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的常見病害及其症狀

  甘藍的病蟲害嚴重威脅到甘藍的生長,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甘藍的常見病害及症狀。

  甘藍的病害及其症狀

  甘藍霜黴病***真菌***:

  主要為害葉片,初期在葉面出現淡綠或黃色斑點,擴大後為黃色或黃褐色,受葉脈限制面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空氣潮溼時,在相應的葉背面佈滿魄至灰白色霜狀黴層。

  甘藍黑黴病***真菌***:

  黑黴病,又稱黑斑病,結球甘藍、紫甘藍、紫球莖甘藍、球莖甘藍、孢子甘藍、芥藍、花椰菜等都能感染,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花梗和種莢。葉片發病多從外葉開始,病葉兩面生有病斑,病斑圓形,灰褐色,病斑上生有黑色黴狀物,病斑周圍有時有黃色暈環,發病重時,葉片很容易變黃枯死。莖和葉柄上的病斑呈縱條形,其上長有黑色黴狀物。莢角上的病斑近圓形,長有黑色黴狀物。

  甘藍褐腐病***真菌***:

  紫甘藍、結球甘藍褐腐病,保護地或露地全生育期普遍發生,重病地塊病株率高達80%-l00%。苗期常造成大批死亡。該病主要始於根莖部,初期病部變褐縊縮,病菌沿病部向上、下擴充套件,造成根莖或幼根褐變腐爛。溼度大時長有灰白色蛛絲狀黴,即病原菌菌絲體。乾燥條件下,病部表皮常與維管束組織離開脫落,造成葉片萎蔫下垂或乾枯。成株期染病,常造成根及根頸部變褐腐爛,有時基部葉柄呈灰褐色或紫褐色腐爛壞死,且不斷向上擴充套件,造成全株萎蔫死亡。

  甘藍菌核病***真菌***:

  苗期多在莖基部呈水浸狀後腐爛,引起幼苗猝倒。此病主要發生在甘藍生長後期和採種株上。成株受害後,多在靠近地表面的莖、葉柄或葉片上。發生水浸狀、褐色、周緣不明的病斑,引起葉球或莖基部腐爛,病部也可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和黑色鼠糞狀菌核。採種株受害多發生在花後期,莖稈上病斑初呈淺褐色,後變為白色,稍凹陷,最後莖內中空,生有黑色鼠糞狀菌核。莢角受害也產生白色或黃白色病斑,莢內有黑色菜籽粒狀菌核,導致結實不良或不能結實。

  甘藍黃葉病***真菌***:

  又稱甘藍黃蔫病、萎黃病,主要為害甘藍、芥藍、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初病株萎蔫、矮心、黃化,芥藍、結球甘藍被感染的葉片葉緣變紫,葉基變褐,下部葉片一片接一片地脫落,在葉和植株的感病部位維管束變黑,這種變色多由植株基部向葉緣擴充套件,有別於黑腐病。

  甘藍病毒病:

  苗期染病,葉片產生褪綠近圓形斑點,直徑2-3毫米,以後整個葉片顏色變淡或變為濃淡相間綠色斑駁。成株染病除嫩葉出現濃淡不均斑駁外,老葉背面有黑色壞死斑點,病株結球晚且鬆散。如果採用懶農菌肥做基肥,基本不會得病毒病,若已經得了病毒病則僅僅需要有機種植葉肥灌根基本能根治。

  甘藍褐點病***真菌***:

  該病僅危害葉片,一般穿透葉兩面,初期在葉片兩面形成黑色小點,後發展為圓形或近圓形褐色病斑,病斑大小0.5-5毫米,病斑中央顏色由深變淺,呈灰褐至黃褐色。空氣潮溼時病斑表面產生灰黑絨狀黴層。發病嚴重時,外葉上病斑密佈,使葉片發黃早衰,最後枯死。

  甘藍環斑病***真菌***:

  又稱輪斑病。結球甘藍、球莖甘藍等均有發生。主要為害葉片,病斑灰白色,圓形,大小5-15mm,邊緣不明顯,四周現黃綠色暈圈,後期病部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從分生孢子器中逸出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落到寄主葉片上孢子萌發長出芽管從葉片氣孔或傷口侵入進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病菌喜高溫、高溼條件,發病適溫18-20℃,相對溼度高於85%,葉面有水滴易發病,雨水多露水大發病重。

  甘藍枯萎病***真菌***:

