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煎茶道

  中國茶道在唐宋時期開始形成。其標誌就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當時所形成的茶道屬於煎茶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的資料,一起來看看。

  

  茶藝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1.備器《茶經》“四之器”一章中列舉茶器二十四事,即風爐***含灰承***、炭撾、交床、夾紙囊、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碗、盂、畚、札、滌方、滓方、巾、以及統貯茶器的都籃等。

  2.選水《茶經》“五之煮”雲:“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

  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陸羽晚年撰《水品》***一說《泉品》***一書。張又新於公元825元年前後撰《煎茶水記》,書中引劉件芻評判天下之水等,陸羽評判天下之水二十等。講究水品,是中國茶道的特點。3.取火《茶經》“五之煮”雲:“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溫廷筠撰於公元860年前後的《採茶錄》“辨”條載:“李約……一生不近粉黛,性辨茶。嘗日:‘茶須緩火炙,活火煎’。活火謂炭之有焰者,當使湯無妄沸,庶可養茶。”

  4.候湯《茶經》“五之煮”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湯是煎茶的關鍵。

  5.習茶

  撰於八世紀末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元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御史大夫李季聊宜慰江南,至臨淮縣館,或言伯熊善飲茶者,李公請為之。伯熊著黃被衫烏紗帽,手執茶器,口通茶名,區分指點,左右刮目。……”***常伯熊,生平事蹟不祥,約為陸羽同時人。他對《茶經》進行了潤色,嫻熟茶藝,是煎茶道的開拓者之一。*** 陸羽、常伯熊而外,皎然、斐汶、張又新、劉禹錫、白居易、李約、盧仝、錢起、杜牧、溫廷筠、皮日休等人對煎茶道茶藝均有貢獻。

  :茶禮

  《茶經》“五之煮”雲:“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一次煎茶少則三碗,多不過五碗。客人五位,則行三碗茶,客人七位,則行五碗茶,缺兩碗,則以最先舀出的“雋永”來補。若客四人,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雋永”補。若八人以上則兩爐,三爐同時煮,再以人數多少來確定酌分碗數。

  :茶境

  《茶經》“九之略”章有“若鬆間石上可坐”,“若瞰泉臨澗”,則飲茶活動可在鬆間石上,泉邊澗側,甚至山洞中。“十之圖”章又載:“用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室內飲茶,則在四壁陳掛寫有《茶經》內容的掛軸,這成為後世懸掛書畫條幅的先河。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雲:“三月三日,上已禊飲之日,諸子議以茶酌而代焉。乃撥花砌,爰誕陰,清風逐人,日色留興。臥借青靄,坐攀花枝,聞鶯近席羽未飛,紅蕊拂衣而不散。……”鶯飛花拂,清風麗日,環境清幽。

  錢起《與趙莒茶宴》詩云:“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習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翠竹搖曳,樹影橫斜,環境清雅。

  唐代茶道,對環境的選擇重在自然,多選在林間石上、泉邊溪畔、竹樹之下清靜、幽雅的自然環境中。如果在道觀廟宇、書院會館、廳堂書齋,則四壁常懸掛條幅。

  :修道

  《茶經》“一之源”載:“茶之為物,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飲茶利於“精行儉德”,使人強身健體。《茶經》“四之器”,其風爐的設計就應用了儒家的《易經》的“八卦”和陰陽家的“五行”思想。風爐上鑄有“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茶經》不僅闡發了飲茶的養生功用,而且已將飲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次,旨在培養儉德、正令、務遠、守中。

  詩僧皎然,年長陸羽,與陸羽結成忘年交。皎然精於茶道,作茶詩二十多首。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有:“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首標“茶道”,在茶文化史上功並陸羽。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

  煎茶道意義

  飲茶的習俗與茶的栽培技術源自於中國,在日本有關茶的最早記載可以從奈良時代的文獻中找到,那時正是中國的唐代,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茶已經傳入日本。在最初,茶是作為藥材飲用的,味道很苦,顏色與香氣不佳,隨著唐文化的衰退飲茶的習俗也一時不振。在當時,茶的顏色與現在所說的綠色、淡黃色有很大的不同。茶碗一詞也是那時產生的。

  以後,與現在有關的飲茶術起自12世紀末,榮西禪師從中國回日本後,煎茶開始盛行起來。在16世紀後期,千利休創立了“抹茶道”。18世紀末,被稱為“賣茶翁”的高遊外批判了以禪宗武士家族支配的抹茶世界,為煎茶的形式與精神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高遊外在81歲高齡時將自己使用的茶道用具全部燒燬扔掉,以致他的煎茶形式未能流傳下來。

