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的種植流程

  小麥的種植需要知道一定的流程步驟,那麼你們知道小麥怎麼種植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播種技術

  1、選用優種。選用綜合抗性強、適應性廣的高產、穩產、優質良種,進行合理佈局,大力推廣中早熟小麥品種。目前主推小麥品種為冀麥585、石麥18、冀5265、邯6172、邢麥4號、邢麥6號、濟麥22、良星99、良星66等。

  2、搶時播種。由於今年秋季作物生育期推遲,對小麥適期播種有不利影響。因此要採取有力措施爭取保證適時播種,為培育冬前壯苗打下基礎。華中地區小麥播期應掌握在10月5--18日,秋收早的應避免早播,秋收晚的要搶時播種。

  3、適量播種。近年來小麥播量多數較適宜,部分地塊存在播量偏大的問題,必須加以控制。在適宜播期範圍內掌握畝基本苗20萬--25萬,播量不宜超過15公斤,對於難以實現適時播種的區域,每晚播一天增加播量0.5公斤。鑑於今年小麥收穫期遇雨造成部分麥種發芽率低,要提倡根據測定發芽率確定播種量;另一方面籽粒千粒重偏低、每斤籽粒數較多,也要避免盲目加大播量,造成基本苗過大。

  4、施足底肥。適當增施底肥,有利於培育冬前壯苗、爭取春季管理主動。要改變底肥不足和不施底肥而在澆矇頭水、或盤根水、或越冬水時追施化肥的被動施肥習慣,高產田一般掌握磷、鉀全部底施,氮素佔全生育期總施氮量的50--60%,在氮、磷、鉀、微合理使用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一般畝底施純氮7--8公斤,五氧化二磷7--9公斤,缺鉀麥田施氧化鉀5--7公斤,提倡增施有機肥。

  5、精細整地。精細整地是保證苗齊、苗全、苗勻的主要措施,一定要把秸稈粉碎精細,旋耕深度要儘可能達到15㎝以上,旋耕2次。整地時要根據墒情掌握好時間,達到土地平整、上虛下實、無明暗坷垃的要求。

  6、隔年深鬆。深鬆可以打破犁底層,促使根系下扎,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深鬆可以有效地打破犁底層、減少雨季徑流,增加土壤儲水量,改善耕層土壤物理性狀,減少耕層秸稈比例,有利於提高整地質量和出苗率,實現苗齊、苗全。要隔2-3年進行一次深鬆,深鬆深度要達到25㎝以上。

  7、精細播種。播種深度要合理,不能過深過淺,一般播深掌握在3-5㎝,特別是今年小麥收穫期間遇雨、發芽勢弱的種子,一定要注意播種不能過深,避免不出苗或形成弱苗。播種機不能行走太快,要勻速慢走,速度不超過5公里/時,提高播種質量,以保證下種深淺一致、行距一致,不重播、不漏播,減少缺苗斷壟和“撮子苗”,實現苗全、苗勻。為了減少高產區採用半精量播種的麥田缺苗斷壟現象,實現合理株行配比,提高畝穗數,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增加產量,應大力提倡12-15釐米等行距全密種植形式。

  8、足墒播種。足墒播種是確保小麥苗全的關鍵措施,是實現小麥節水高產栽培的基礎。小麥播種時要保證底墒充足,口墒適宜,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在80%左右。

  9、藥劑拌種***或包衣***。生產上存在著拌種或包衣藥劑單一***只用殺蟲劑或殺菌劑***、選用的藥劑與防治物件不對路、有的甚至不進行拌種***或包衣***等問題。應大力推行種子拌種或包衣,並根據發生物件,選用對路藥劑,力爭種子拌種、包衣實現全覆蓋。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是預防病蟲危害,保證小麥苗全的有效措施。近年麥田地下害蟲危害加重,土傳病害呈蔓延趨勢,因此,今年要大力推廣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技術,杜絕“白籽下地”。

  10、播後鎮壓。播後鎮壓可以有效地碾碎坷拉,踏實土壤,增強種子與土壤的接觸度,提高出苗率,既抗旱又抗寒,減輕旱害和凍害的影響。要採取在播種後出苗前***播種後1-2天內***土壤表層墒情適宜時***在下午表土泛白時***,採用專用鎮壓器進行鎮壓作業,確保鎮壓質量。