  球莖甘藍、紫球莖甘藍、紫甘藍、結球甘藍等甘藍類進入結球期田間出現發病株,整葉或全株變黃,後葉片逐漸萎蔫,嚴重的枯死,造成缺苗斷壠。剖開病株的球莖,維管束變褐。

  甘藍枝孢葉斑病***真菌***:

  紫球莖甘藍、球莖甘藍、結球甘藍等甘藍類葉上產生黃色、邊緣分界不規則的病斑。病斑寬、鋪展,淺黃褐色,後期融合成30-50mm大斑,致葉片枯死。廣州、四川、雲南、內蒙古、臺灣均有發生。分生孢子梗生在葉兩面,單生或多少簇生,不分枝,2-4個隔膜,淺黃褐色,52-108×5-6.5微米。分生孢子鏈生,無色至淺黃褐色,橢圓形或短圓柱形,兩端圓形或基部平切,0-2個隔膜,6-25×3-4-5微米。除為害紫球莖甘藍外,還可為害結球甘藍等。

  紫甘藍乾燒心病***生理***:

  紫甘藍乾燒心病燒心病為紫甘藍重要病害,分佈較廣,區域性地區地塊發生較重,保護地和露地種植均可發病,以露地種植受害重。主要在包心期和貯藏期發病。葉球心葉邊緣組織壞死,內部發生褐變或細菌趁機侵入,造成內部組織進一步變質或壞死。輕病株在田間生長期症狀不明顯,僅收穫後縱剖球葉方可見心葉邊緣壞死幹腐。重病株部分外葉即表現輕度幹邊,外層球葉大部分壞死幹腐,致整個菜球喪失食用價值。

  結球甘藍水腫***生理***:葉片上出現許多小的灰褐色的疣樣生長物,葉表皮破裂,露出葉肉,或混入沙子等物。該症狀易被誤認為是由沙子或害蟲造成葉片損傷而引起的。病因甘藍在溫暖天氣生長時,突然遇到冷夜襲擊時易發病。這種情況出現時,葉片吸水快於失水則把葉表皮脹破,致葉細胞暴露出來後木栓化,而形成水腫狀。定植過早易發生。如果定植過早,則只有採用懶農菌肥提高植物的抗逆效能減少發生的可能。

  甘藍類裂球***生理***:

  結球甘藍裂球又稱葉球開裂,常見的是葉球頂部開裂,有時側面也開裂,多呈一條線開裂。輕者葉球外面幾層葉片開裂,重者深至短縮莖。裂球原因有四:一是甘藍結球后葉球組織脆嫩,細胞柔韌性小,當土壤水分供應過多時,細胞吸水過多發生脹裂引起葉球開裂。二是土壤缺水時,突然降雨或澆水過多造成葉球開裂。三是品種特性,有些品種易裂球。一般尖頭品種裂球少,圓頭、平頭品種裂球多。四是過熟的甘藍易裂球。如果沒有采用懶農菌肥做基肥,則可以用有機種植葉肥灌根,依託葉肥中的SW成分雙向養分調節達到不開裂問題。

  甘藍軟腐病***細菌***:

  一般始於結球期,初在外葉或葉球基部出現水浸狀斑,植株外層包葉中午萎蔫,早晚恢復,數天後外層葉片不再恢復,病部開始腐爛,葉球外露或植株基部逐漸腐爛成泥狀,或塌倒潰爛,葉柄或根莖基部的組織呈灰褐色軟腐,嚴重的全株腐爛,病部散發出惡臭味,有別於黑腐病。此病雖然是細菌病但實際更是土傳病害,採用有機種植葉肥只能緩解和救治一些得病初期的植株,真正要杜絕此病的方式,必須採用懶農菌肥做基肥才能根治。

  甘藍黑腐病***細菌***:

  田間主要症狀有多種,高溫多雨,地勢低窪,排水不良,或偏施、過施氮肥,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流行。在甘藍、花椰菜上,黑腐病主要為害葉片,病菌由水孔侵入,多從葉緣發生,再向內延伸呈“V”字形的黃褐色枯斑,在病斑的周圍常具有黃色暈圈;有時病菌沿葉脈向內擴充套件.產生黃褐色大斑或者葉脈變黑呈網狀,病菌如果從傷口侵入,可在葉片的任何部位形成不規則形的黃褐色病斑。病菌由病葉的導管***又叫維管束***發展到莖部的導管上,然後從莖部導管向上和向下擴充套件,引起菜株萎蔫。剖開球莖可見到導管變黑色。天氣乾燥時,葉片病斑幹而脆。溼度大時,病部腐爛,但沒有臭味。識別要點:葉片上產生“V”字形黃褐色病斑;導管***又叫維管束***變黑色;葉片腐爛時,不發生臭味,可區別於軟腐病。此病雖然是細菌病但實際更是土傳病害,採用有機種植葉肥只能緩解和救治一些得病初期的植株,真正要杜絕此病的方式,必須採用懶農菌肥做基肥才能根治。

