀,攝食少,則應在餌料中加痢特靈、土黴素、氯黴素,連喂4~6天; ***3***球蟲病,得這種病的穿山甲,一般體質消瘦、厭食。這時可在餌料中新增硫磺粉***0.5公斤餌料中加入 2~3克***,連喂3~4天即可。在場內堆積一些消毒的河沙,即在河沙裡拌入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混合均勻後,讓穿山甲沙浴,可預防病害發生,並使穿山甲磷片光潔、豐滿。

  二、繁殖技術

  穿山甲體重一般在2公斤以上時,即進入繁殖階段,一般每年5~7月發情配種,11~12月產仔,妊娠期5~6個月。穿山甲發情持續時間較長,雄性發情期一直髮情,不呈現週期性;雌性在發情期有2~5個發情周期,發情周期12~25天。雌性受孕後不再發情。雄性發情期到處尋找雌性,發情交配期雌雄同居,交配後分開。穿山甲每年1胎,在人工飼養條件下,2年時間可產3胎。初生仔穿山甲體重為90~130克,閉眼,無鱗,色淺白色,半月齡開眼;1個月以後增重200~500克,鱗片漸次角化,多為黑褐色;2個月後可隨母穿山甲外出覓食;6個月仔獸體重可達1500~2000克,可離開母獸獨立生活。頭年出生的仔獸到第二年則可性成熟.,進行配種繁殖。

  三、藥用加工

  穿山甲以鱗片入藥,名為山甲片。全年均可加工,穿山甲殺死後,去淨骨肉,晒乾即為甲殼***甲張***。將甲殼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脫落,晒乾;或將甲殼放入石灰水中,爛去皮肉以清水洗淨晒乾。脫落的甲片角質堅韌有彈性,微透明,很難折斷,氣腥味鹹。製作時,按山甲片大小分開,先將沙土置鍋內炒熱,倒入甲片後再與沙土炒至甲片鼓起呈金黃色,取出,篩去沙土,趁熱放至醋盆內攪拌均勻***每500克甲片用醋200毫升***,取出晒乾即成,炮製後稱為“甲珠”。

  其實飼養穿山甲並非十分困難,雲南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成功養殖,已經繁殖子二代。食物是人工配方的糊狀複合料,溫度保持在10-29度之間,晚上餵食,白天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