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門三篇的介紹

  茶道入門三篇談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課目。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是“茶如何製成?”如果連茶是怎麼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來不就像瞎子摸象?第二是“各種茶的認識”,市面上的茶葉有那麼多種類,它們的區別何在,如果沒有一些理論性的理解,難以進入欣賞的領域。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沖泡與飲用。學茶當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從喝茶中才能獲得茶的益處,才能體會到以茶為載體的思想、美學境界。

  茶道入門三篇的知識

  一、茶量

  茶葉的用量就是在每杯或每壺中放入適當分量的茶葉。要想泡出一杯***壺***好茶,首先必須掌握茶葉的用量。每次泡茶用多少茶葉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主要是根據茶葉的種類、茶具的大小以及飲茶者的飲用習慣而定。

  1、因茶而異:茶葉種類繁多,茶葉用量也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單飲法沖泡綠茶、花茶、黃茶、白茶時,茶水比例可掌握在1∶50~60為宜,即每杯約置3克茶葉,注入150~200毫升沸水;品飲普洱茶時,茶水比例一般為1∶30~1∶40,即5~10克茶葉加150~200毫升水。在所有茶葉中,投茶量最多的是烏龍茶,茶葉體積約佔壺容量的2/3左右。

  2、因地而異:投茶量的多少與飲茶者的飲用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人們常年以肉食為主,缺少蔬菜,因此茶葉便成為他們補充維生素的最佳途徑。他們飲用的茶葉多為緊壓茶類,如金尖、康磚、茯磚和方包茶等,茶葉原料較粗老,所以普遍採用煎煮茶,並且在茶中加入糖、乳、鹽或其他調味品,茶葉用量較大。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廣大人民喜飲花茶,通常用較大的茶壺或蓋碗泡茶,茶葉用量較少。

  3、因人而異:茶葉用量還與飲茶者的年齡結構與飲茶史有關。一般常年飲茶的中老年人喜飲濃茶,茶葉用量較多;初學飲茶的青年人普遍喜飲較淡的茶,茶葉用量較少;而原料較細嫩的茶則可採用沖泡法。煮茶時,茶水比例可用1∶80,沖泡法茶水比例約為1∶50。總而言之,泡茶用量的多少,關鍵是要掌握好茶與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則味濃;茶少水多,則味淡。

  二、水溫

  1、水溫高低: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物質溶出比例和香氣成分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低,茶葉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發出來。但水溫過高,尤其是長時間加蓋悶泡,也會造成茶湯色澤和嫩芽黃變,茶香也變得低濁,也是俗稱的“熟湯熟葉”。一般而言,泡茶水溫與茶葉中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成正比,水溫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湯愈濃;反之,水溫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湯也就愈淡。

  2、泡茶水溫的掌握,主要是因茶而異。細嫩的高階綠茶或黃茶,以75℃—85℃為宜。茶葉愈綠、愈嫩,沖泡水溫越要低,這樣泡出的茶湯嫩綠明亮,滋味鮮爽,茶葉中所含的維生素C也不會被破壞;水溫過高,茶湯容易變黃,滋味較苦,這是因為茶葉中所含的咖啡鹼大量漬出,並且維生素C也被大量破壞。一般的紅茶、白茶、花茶以及烏龍茶,宜用正沸的開水沖泡。如果水溫較低,茶葉中的有效成分不易漬出,茶味淡薄。烏龍茶還要在沖泡前用開水淋燙茶具,沖泡後在壺外用開水澆淋,以提高茶的色香味。對於原料較老的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餅茶或磚茶撬好,高溫沖泡,也可放在壺中熬煮,可使茶葉在沸水中保持較長時間,充分提取茶葉的有效成分,以便獲得濃度適宜的茶湯。

  三、沖泡時間

  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與茶葉種類、泡茶水溫、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係。據測定,一般茶葉泡第一次時,其可溶性物質可漬出40~45%;泡第二次,能漬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漬出20%左右;泡第四次,能漬出10%,泡第五次,則所剩無幾了,所以茶葉以沖泡四次為宜。當然茶葉沖泡的次數也是因茶而異,沖泡烏龍茶時,因為壺小茶葉量多,故一般沖泡七次仍有餘香。而云南的普洱茶,沖泡十二次仍有餘香,甚至更長些,較耐泡。不同的茶葉由於茶芽嫩度不同,所以在沖泡時有著不同的具體要求。所以作為一名愛茶之人應熟練的掌握不同茶葉的沖泡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