  ***二***冬前管理技術

  1、雜草秋治。近年來,禾本科惡性雜草在部分鄉鎮呈“島嶼型”逐年加重趨勢,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農民群眾只注重雜草春季防治,而忽視秋季防治,錯過了禾本科雜草的最佳防治時期。應在小麥三葉期搞好禾本科雜草的防治工作。

  2、促控管理。對於冬前有旺長趨勢的麥田,在冬前可以採取機械化鎮壓措施;對於底肥不足、苗子偏弱的可以結合澆水,補施適量化肥。

  3、澆好封凍水。小麥封凍水是穩產水,麥田適時澆好凍水,對於保證小麥安全越冬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澆凍水後翌年春管比較主動。如底墒充足、播後鎮壓、播後降雨適中偏大,可不澆封凍水。搶墒播種、整地質量差的麥田,要澆好封凍水。澆封凍水的時間要掌握在晝消夜凍,日平均溫度2-3℃時進行,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整地質量好、造墒播種、播後鎮壓、保墒能力強,越冬時墒情較好的麥田,可免澆封凍水。

  ***三***春季管理技術

  1、鋤劃鎮壓,增溫保墒,促苗早發。

  早春麥田鎮壓是一項提墒控旺、節本增效的重要農藝措施,鎮壓要和劃鋤結合進行,一般應先壓後鋤。鋤劃可以增加土壤表面積,充分接受陽光,進而提高地溫,促進麥苗早發穩長。壓麥可以保住麥田土壤墒情,提高地溫,減輕因早春乾旱或凍害造成的死苗。各類麥田在早春地表開始融化,墒情適宜時,進行鋤劃、鎮壓。對旱地麥田,早春土壤化凍後進行麥田鎮壓、鋤劃,保墒抗旱更為重要。

  2、科學肥水,促控結合,足穗爭粒。

  ***1***、控促結合,抓好一類麥田管理。一類麥田地力水平較高,返青始期每畝總莖數70萬~80萬,屬於壯苗麥田,如果在返青期或起身期追肥澆水,會使群體過大,拔節期、孕穗期田間鬱蔽,群體內光照不足,灌漿期倒伏減產。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則是控促結合,提高分櫱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一是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控制植株旺長,防止生育後期倒伏。二是在小麥拔節期追肥澆水,畝追尿素13~15公斤。

  ***2***、科學管理,抓好二類麥田管理。二類麥田返青始期每畝總莖數50萬左右。這類麥田如果在返青期施肥澆水,會促進春季分櫱過多,招致後期倒伏風險;如果延遲在拔節期追肥澆水,會因肥水施用偏晚降低分櫱成穗率,造成每畝穗數不足。春季肥水管理的目標應是鞏固冬前分櫱,適當促進春季分櫱發生,提高分櫱成穗率。所以,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則應該在起身期追肥澆水,地力水平一般,畝莖數50萬左右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初期追肥澆水,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較高,畝莖數60萬左右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中期追肥澆水。

  ***3***、以促為主,抓好三類麥田管理。三類麥田返青始期每畝總莖數40萬左右,多屬於晚播弱苗,由於群體小,難以形成適宜的畝穗數,所以春季應在返青期實施第一次肥水管理,促進春季分櫱增生,提高分櫱成穗率,即春季肥水管理的原則是以促為主。春季追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在返青期5釐米地溫穩定於5℃左右時開始追肥澆水,畝施尿素5~7公斤和適量的磷酸二銨;第二次在拔節期進行,施肥澆水,提高穗粒數。

  ***4***、以控為主,抓好旺長麥田管理。旺長苗麥田返青初期每畝總莖數達100萬以上,植株較高,葉片較長,主莖和低位分櫱的穗分化程序提前,早春易發生凍害。拔節以後,易造成田間鬱蔽,光照不良和後期倒伏,春季肥水管理應以控為主。一是返青期鎮壓,這是控制旺苗生長,使其轉化為壯苗的有效的措施。二是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調節劑,縮短基部節間,防止後期倒伏。三是根據群體大小進行旺苗的肥水管理。無脫肥現象的旺苗麥田,應早春鎮壓蹲苗,避免過多春季分櫱發生,在拔節期施肥澆水,畝施尿素10~15公斤;對於有脫肥現象的麥田,在起身期追肥澆水,一般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防止旺苗轉弱苗。