  後來,在喜好自由精神、不拘泥於單一形式的文人墨客池大雅、上田秋彥等人推廣下,煎茶道開始形成,並出現了多種流派。煎茶道從江戶時代末期到明治初期開始流行至今,自由的、享受清香的煎茶道,變得非常容易。

  煎茶道的作法的合理性

  茶與健康的關係密切,雖然作為一種嗜好品,其藥用價值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過茶道實現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自古以來,“茶道與效率”、“簡練之美”等文字表現經常形容於煎茶。飲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的,雖然不拘泥於某種形式但避免無心之飲。在招待客人時,要採取什麼形式必須有自己的一套形式和做法。

  在點茶人的作法與周圍的環境、茶室的構成以及茶具的形狀、顏色相互調和時,會給客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和美感,享受到茶的芬芳和樂趣。在這種調和的氣氛中,可以體會到飲茶的奧妙。

  例如,在煎茶道的作法中,煮沸的開水倒入“湯冷”後,再注入放有玉露茶的茶壺之間有很多的程式。在完成這些程式的同時,開水的溫度降到了玉露茶所需的水溫—攝氏50度,還有水注入茶壺與茶碗之間的程式需要1分半左右的時間,這恰是玉露茶的最適沖泡時間。從科學的角度而言,茶的種類不同對水溫的要求也不一樣。味道會因水溫的高低而變化。玉露茶是煎茶中的高階品,溫度適中才能得到純正的茶香。玉露的水溫是50度,時間是1分半、煎茶是70度1分半。品級差一些的番茶、焙茶等含有苦澀的成分多,煮沸的開水沖泡1分鐘為好。茶中含有維生素C成分的抗壞血酸,與蔬菜含有的維生素C相比具有遇熱不易分解的特徵,以前曾作為船員預防壞血病的特效藥。

  現在已進入高科技時代,不論科學如何進步,對於人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是人的合理性、高尚的人格,這些將成為重要的課題。煎茶道有“和敬清閒”的說法。這是煎茶道的根本理念。領會和諧、加深尊敬與信賴、保持公平、滿懷誠意,以此清心使肉體與精神都得到舒展。

  有句古語“悟現象之理為無我”,當你領悟到全部真髓之後,方能進入無我的境地,要想得到這樣的心境並非一朝一夕的事,通過煎茶道體驗得到這樣的精神。為了社會的發展,要時時刻刻關心和保持這種精神。

  以形式化為目的,並不等於只作形式,請不要忘記讓飲茶充滿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形式。

  永珍之調和

  點茶人的作法與周圍的環境,茶室的構成和使用茶具的形狀以及調和的色彩相融合,才能給客人帶來真正的快樂、感受美和飲茶的情趣。在這種調和的氛圍中,可體會到茶的奧妙。與抹茶道相比,煎茶的全部作法以簡潔為主。不追求華美的形式但尊重美。自古至今,有名的作品都傾注了創作者的全部智慧,茶道也是如此。煎茶沒有固定的茶室,這只是對形式化了的“抹茶道”的批判,而在招待客人時自然而然需要一定的作法。

  設定煎茶席時,要考慮到文人墨客們在品茶之中寫文作畫的氛圍,作為一種形式,在等候席等周圍佈置筆、墨、紙、硯、印譜等裝飾品。這樣的調和的美不僅能體現主人的情趣,也能感受到古風,增添鑑賞的功能,表現作為文人茶—煎茶的沁人心脾的快樂。這樣的煎茶席不僅僅品茗還能怡心,營造和諧的氛圍,修身養性,增加尊重與信賴。

  隨作法展開的新境界

  煎茶道注重的不是形式,注重的是飲茶時的心境。但這並不是說無視形式的存在。在一定的形式中,你可以進一步得到自由的精神、煎茶世界的快樂。

  根據流派的不同,色味俱佳的煎茶的作法有很多種。概述式的解說幾乎不可能。現在就與抹茶的不同作一說明。A注入開水的溫度不同***低溫處理非常多***B茶具的不同***使用茶壺,以5位客人為一單位***C裝飾物的不同***以高雅、流暢的環境為主調***D煎茶特有的裝飾物,如文房四寶等

  飲用煎茶,與日本的風土氣候有很大的關係,由此也開發出許多新的茶種。盛夏酷暑,將玉露茶冰鎮為涼茶,冬季則以煎茶、番茶、焙茶等熱茶為主,對應季節,有必要提供相應的茶品。近年來,人們對煎茶的興趣越來越濃,而且在日本以外的國家飲用煎茶的人數也在上升,煎茶將受到注目。