  甘藍種植方法

  一、選擇品種

  選擇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單球重1公斤左右,定植後到收穫期45天左右,比較適合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又不影響下茬越冬菜的播種期,如荷蘭品種瑞士多等。

  二、適時播種

  甘藍幼苗對溫度的要求不嚴格,但結球期對溫度的要求十分嚴格,應在17℃左右,有利於葉球的形成和生長。因此,夏播時間為7月下旬左右。

  三、培有壯苗

  1.做苗床:苗床應選擇通風良好、地勢較高、排灌方便、未種過同科蔬菜、距定植田較近的無汙染地塊。苗床土的配方為6份田土、4份腐熟的有機肥,每立方米營養土加入1公斤三元複合肥、80克多菌靈、100克辛硫磷顆拉劑,拌勻做畦,畦寬1.2米,長度不限。

  2.播種與分苗:7月下旬,在準備好的苗床上灌足底水,將種子均勻撒上,覆細土1釐米左右,覆膜保溼,插拱,覆蓋遮陽網,待小苗出土70%以上時,及時撤掉地膜,以防烤傷幼苗。幼苗長至2葉1心時***大約播後10天左右***,進行1次分苗,可在傍晚或陰天分苗有利於成活。分苗水要暗溝澆並澆透。

  3.苗床管理:甘藍幼苗抗逆性強,但必須做好防蟲、防草工作,以免被蟲、草吞蝕苗。主要害蟲有蚜蟲、小菜蛾、菜青蟲,可用萬靈和1.8%阿維菌素交替使用。因苗期時間短,視蟲子情況,一般用藥2次即可。

  四、整地定植

  選擇前茬為非十字花科的豆類或瓜類地塊為宜,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0公斤、氮磷鉀三元複合肥30公斤,翻地做畦,畦寬1.2米,栽2行,株距40釐米,每畝保苗2500~3000株。待小苗長至5~6片葉時定植,定植前噴1次藥,即秧苗群集在苗床時用600倍百菌清加3000倍萬靈重噴1次,定植後管理得當,一般情況不必用藥,整個生育期基本無病害發生。定植水要及時,以利緩苗,不可幹晒苗。

  五、肥水管理

  定植後進行中耕蹲苗,少肥水,以促進地下生長。緩苗後保持土壤見幹見溼,以擴大葉片同化面積,每畝施尿素1公斤;進入結球期,為滿足生長所需,要給予充足的肥水,重施氮肥,適當增施磷、鉀肥,每畝施磷酸二銨2公斤,促進葉球在短時間內快速膨大。

  六、適當採收

  9月下旬當葉球抱緊時,可及時採收上市。

  秋季甘藍的種植技巧

  1、秋甘藍品種選擇:秋甘藍應選擇耐熱而生長期短的品種。

  2、秋甘藍播種育苗:秋甘藍育苗期間溫度高,秧苗出土生長較為困難,需採用遮陽網進行育苗。

  ***1***播種期:秋甘藍播種一般爭取在6月上旬為宜,主要掌握在80―90天內能收穫,以供應秋淡季市場。

  ***2***苗期管理:播前先用清水將苗床淋透,播後及時覆蓋稻草或樹葉,保持床土溼潤。出苗後及時揭蓋,搭小拱棚覆蓋遮陽網,防止陽光直射。待長到2―3片真葉間苗一次,將生長過密的拔掉,保持一定間隔。間苗共進行2―3次,每次間苗後澆一次清糞水,若遇天旱,每天早晚澆水,防止秧苗老化。

  3、秋甘藍定植:當秋甘藍苗長到40天左右,具有7―8片真葉時即可定植。定植前選擇深耕平整土地,做成1米寬的高廂,栽2行。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加20公斤複合肥。若定植後遇乾旱,需將定植穴澆透水後再栽苗,栽植後每天早晚淋水,以保證秧苗成活。一般早熟品種行株距40×35cm,畝栽4500株左右,中晚熟品種行株距為50×40cm,畝栽3000株左右。

  4、秋甘藍田間管理:秋甘藍在生長期間,常遇高溫乾燥天氣或陣雨沖刷,因此,久晴不雨時應及時澆水,使用清糞水每隔5―7天追一次,先淡後濃。蓮座期以後每擔糞水中加100克尿素、複合肥進行追施提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