  ***5***、趁雨追肥,管好旱地麥田。對於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春季管理要將鎮壓提墒作為春季麥田管理的重點措施。麥田鎮壓後,土壤中毛細管形成,深層的土壤水分沿毛細管上升至上層土壤,有利於滋潤根系生長,提高小麥抗旱能力。同時,趁早春土壤返漿或下小雨後,用化肥耬施入氮肥,對增加畝穗數和穗粒數、提高粒重、增加產量有突出的效果。一般畝施尿素10公斤左右。對底肥沒施磷肥的地塊要配施磷酸二銨。

  3、科學防治春季病蟲草害。

  今年土壤墒情充足,田間溼度大,病蟲草害可能發生較重,因此,要加強監測,及時防除、全蝕病、根腐病等根病和叢矮病、黃矮病等病毒。返青至拔節期是紋枯病病的又一次侵染擴充套件高峰期,也是麥蜘蛛、地下害蟲和雜草的危害盛期,是小麥綜合防治的關鍵時期。

  小麥全蝕病、根腐病、紋枯病發生重的地塊,應在返青後噴灌殺菌劑。具體方法:12.5%禾果利80 克、15%粉鏽寧200 克或50%多菌靈500 克兌水200 公斤順壟噴灑莖基部。

  防治麥蜘蛛:可每畝用1.8%的阿維菌素3000倍液噴霧;

  防治吸漿蟲:要在4月中下旬搞好蛹期防治,每畝用50%毒死蜱顆粒劑600—900克或2%甲基異柳磷粉劑2公斤拌細土25公斤均勻撒於地表,施藥後立即澆水;小麥開花前進行成蟲掃殘,畝用2.5%溴氰菊酯乳油400倍液噴霧。

  冬前化學除草面積較小,應強化返青後化學除草工作。

  4、預防倒春寒。“倒春寒”是早春常發災害。防止“倒春寒”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降溫之前灌水。由於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和土壤熱容量大,因此“倒春寒”到來之前澆水能使近地層空氣中水汽增多,在發生凝結時,釋放出潛熱,以減小地面溫度的變幅。因此,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在寒潮來前澆水,可以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對防“倒春寒”危害有很好的效果。

  早春一旦發生凍害,要及時進行補救。主要補救措施:一是抓緊追施肥料。對遭受凍害的麥田,根據受害程度,抓緊時間,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發。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溫。及時中耕,蓄水提溫,能有效增加分櫱數,彌補主莖損失;三是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小麥受凍後,及時在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中、小分櫱的迅速生長和潛伏芽的快發,能明顯增加小麥成穗數和千粒重,顯著增加小麥產量。

  5、搞好“一噴綜防”。 小麥抽穗揚花後,“保根護葉”延長植株功能期,可有效地提高小麥千粒重。保根護葉的關鍵是搞好一噴綜防,即防病、防蟲、防乾熱風,要突出抓好白粉病、赤黴病、鏽病、小麥紅蜘蛛、蚜蟲、吸漿蟲、乾熱風等防控。在具體實施上,要立足早防早治,在小麥揚花後及時進行,提倡殺蟲劑、殺菌劑和營養劑***磷酸二氫鉀或水溶性複合肥***綜合運用,並根據病蟲發展情況進行1—2次防治,達到改善田間小氣候、減少乾熱風危害、延緩衰老、提高粒重等多重效果。在小麥灌漿期畝用25%快殺靈20—25毫升,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75克,磷酸二氫鉀0.3—0.4公斤,兌水30—40公斤葉面噴霧,每隔7—10天,連續噴施2—3次。

  6、適時收穫、減少損失

  適時收穫是確保豐產豐收的重要環節,收穫要掌握在千粒最高的臘熟末期進行。小麥的成熟過程包括蠟熟期和完熟期兩個時期,其收穫的最佳時期為蠟熟末期。因為小麥在蠟熟末期籽粒千粒重達最大值,此時收穫產量最高。目前農民收穫小麥時普遍存在著偏早或偏晚的現象,這一問題應引起廣大農民朋友的重視。如收穫期不當,過早或過晚,均會導致減產。小麥收穫適期很短,一般3—5天,及時收穫也是小麥豐產豐收的一個保證。收穫過早,由於小麥在蠟熟末期之前灌漿仍在繼續,若此時收穫,則籽粒灌漿不充分,且籽粒含水量高,人為導致小麥千粒重下降,以及脫粒過程的機械損傷和脫粒分離不淨,造成小麥降質減產;收穫過晚,在蠟熟末期之後,籽粒中幹物質積累停止,根系開始衰老,而植株仍在呼吸,自身所需營養從麥粒中吸收,易導致“養分倒流”,千粒重降低;若遇到陰雨天氣,不僅易使籽粒內含物因呼吸作用造成消耗,籽粒千粒重降低,也常常會造成穗發芽,或導致籽粒黴爛,嚴重降低小麥的產量及品質;植株因失水過度而發脆,麥穗過幹,易導致機械收穫時折穗,斷穗,落粒等機械損傷,降低小麥產量,同時遇到大風,也會被吹掉一部分麥粒,進而減產。

