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高產土豆種植技術

  馬鈴薯又稱地蛋、土豆 、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塊莖。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併成為世界五大作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深耕整地

  通過深耕使土壤變得疏鬆,既提高透氣性,還能保護土壤墒情,保肥抗旱,為土豆的根系發育及薯塊膨大創造有利的條件。就我省土壤條件而言,耕深在16~18釐米時,鬆土層可達30釐米以上,而在這樣的條件下種植土豆,要比淺耕的增加產量10%以上。如果耕深達36釐米,其增產幅度將更加明顯。

  二、施足底肥

  播前最好一次性施足底肥,以保證土豆根系的充分發育以及植株不斷生長所需的養分。尤其是播前將有機肥和磷、鉀共同施入,效果會更好。氮肥的施入不可過量,一定要根據土壤肥力狀況,酌情考慮。如土壤肥力水平高,為避免植株徒長,可將全部氮肥的2/3用作基肥,剩餘留作追肥。重施底肥最好將農家肥同化肥混合施用。據測算,一般情況下,每生產1000公斤土豆塊莖,需氮素5公斤,磷素2公斤,鉀素11公斤。

  三、選用良種

  應該說,良種是土豆高產的關鍵,沒有好的品種,就達不到高產的目標。良種首先要高產、穩產。高產的條件就是植株生長健壯,塊莖膨大快,養分積累多;穩產的條件就是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在選種上,無論引進還是自留,播前必須精心選種。要選擇薯種新鮮、表皮光滑、大小適中、無病蟲害的薯塊,剔除其病薯、爛薯和畸形薯等。另外,我國有一部分優良品種,但因其病毒性退化,使得這些優良品種失去了豐產性。因此在良種選用上應與脫毒技術相結合,只有良種脫毒,才能達到良種高產的目的。

  四、切塊

  切塊播種的目的是為了節約種薯,打破休眠。切塊和削腚破皮,能加快內部的新陳代謝,促其儘早發芽。生產上為了促使提早發芽及發芽一致,一般都將薯塊縱切,平分頂芽,如若薯塊較大,一個土豆需多次分割時,也應儘量利用靠近頂端的芽。注意切塊時要嚴格進行切刀消毒。

  五、催芽

  春薯催大芽播種要比不催芽可增產10%以上。催芽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溫床、冷床、溫室、塑料薄膜覆蓋等方式。催芽初始溫度可在24℃~26℃之間,以後可基本控制在15℃~18℃之間。如果溫度過高,催出的芽細又長,如再碰到高溼,就會引起爛薯、爛芽。催芽分為切塊催芽和整薯催芽兩種。切塊催芽用種量少,容易打破休眠,出芽時間快。但缺點是,如遇高溫高溼,極易感染病毒及各種病菌,引發爛種。整薯催芽爛種少,播後抗逆性強,出苗率高,產量也高,不足之處就是用種量大。目前大多采用小整薯催芽。整薯催芽最好提前15~20天進行。選用濃度為10~20mg/L的赤黴素浸泡10min左右,然後撈出瀝出水分,便可直接上沙床催芽。為防爛薯情況的發生,可用多菌靈對薯塊進行噴施。總體講,播前催芽可使苗齊、苗全、苗壯與植株提早發育,有助於高產豐收。

  六、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是土豆獲得高產的必備條件。播種過早,地溫太低,影響出全苗。播種時間最好選在土壤10釐米深處地溫穩定在8℃左右。但同時還要考慮到種薯的發育狀況,如已大量發芽,宜稍晚不宜過早。如果需要提前播種,可選擇地膜覆蓋技術,由此可提高地溫4℃~5℃不等,約能提前早播8~10天,而且還能早收。

  七、田間管理

  1出苗期如果是地膜覆蓋,就要及時進行人工破膜;如果露地栽培,就要在澆水後及時鬆土,儘快打破地表硬殼,讓小苗順利破土,以保苗全、苗齊、苗壯。苗期澆水要根據土壤墒情來定,如土壤墒情好基本不用澆水,同時也避免了因澆水降低了地溫。我省春季常旱,要視墒情及時澆水,最好結合施肥一同進行。幼苗期追肥應以速效氮為主,每畝氮肥約35~40公斤左右,施肥後及時澆水。在出苗後還要及時進行中耕鬆土,以提高地溫,促進其根系的快速生長。

  2發棵期幼苗出齊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促進秧棵的健壯生長。此時如遇乾旱,最少澆2~3次水,但切記讓水漫過壟頂,同時進行中耕培土,並在團棵封壟前培成方肩大壟,給結薯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培土時要防止損傷葉片,同時注意觀察是否缺肥,如確需要追肥,可選在發棵前期,或者是結薯初期。應注意儘量不要在發棵中期追肥,不然就會引起土豆植株伸長。

  3結薯期結薯前期和中期是土豆莖塊主要的生長期,這期間的需水量比較大,土壤應始終保持溼潤,一旦出現旱情要立即補足水,因為這期間水對產量的形成影響最大。待到結薯後期,則應少澆水或不澆水。

  在這一階段還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土豆疫病的防治。預防為主,防治兼顧。如發現病情,可選用25%瑞毒素可溼性粉劑800倍液,相隔8~10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情。另外,也可用等量式波爾多液實施防治,即硫酸銅500克,生石灰500克,加水50升,兌成波爾多液,在發病時進行噴施,效果也不錯。

  土豆的形態特徵

  塊莖形態草本。果實為莖塊狀,扁圓形或高15-80釐米,球形,無毛或被疏柔毛。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釐米,外皮白色,淡紅色或紫色。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紫色和黑色,薯肉為白、淡黃、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植株形態鬚根系。地上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為單葉,全緣。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相等的 羽狀複葉。小葉常大小相間,長10-20釐米;葉柄長約2.5-5釐米;小葉,6-8對,卵形至長圓形,最大者長可達6釐米,寬達3.2釐米,最小者 長寬均不及1釐米,先端尖,基部稍不相等, 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側脈每邊6-7條,先端略彎,小葉柄長約1-8,毫米。傘房花序頂生,後側生,花白色或藍紫色;萼鐘形,直徑約1釐米,外面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 花冠輻狀,直徑約2.5-3釐米,花冠筒隱於萼內,長約2毫米,冠簷長約1.5釐米,裂片5,三角形,長約5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葯長為花絲長度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毫米,柱頭頭狀。

  果實形態

  馬鈴薯圓球狀,光滑,棕色或紫褐色,直徑約1.5釐米。種子腎形,黃色。花期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