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鵝飼養技術

  早春氣候寒冷潮溼,致病因素多,剛出殼的幼鵝,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不強,必須加強飼養管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分群防堆 每批雛鵝都有大、中、小或強弱之分,因此,必須合理分群,達到全群生長均勻、發育整齊的目的。

  分群要掌握適宜的飼養密度,防止鵝群“打堆”。 在自溫育雛時,尤其要控制鵝群密度,一般在第1周,直徑35-40釐米的筐或折圈中養15只左右,以後逐漸減為養10只左右。給溫育雛時,每平方米麵積養雛鵝數為1-5日齡25只、6-10日齡20-25只、11-15日齡15-12只、15日齡後為10-8只,每群以100-150只為好。另外,要做到白天、黑夜逐群檢查,用手把小鵝操動4-5次,防止有雛鵝堆疊而造成上面凍、中間熱、下面壓。

  二、保溫保溼 由於天氣比較寒冷,需要給雛鵝加溫。l-5日齡為25℃-28℃,6-l0日齡在23℃-26℃,11-20日齡為20℃-24℃,21日齡以後為l7℃-20℃。除溫度外,還要掌握好溼度,一般前10天相對溼度保持在65%-75%,11日齡後保持在60%-65%。

  三、及早飲水 雛鵝第一次飲水稱為“潮口”, “潮口”的時間一般在出殼後24小時左右,當雛鵝絨毛乾爽並能行走自如,有啄食腳指和墊料的現象時進行。可以用盆盛水,將雛鵝的喙按入水盆,讓其飲水,調教幾次,雛鵝就會飲水。水要清潔,水中可加入少量葡萄糖或維生素。為了防止消化道疾病的發生,可以用0.05%高錳酸鉀溶液作為飲水。“潮口”後,鵝舍內水源要備足,保證雛鵝隨時可喝到水。

  幼鵝飼養要點

  1監督:常常調查幼鵝的成長狀況。

  2、飲水器每天清潔1次。

  3、照明:光照對幼鵝的成長起到很大的作用,通常為12~14個小時,因而要把握其成長的照明時刻,如果有需求,可以在夜幕降臨以後用電照明,以進步飼養效益。

  4、定時監測溫溼度以及籠舍通風狀況,做好飼養舍清潔衛生。

  5、糞便監測:糞便色彩、稀稠與飼料有關。因而要及時調查雛鵝糞便狀況,正常糞便通常對比枯燥,呈螺旋狀。餵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現糞便呈赤色、白色便須檢視。

  6、體重對照: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規範體重對照,發現成長育不良的弱雛要及時淘汰。

  適當補料:補料次數要按鵝的日齡、增重快慢、牧地草質和鵝的實際採草量靈活掌握。30-50日齡每晝夜喂5-6次,50-80日齡每晝夜喂4-5次。當肩部與腿側長出羽毛時,食慾旺盛,增重迅速。日糧中應增喂糠麩和蛋白質飼料,在背部、腹部的絨毛開始脫落換新羽時,增重慢而飼料消耗多,要注意加補料。1-2周室內溫度須在20℃以上,墊草要勤換勤晒,保持地面清潔乾燥。

  合理放牧:鵝群放牧第一次放牧。給小鵝喂完食,把它趕到附近草地上,讓它自由活動,活動1小時後,就讓鵝群回棚休息,以後慢慢延長放牧時間和距離。3個星期後,白天可以完全放牧,只在晚上喂一次料,4周以後,晚上也不用補料。

  加強管理:一般250-300只鵝為一群,由兩人管理比較合適,最好把鵝群趕成長方形,讓它慢慢前行,不能太快太散,要讓所有的鵝都吃上草料。早晨天一亮,就可以把鵝群趕出棚,讓它吃露水草。中午趕回棚休息,下午要出去,日落回棚。如整天在田野放牧,中午要把鵝群趕到樹陰下休息。如遇陰雨天,則不要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