  最後,提醒農民朋友收穫小麥一定要適期,過早或過晚,均不可取。致機械收穫時折穗,斷穗,落粒等機械損傷,降低小麥產量,同時遇到大風,也會被吹掉一部分麥粒,進而減產。

  小麥種植制度

  ***一***麥田種植制度

  小麥主產區中小麥與前後茬作物的種植結構和組合方式。中國根據各地自然資源、氣候條件採取小麥和其他作物平作、複種以及間作、套種,形成了一年一熟、兩熟等多種種植方式。

  一熟平作主要在長城沿線以北的春麥區和北部冬麥區。春麥區的春小麥一般種在冬閒地上,春季播種,夏季或初秋收穫,實行春小麥連作或與大豆,高粱、豌豆、大麥等輪作,形成一年一熟的種植方式。北部冬麥區年積溫在2200~3500℃之間,冬小麥秋播在夏閒地上,翌年夏季收穫,也是一年一熟或與豌豆、扁豆、大豆、春玉米、高梁、穀子、糜子等輪作。在南部熱量較高的地區,小麥收穫後有複種糜子、穀子或養麥等生育期較短的作物。這些作物收後再秋播豌豆、扁豆、小麥,形成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的種植方式。

  兩熟平作主要分佈在黃淮平原與西南冬麥區,其中黃推冬麥區是中國的主要產麥區。全區年積溫4000~500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熱量資源可滿足小麥、玉米或小麥、水稻兩熟需要。南部地區還有小麥和棉花、甘薯、芝麻等複種的一年兩熟制。降水量不足800毫米的地區,需補充灌溉才能保證兩熟作物的需水量。小麥收穫後複種玉米,是本區的主要種植方式,也有複種高粱、穀子、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在黃淮平原北部棉區,有小麥複種玉米,翌年春播棉花,形成二年三熟;黃淮平原中部和南部地區,有小麥套種棉花一年兩熟。在稻區是小麥後複種水稻一年兩熟,再以油菜、綠肥等輪換小麥,形成以水稻為主的輪作方式。

  兩熟套種間作混種為了充分利用熱量資源,集約利用土地,延長作物生長季節,以提高全年總產量,中國各地採取了小麥與其他作物多種形式的套種和間、混作。

  小麥與玉米套種為北方冬麥區較廣泛的種植方式。冬小麥採用寬窄行或小畦種植.麥收前將玉米套種到麥田頂留寬行或畦埂上,使兩茬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錯開,實現一年兩熟。兩熟套種可以解決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生長季節不足的矛盾;可以延長玉米生長期,改早熟品種為中、晚熟品種以提高產量。另外,也可使玉米的抽穗期避過伏旱或秋澇等不良自然條件的影響。由於各地條件不同,凡套種共生期長的,兩作物的間距要大些。反之可小些。有的地區為了用地養地結合,把玉米套種的行距放寬,麥收後在玉米的行距內複種大豆或綠肥作物,形成玉米間作大豆或綠肥,即通常稱為"兩糧一豆"或"兩糧一肥"的種植方式。因玉米和大豆或綠肥是間作,主要生育期處於共生條件下,仍屬一年兩熟。

  小麥與棉花套種小麥與棉花套種在長江流域的歷史悠久,分佈較廣,黃淮流域隨著水、肥等條件的改善,其面積也有擴大。一般採用條帶套種或條壟套種,即種2~3行小麥或1~2個寬幅小麥,留出空行套種棉花;或在廂面中間種植一頻寬幅的小麥或大麥,廂的兩邊預留空行種溝邊棉;或在壟溝種一寬條小麥,壟背上套種兩行棉花。麥棉套種方式因各地具體條件有所不同,其共生期為15~35天。在套種中小麥宜選用早熟。矮稈.抗倒伏的豐產品種,預防因倒伏壓壞棉苗;麥收後及時滅茬,加強棉苗管理,促進棉苗早發,並健壯生長.在黃淮冬麥區採用麥棉套種,宜把小麥種在壟溝裡,棉花種在壟背上,有利於解決小麥中後期耗水較多,需要灌水,而棉花苗期又不宜水分過多的矛盾。

