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種植山竹_山竹的種植方法

  山竹是現在很多人喜愛的水果,那麼山竹的種植方法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山竹的種植方法。

  山竹種植方法

  整地栽植:土肥混勻,開好排水溝

  擇土層深厚和交通、管理方便,有排灌條件的荒山坡或田地,割去灌木雜草,挖除樹根、竹鞭,全面挖深30釐米。結合翻耕整地,畝施腐熟人畜糞肥1500~2000公斤,土肥混勻,開好排水溝。

  2~5月上旬,挖取健壯的一二年生野生竹種作種竹,每株留20~30釐米,保留蔸部及竹鞭帶土約5~10公斤,截去頂梢,留4~5盤枝,植入與竹蔸大小相等的栽植穴內,株、行距均為70釐米,畝植1300株左右。做到栽植時讓鞭根自然舒展,栽後及時澆足定根肥水。

  山竹的種植重在合理施肥

  施肥“三看”,分段培育

  施肥要做到“三看”:即看竹子長勢、產筍量、土質條件。

  一般在栽後每年的3月下旬結合鬆土除草畝用尿素、鉀肥各10~15公斤,磷肥50公斤均勻施於種竹的蔸、鞭際,以利筍芽壯長快發。

  7~8月份,結合鬆土清鞭,畝施有機肥1500公斤,促筍芽萌發。生長過程中,如遇持續乾旱,要適時適量澆、灌水抗旱,保持土壤溼潤。若遇長期陰雨積水,要及時疏溝排水,以防漬害,確保正常生長。

  鬆土清鞭:每年7~8月鬆土,3年清鞭一次

  每年的7~8月都要進行一次鬆土清鞭,深度視竹鞭在土層中的深淺而定,在鬆土的同時要截除老、弱鞭,並對生長健壯的露鞭給予理順後埋入土中。

  山竹的竹鞭一般在4~5年後便喪失發筍能力,故每隔3年須“清鞭”1次。並結合清鞭鬆土,施足有機肥,以利新鞭的生長和筍芽的萌發。

  留養母竹:老母竹加工竹藝品增收

  從第二年開始,逐年進行竹齡結構調整。應在出筍高峰期的後一時段做好留養母竹工作,一般每年每畝留養新母竹600~700株,並於秋、冬季間伐同數量的老母竹加工竹藝品增收,使每畝活立竹種量保持在1300株左右。

  山竹應該適時採收

  不傷鞭不傷筍,加工出售

  當筍籜籜葉開始裂開,筍尖露出地表20~30釐米時即可採收。

 

  採收鮮嫩竹筍時要注意做到不傷鞭、不傷筍。採回後剝除筍殼,按每0.5~1公斤扎把裝入食品袋上市銷售。也可加工成幹筍片、幹筍絲後出售,利潤更高。

  山竹的生長習性

  土壤

  山竹對土壤的適應性廣,相對粘土,山竹更喜歡有機物豐富、pH值在5-6.5的砂壤。

  光照

  山竹早期生長需要弱光環境,廕庇度40%-75%最適宜山竹的生長。直接光照下,山竹的葉片,特別是新抽生的葉片,容易受強光照射而灼傷。

  水分

  排水條件要求好,山竹快速生長時對水分的需求較大,熱帶地區年降雨量在1300-2500mm就能滿足其旺盛生長;年內降雨量分佈的均勻程度也會影響山竹的生長速率,一般均勻分佈的降雨量更有利於山竹的快速生長。

  溫度溼度

  山竹是典型的熱帶雨林型果樹,在25-35℃、相對溼度80%的環境下可以生長旺盛,20-25℃的溫度範圍也能滿足山竹生長的基本要求。但是,當溫度降到20℃以下時,山竹生長會受到明顯的抑制;當溫度長期低於5℃或高於40℃時,會引起山竹植株的死亡。

  生長期

  山竹壽命長達70年之久,但生長緩慢,從栽培到結果需要七、八年的時間,果實成熟期為5-10月,以8-10月產量較高。

  生於山地、丘陵闊葉林中,原產馬魯古,亞洲和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

  山竹的常見繁殖方法

  山竹的種子是單性繁殖的,為無性繁殖。主要方法有扦插法、嫁接法、壓條法、分株法。在春夏秋冬都可以進行移栽。

  壓條

  利用母株枝條壓入土內,採取一定的方法,使其生根,從而得到新的植株的方法叫壓條。如貼梗海棠、夾竹桃、母株枝條多而長,壓入土中又有生根,因此,多采用壓條繁殖。壓條法操作方便,壓後不需要特殊的管理,成活率高,因此,它是木本花卉常用的一種繁殖方法。

  分株

  分株繁殖是把花卉植株的櫱芽、球莖、根莖、匍匐莖等,從母株上分割下來,另行栽植而成獨立新株的方法。分株法分為全分法和半分法兩種。

  扦插

  剪取花卉的、莖、葉插入苗床中,使其生長為一棵完整的植株,這種方式叫扦插。用作扦插的材料***根、莖、葉***,叫做插穗。

  嫁接

  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株植物體上,使兩部分長成一株完整的植物體。接上的芽或枝葉叫接穗,被接的植物體叫砧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