  小麥與油料作物套種種麥時預留一定寬行,麥收前套種大豆、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山東、河南等省在麥田套種花生多采用條壟套種,把花生套種在壟背上;套種時間不宜過早,防止形成老苗或高腳苗,影響花芽分化。

  小麥與豆類作物間作、混種長江流域有在小麥廂溝兩側間作蠶豆或豌豆的,麥豆收穫後複種水稻。黃淮平原部分地區有將冬小麥和秋播豌豆混種,兩種作物共生互養,麥豆同時收穫,然後再複種玉米等夏播作物。此外,在中國南方雨水較充足的早坡地,有三熟平作或套種的。如小麥、豆類、玉米;小麥、玉米、高粱;小麥、玉米、甘薯;小麥;玉米、玉米等。也有插入一季經濟作物或綠肥的三熟平作的種植方式。

  ***二***西南地區小麥的種植制度

  西南區地形和氣候極其複雜。四川盆周山區,滇北及貴州西北部等,年均溫較低,大小春季節矛盾大,加以勞力不足而冬閒,一部分稻田,因無灌溉條件而蓄冬水,年均一熟。特別是廣大丘陵早地,熱量資源雖然豐富,但兩季有餘,三熟不足,限制了複種指數和全年糧食生產的提高。

  小麥的生物學特性,不僅使其在利用冬閒地、冬水田的改制中佔有重要,而且對提高整個旱糧生產也具有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通過更換小麥品種並採取相應技術,旱地輪作制度由兩熟淨作改為三熟帶作,由窄行套種改為中廂帶植,小麥面積雖有減少,但新品種生產力高,又有邊際效應彌補損失,單產仍有提高;小麥矮稈改善了複合群體的生態條件,早熟縮短了間套玉米的共生期,利於玉米壯苗,預留行提早了玉米插***栽***期,改傳統夏玉米位春米,減輕了夏伏旱的危害;小麥耐遲播的特點,則為後作甘薯的增產提供了時間。

  在耕地面積組成中,四川旱地約佔50%,貴州60%左右,雲南高達70%。因此,間套複種是西南區小麥生產的特點和重要措施之一,並與提高糧食總產量有著密切關係。

  西南地區小麥的間套複種形式,豐富多樣。從耕地特點來看,可分水田與旱地兩個基本型別。

  水田的複種形式有:①小麥—中稻;②小麥一雙季稻;③小麥/玉米—晚稻;④小麥/西瓜—晚稻;⑤小麥/烤煙—晚稻等。旱地的複種形式有:①小麥—玉米***甘薯、花生、高梁***;②小麥—棉花或小麥/棉花;③小麥/玉米/甘薯;④小麥‖綠肥***蔬菜等***/烤煙/甘薯,⑤小麥/西瓜/蔬菜***豆類、甘薯》。不論水田或旱地,都有接茬複種和間套複種兩種形式。

  1.實行分帶種植以1.6~2.0米的複合帶距為一單元,並以對等帶比為主體,a、b兩帶分別接茬複種,而全田為間套複種。第一年a帶種植冬小麥—甘薯,b帶種植冬綠肥***蔬菜、豆類等***,一春玉米—***或套作***秋綠肥***豆類、蔬菜等***。第二年a、b兩帶互換,即在秋肥茬口上種小麥,甘薯茬口上種綠肥,如此輪流換帶,保證了用地與養地結合,並達持續穩產高產。

  2.選用適宜品種小麥要進一步選用早熟、矮稈、抽穗開花期耐低溫的品種,並與相適宜的玉米,甘薯品種相配合,在相應規格密度下,可以創造合理的複合群體結構,使光熱水氣協調互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據調查,四川丘陵旱地推廣麥、玉、薯中廂帶植後,1977~1983年之間,各作物的單產年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1%、57%及16%。

  3.提高小麥栽培技術旱三熟中,玉米雖是主作,也要努力提高小麥單產。在80~100釐米的帶距中,播種4~5行,實行小窩密植,並應增施底肥,適當增加用種量,充分發揮邊際效應,使單產接近或達到一般淨作小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